神女的一颗金苹果,引发十年特洛伊之战!看神话与历史如何交织

2024-03-18
91 阅读

一 海伦的战争

特洛伊战争的缘起一般归咎为不和女神伊瑞斯因未获邀请出席珀琉斯与忒提斯的婚礼而心怀不满,而事实上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宙斯和赫拉。普罗米修斯掌握的神谕说:宙斯一旦与忒提斯结合,一定会生育更为强壮的儿子并最终推翻宙斯的统治,正如他的父祖辈一样。宙斯乃决定将神女忒提斯嫁于凡人。在婚礼上,愤愤不平的伊瑞斯抛出一枚金苹果,献给“最美的女人”,引发赫拉、阿芙洛狄特以及雅典娜三者之间的竞争。宙斯难以决断,决定由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进行裁判。最终帕里斯将金苹果判与美神,因为后者许诺他可以得到世上最美的女人——斯巴达王后海伦。帕里斯出使斯巴达,适逢国王墨涅拉俄斯外出,由王后出面接待——海伦被诱拐(一说自愿私奔),希腊盟军兵临城下,开始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

海伦也许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据学者考证,希腊人真正的目的是要夺取长期由特洛伊人控制的出海口,它阻断了东西方贸易,令希腊航海业遭受重创(德国小说家沃尔夫在《卡桑德拉》中便力持此说)。此外,从神话伦理学角度看,帕里斯身为客人,胆敢诱拐主人之妻(即主人之私产),有违天神为凡人制定的宾客之道,理应受到惩罚。而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为维护城邦及家族荣誉,只能公开声明支持帕里斯。神的道德律令与人的社会规范发生冲突,原本井然有序的宇宙平衡被打破,而这一情形,显然是主管宇宙秩序的宙斯难以容忍的——于是他决定将交战双方置于天平之上进行称量。

自古以来,对海伦引发战争之说的质疑便不绝于缕。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就说过,“劫掠妇女,那固然是一个坏人干的勾当,但事实很明显,如果不是妇女们自己愿意的话,她们是绝不会硬给劫走的,因此在被劫之后,又处心积虑地进行报复,那未免太愚蠢了。明白事理的人是丝毫不会对这样的妇女介意的”。

与希罗多德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也曾意图为海伦平反。高尔吉亚认为,海伦走到特洛伊的原因不外乎四者之一:神的驱使、武力、爱情或被言语说服。如果是神的安排,海伦不应被责怪。若是因为武力,则应是施加武力者被怪罪。若是受爱情的影响,罪不在她,因为“如果爱情是神圣,有神的力量,人怎能抗拒?如果爱情是人共有的弱点,这不是罪过,而只是不幸”。最后,若是言语说服她,也不能怪她,因为“言语有能力支配人,能以小成就大,也能止息恐惧、缓和痛楚、营造喜乐、博取同情”。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则指出,“在早期时代,不论是居住在沿海或是岛屿上的人民,不论他们是希腊人还是非希腊人,由于海上交往更加普遍,他们都在最强有力的人物的领导下热衷于从事海上掠夺。他们做海盗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贪婪欲望,同时也是为了帮助那些弱者。他们袭击那些没有城墙保护的村庄,或说是若干村社的联合,并且加以劫掠。实际上,他们就是以此来谋得大部分的生活物资的。那时候,这种行为完全不被认为是可耻的,反而是值得夸耀的。有些以海上行劫而致富的人常常以此为荣”。

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特洛伊因为控制航道而积累了很多的财富。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和斯巴达一直垂涎三尺,因此后来在阿伽门农的带领下联合希腊诸邦一齐讨伐特洛伊,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之战。特洛伊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希腊各国向外扩张的必经之地。一个女人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好听的借口,利益才是战争的真正目的所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事实上,历史上也没有哪一场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争夺一个女人。即使没有海伦,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希腊或特洛伊迟早也会以某些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为借口,与对方进行一番生死较量。

可见,对于特洛伊战争时期的希腊人来说,暴力掠夺是他们所崇尚的事业,是一种英雄行为。而特洛伊战争由此便成为古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海盗掠夺行为。

