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卫河河堤决口-纪昀的棒椎鱼的译文?
译文:
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父老们都这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这不是天数么?不过,唐尧时朝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但也必然有所挽回。
黄河改过几次道
6次。
公元前602年第一次改道、公元11年第二次改道、公元1048年第三次改道、公元1194年第四次改道、公元1494年第五次改道、公元1855年第六次改道。
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02年,大暴雨冲毁了原来的河南浚县南岸的堤坝,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流入现在的卫河河道,再向北汇合另外一支支流,在河北黄骅市注入渤海。改道之后,大概平稳了470年,由于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之间的战乱,河道年久失修,从汉武帝开始,又经常决堤闹灾害,但当时汉朝跟匈奴经常打仗,没有足够的财力修复河道,只能是偶尔小修小补一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是在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11年,黄河再次决口,一分为二,主流不去河北了,直接从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地区入海,少量的分流往回倒灌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的地区。后来东汉建立,公元60年到70年,在古代的水利大师王景的规划主持下,将黄河河道导入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入海,才彻底治理了黄河水患,这次治理之后,黄河便从山东入海,这次治理之后,黄河又稳定了六七百年。
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是在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48年,由于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再次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北宋朝廷也只能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大的改善。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金国统治时期,公元1194年,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原阳地区决口,向东流入梁山泊,然后一分为二,百分之七八十的主流,融入现在的泗水入淮,夺取淮河河道,在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注入黄海。百分之二三十的分流,走现在的黄河河道,从山东入海。
?黄河第五次大规模改道,是在1494年,明孝宗年间,大臣刘大夏主持治理黄河,筑堤坝挡住北部的分流,让黄河全部走淮河河道,但从黄河到淮河的河道并不固定,这次其实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个时期的淮河流域,非常的危险,很容易就造成洪灾。后来又过了几十年,1578年,大臣潘季驯再次治理黄河,固定了黄河从汴水入泗水,再从泗水流入淮河的固定河道,黄河这才得以稳定了一两百年。
黄河第六次大规模改道,是在1855年,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岸决口,于是再次改道,大致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从山东入海。
漳卫新河为什么叫岔河
漳卫新河之所以被称为岔河,是因为它是由四女寺减河和岔河两条河流在四女寺汇合而成的。
四女寺减河是古代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四女寺,流经宁津、乐陵、庆云、无棣等县市,最终汇入渤海。而岔河则是发源于山东省宁津县岔河镇的一条河流,流经宁津、乐陵