二 诸神角力

双方都在调遣兵力,排兵布阵。特洛伊长期占据海上咽喉要道,繁荣富庶,国力强盛。在王子赫克托耳率领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希腊一方则略显松散,尽管昔日誓言言犹在耳——斯巴达老王庭达瑞俄斯采纳奥德修斯建议,要求向海伦求婚的诸王子发誓无条件支持她未来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奥德修斯本人由此获得奖赏;与海伦美貌贤惠的表姐珀涅罗珀结为连理。墨涅拉俄斯之兄阿伽门农担任联军统帅——出于家族荣誉,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军出征在即,但因两人的缺席极其醒目。一是奥德修斯——他刚喜得贵子忒勒马科斯,试图通过装疯卖傻逃避随军出征。使节将他的儿子放置在他耕作的田头,奥德修斯乃绕道而走——足见他神智清醒。眼见得计谋被戳穿,奥德修斯只得随同使节前往希腊大营。

与奥德修斯不同,另一位大英雄阿喀琉斯临阵缺席是因为母亲的阻拦。他的母亲忒提斯在他出生未久,便将他全身浸泡在冥河之中——由此阿喀琉斯拥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唯有手握的脚踝处留下致命伤,即“阿喀琉斯之踵”,日后为帕里斯施放冷箭射中而亡)。神谕说如果他加入战斗,年纪轻轻便会阵亡。因此忒提斯在使节(这一次是奥德修斯本人充当说客)抵达之前,将阿喀琉斯装扮成女孩混迹于一帮宫女当中。奥德修斯化装成商贩兜售衣物首饰之类(其中混杂一副铠甲),宫女皆在衣饰堆里精挑细选,阿喀琉斯则无动于衷。奥德修斯紧接着命令随从纵火,而后高声呼救——宫女四下逃窜,只有阿喀琉斯挺身而出,参与救火,从而暴露出他的男儿真身。之前的神谕还说,如果阿喀琉斯安静待在宫廷,他可以安享高寿,而一旦奔赴战场,其命运则如流星划过天际,光芒万丈,却瞬间消逝。然而英雄还是毅然选择了后一条道路——身为王子贵族,他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也无法逃避命运。

希腊大军在奥利斯港口整装待发,东风却久盼不至。因为之前阿伽门农曾夸下海口声称他的狩猎之术,超过女神阿尔忒弥斯。随军出征的先知科尔卡斯占卜,求得神谕说阿伽门农统帅必须将女儿伊菲革涅亚向女神献祭,大军方能成行。阿伽门农以订婚为名,写信给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将女儿骗至大营,并将她送上祭坛。尽管狩猎女神临时大发善心将她救起,但由此却在王后克吕泰涅斯特拉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等到十年之后,阿伽门农凯旋,王后伙同她的情人将这位威名赫赫的联军统帅绞杀在浴缸之中。为了拯救一个家庭——让之前被劫持的海伦重返迈锡尼——首先需要摧毁另一个家庭(阿伽门农),这本身也预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非正义性。

特洛伊城墙固若金汤,因为它是神祇所造。当年波塞冬、阿波罗与一位凡人合谋,策划推翻宙斯统治,阴谋败露后,被罚做苦役为国王普里阿摩修建城墙(其中有一名凡人,否则日后无人能攻破城墙)。事成之后,老王反悔,并未按照事先约定付报酬,两位神祇发怒,遂在其后战争中投入希腊联军。普里阿摩与王后赫卡柏子女众多,包括赫克托耳、帕里斯,以及女预言家卡桑德拉等。护城使斯卡曼达是城邦强有力的保证,此外,包括阿玛宗女战士在内的众多同盟军也极大鼓舞了士气,史诗《伊利亚特》开篇正是双方战事处于胶着之时。

三 木马计

战事之初,希腊人遭遇重挫,因为头号勇士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发生争吵。争吵的原因是阿伽门农强夺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不顾众将领再三调解劝说,阿喀琉斯执意率领他的人马退出战斗,作壁上观。诸神也分作两派加入各自阵营。

两军对垒,墨涅拉俄斯和帕里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订立盟誓,谁赢得战斗,海伦归谁所有。帕里斯抢先进攻,墨涅拉俄斯毫发未损。等到墨涅拉俄斯开始反击,帕里斯的性命已危在旦夕——幸而被爱神阿芙洛狄特救起,护送其返回特洛伊城内。既然不分胜负,双方打算商定停火协议。

然而赫拉却不甘心战争轻而易举地结束,乃派人唆使潘达洛斯向墨涅拉俄斯施放冷箭。停火协议被撕毁,双方陷入恶战。尽管希腊人拥有大阿贾克斯、狄奥墨得斯等猛将,但特洛伊人在赫克托耳率领下还是占据了主动。希腊联军被迫后撤。

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阿喀琉斯重新披挂上阵。这一次还是出于愤怒,不过是由于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的惨死——后者为终止联军溃败的颓势,擅自穿戴阿喀琉斯的铠甲,并率领其士兵冲上前线。赫克托耳以长矛将他刺穿,并剥夺其铠甲归己所有。阿喀琉斯发誓报仇,他与阿伽门农达成和解(阿伽门农同意将女俘布里塞伊斯送还),然后又乞求母亲忒提斯,请火神赫淮斯托斯重新打造一副铠甲。

大战之前,宙斯用天平称量,赫克托耳一方下沉——预示他将在战场败落。阿喀琉斯虽然一开始被赫克托耳长矛刺中,但毫发无损。他追逐赫克托耳绕城墙三圈,最终将其杀死,并如法炮制剥夺其铠甲,替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完美复仇。老王普里阿摩深夜潜入希腊军帐,向阿喀琉斯乞求归还儿子的尸身(他的这一段陈情与赫克托耳在城头与妻子安德洛玛刻话别是史诗中感人至深的两个著名场景)。被老王情真意切的言辞打动,阿喀琉斯同意休战——在此期间特洛伊人为他们的英雄举行葬礼。

此后,随着特洛伊援军阿玛宗女王和埃塞俄比亚王子门农相继阵亡,守城一方已溃不成军。阿喀琉斯长驱直入,不料却在城门口跌倒。帕里斯在阿波罗指引下施冷箭射中其脚踝,阿喀琉斯当场阵亡。阿贾克斯抢回他的尸体,奥德修斯负责断后,希腊人才安然返回军营。随后论功行赏,阿贾克斯与奥德修斯二士争功。经过秘密投票,奥德修斯成为赢家。雅典娜对于胆敢冒犯她的阿贾克斯给予严惩——他的疯癫发作,乱入羊群一阵砍杀(误以为是奥德修斯)清醒后得知真相,羞愧自杀——希腊人崇尚的耻感文化在他身上表现得极其明显。

神谕说希腊人若要取得胜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拥有赫拉克勒斯神弓和神箭的王子菲洛克勒斯必须参战,他在奔赴特洛伊战场途中不幸为毒蛇咬伤,又被同伴遗弃。奥德修斯受命前往,医治好他的创伤,并成功将他带回主战场。菲洛克勒斯与帕里斯的射箭比赛,帕里斯被一箭射中,落荒而逃——他逃至伊得山中乞求前妻俄诺涅调制解药,遭到拒绝,毒发而亡。希腊人取胜的第二条件是必须取得特洛伊城内雅典娜神庙的神像。奥德修斯和狄奥墨得斯深夜应潜入城中,成功盗取神像——失去了保护神,特洛伊已危在旦夕。

奥德修斯的木马成为压垮特洛伊城墙的最后一根稻草。希腊人假装撤退,留下西农来不及逃跑被活捉。他谎称希腊人眼见胜利无望,因此吓得连夜逃跑,连献给雅典娜的木马也来不及搬走——假如特洛伊就地销毁木马,必将招致女神的报复;而木马一旦入城,特洛伊在女神护持下必将固若金汤。卡桑德拉闻言,走上大街奔走呼喊,警告国人不要上当。祭司拉奥孔也洞察其奸计,可惜被波塞冬派遣的两条毒蛇咬死——“我害怕希腊人”,这位先知临终前说,“尤其当他们怀揣宝物的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特洛伊打开城门,将木马迎进城内。

入夜时分,早已埋伏在木马之中的希腊勇士跳出来四下纵火。趁城中守卫忙于救火之际,希腊士兵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老王普里阿摩及众王子大多惨遭屠戮,王后赫卡柏以及安德洛玛刻沦为女奴。出卖阿喀琉斯的波吕克塞娜也被杀死,作为英雄的祭祀。唯有埃涅阿斯在爱神帮助下逃出重围,日后被尊为罗马人的始祖。

与希伯来《圣经》或伊斯兰教《古兰经》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同,荷马史诗并非信史,更不代表绝对真理。史诗中的确保存着历史的印记,但荷马的本意却是教人愉悦——或像贺拉斯所说“寓教于乐”——这也正是荷马与赫西俄德的不同:后者更重诗歌的教化(didactic)功能。唯其如此,希腊人将诸神视为自己的同类——他们与神祇和平共处,其乐融融(而在短兵相接中,狄奥墨得斯这样的英雄甚至将战神玛尔斯打得落荒而逃)——这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中的神人关系大异其趣。

众多英雄尽管个性各异:阿喀琉斯骄横自大,奥德修斯才智超群,狄奥墨得斯稳健自持,赫克托耳视荣誉重于生命,帕里斯则宣称他“宁愿做爱,也不愿发动战争”——但他们又具有共同之处,即英雄气质,或贵族风范(英雄多为贵胄子孙)——往往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而不甘屈服于命运摆布。他们常常竭尽所能,与定命相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种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或许便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滥觞。

值得注意的是,战争是男性的专利,而战争中最饱受创伤的却是女性。她们在战败后不仅承受家国之痛,更有可能随胜利一方远去他乡,终生为奴(参见沃尔夫小说《卡桑德拉》)。此外主神宙斯的地位也较为独特——与其称他是天庭的独裁,不如说更像一位大家长。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仙会上,他总是尽量让每个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非一言堂的独裁专断。由于他无力推翻命运以及其他神祇业已做出的决断,更多时候,他采用类似希腊智者的辩术说服诸神,而非诉诸武力——以此保证神人之界相安无事,自如运转。这也算是希腊城邦民主制的一个缩影。

四《奥德赛》

海神波塞冬本来支持希腊一方,由于奥德修斯在荒岛杀死他的儿子独目巨人,乃决定向踏上回乡之旅的希腊舰船实施报复。阿伽门农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墨涅拉俄斯漂流到埃及,只有奥德修斯躲过这一场劫难,但也意味着其后更多劫难——他要在海上漂泊十年,才能返回故乡。

奥德修斯率领士兵洗劫伊斯玛鲁斯,损失惨重。历尽艰辛,故乡伊塔刻已近在咫尺,忽然又遭遇暴风雨。他们来到食莲者国度,波塞冬之子、巨人波吕斐摩斯吞食生人,被奥德修斯刺死——由此也招致海神更疯狂的报复。与风神共处,相晤甚欢,临行获赠风袋——同伴不小心打开,不料放出逆风,船只又被吹回原处。莱斯特律戈涅斯人是吃人生番,奥德修斯的舰队几乎悉数销毁,连人带船——只有奥德修斯本人所在的一艘船得以幸免。

奥德修斯与女妖喀耳刻同居一年,后者曾引领他抵达冥府(遇赫拉克勒斯,告之“宁在阳世为奴,亦不愿阴间称王”)。与喀耳刻别后,继续踏上漫漫征途。途经海妖塞壬领地,奥德修斯严令手下闭目塞耳,又命人将他本人捆绑于桅杆之上,乃得以顺利通过。此后又涉险通过撞涯,以及西西里的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来到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岛。由于属下无意中冒犯神牛,奥德修斯不得不接受惩罚——他的归期再次被延长。奥德修斯与阿特拉斯之女、美仙子卡吕普索缠绵长达七年之久,乐不思归。宙斯遣神使赫尔墨斯前往敦促,奥德修斯方重新启程,在斯刻里亚岛国王夫妇大力襄助下,历经十年漂泊,终于踏上伊塔刻的国土。

奥德修斯父母皆为凡人,但他的外祖父奥托吕科斯却是赫尔墨斯之子,因此奥德修斯本人也从家族遗传中获得了骗术和易容术(柏拉图称奥托吕科斯有“贼王”之称,“骗术超群”,与西绪福斯不相上下)[4],巧舌如簧,很容易将别人说服。他智勇双全——日后返乡复仇,他的长弓无人能够拉开,说明他武艺高强。当然,相对而言,他的智慧和审慎更为突出。据说他平生只有两次有违此道,一次是在冲动之下劫夺伊斯玛鲁城,另一次是刺杀独目巨人后公开亮明身份(之前自称“无人”)——由此招致波塞冬更为严厉的惩罚和追杀。神话里不乏凡人出于自负向天神夸耀容貌或自恃才情而招致严惩的故事——有的化为巨石,有的变为蜘蛛,有的被剥皮抽筋。因为在神祇眼中,简慢(hubris)乃是凡人的重罪——若干英雄豪杰由命运巅峰跌落,大多皆由此病。

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是雅典娜的恩宠,也是众多女性竞逐的对象。在喀耳刻岛,女妖施展法术将人变成猪(男性意识深处可能残存着对母系氏族社会的恐惧)——直到赫尔墨斯送来解药,才将他们变回为人——唯有奥德修斯例外,因为女妖对他极其迷恋(不忍将他变形为猪),后来只是在神祇催逼之下才放他离开。另一位仙子卡吕普索是女性性欲的化身,她对奥德修斯一见倾情,奥德修斯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他们在岛上共度七年的美好时光,直到神使带来宙斯严令——值得注意的是,神话里说本来奥德修斯可能获得永生,他却自动放弃这一特权,而甘愿遵从自然法则,像常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最终重回大地之母的怀抱。奥德修斯是古希腊崇尚的理性化身,也是古希腊悲剧人物的典范。希伯来神话中英雄如摩西,专以服从虔敬的形象出现,往往乐于将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上帝——足见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冲突。当然,在众多女性当中,奥德修斯最深爱的自然是他的妻子珀涅罗珀——据说奥德修斯在喀耳刻带领下探访冥府,遇阿伽门农,后者告诫他警惕任何一个女人,哪怕是最好的妻子。这也加速了他回乡的脚步。

奥德修斯靠岸后,没有立刻回家,而是乔装成乞丐找老牧羊人了解情况。得知儿子忒勒马科斯已从寻父之旅安然归来,他乃决定返回家中对求婚者实施报复。来自各国的公孙王子以向珀涅罗珀求婚为名,长期霸占奥德修斯的家园,胡作非为,现在该是他们偿还的时候了。珀涅罗珀邀请奥德修斯乔扮的远方来客讲述特洛伊战争及奥德修斯海上漂泊的故事,众人对乞丐打扮的奥德修斯冷嘲热讽——只有保姆洗脚时从一块疤痕辨认出她的主人。众人酒酣之际,奥德修斯和儿子忒勒马科斯张开弓箭,将求婚者一一射杀。珀涅罗珀与丈夫相见之时,吐露婚床的秘密——二人的婚床坐落于橄榄树根之下,不可移动分毫——似乎也象征着理想的婚姻坚固长久、牢不可破。

五《埃涅阿斯纪》

维吉尔这部史诗是效仿荷马史诗之作。与荷马相比,他的原创性不高,但在细节刻画描摹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维吉尔的意图是讴歌永恒之城罗马和奥古斯都皇帝,而史诗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早在罗马创建300年前便预言了帝国的崛起。

史诗记述特洛伊被攻陷后,国王普里阿摩的女婿埃涅阿斯率领残部抵达拉丁姆地区,身经百战,终于建成罗马的万世基业。这一段经历,堪称一部罗马帝国的“史诗”。像奥德修斯一样,史诗一开始,埃涅阿斯已在海上漂泊七年。按照神意,他的航向应该是意大利,但由于天后朱诺的嫉妒,却流落到北非迦太基,受到女王狄多的款待(狄多娜与土著签约以一块牛皮换取土地,后来将牛皮切成细条围起大片土地,仿佛美洲殖民地诓骗印第安人故事)。英雄向女王讲述了他一路经历的艰险,如遭遇凶狠的鸟身人面女妖,圆目巨人等——与奥德修斯经历高度重合。其悲惨遭遇益发坚定他重振城邦的信心。

为了实现理想,埃涅阿斯在神使提醒下,毅然离开女王的温柔富贵乡。狄多女王伤心欲绝,自焚而死。女先知西比拉引导埃涅阿斯来到冥府,亡灵向他预示了罗马未来的命运。此外,他还见到未来罗马帝国领袖,恺撒大帝和奥古斯都,这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复国的信念。按照神谕,抵达拉丁姆地区后,该地国王决定将女儿嫁给埃涅阿斯。求婚未遂的当地部落首领图尔努斯闻讯大怒,悍然发动战争。战争持续三年,诸神也加入战团,各有所属。最终在一次决战中,埃涅阿斯杀死图尔努斯——之前后者曾杀死埃涅阿斯的密友帕拉斯王子并剥夺其铠甲,此时埃涅阿斯亦如法炮制剥夺其铠甲,与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以及帕特洛克特斯之情节高度雷同,可见罗马人原创力低下,洵非虚言。

埃涅阿斯与拉丁姆国王之女拉维尼亚婚后不久,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其子西尔维乌斯继位。西尔维乌斯之姊西尔维娅与战神玛尔斯交配,生下双胞胎兄弟。罗穆路斯后创建罗马城,埃涅阿斯则被追封为罗马之始祖。

在勇气和智慧方面,埃涅阿斯足以比肩阿喀琉斯与奥德修斯。在忠于职责,捍卫家族和城邦荣誉方面亦堪称典范。为了取得神谕的应允之地拉丁姆,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像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然,换个角度考虑,无论是神使的提醒,还是女先知西比尔的指引,还有神谕的再三告诫——告诫他必须忍辱负重,为罗马的未来做出牺牲——凡此种种,又无不证明英雄盖世如埃涅阿斯,亦只不过是神祇手中的一枚棋子,以之来实现诸神的愿望,或天命。希腊英雄更多桀骜不驯的抗争,罗马英雄却更多顺应神意。显然故事性更大同小异,其中展示的人物个性以及价值观、世界观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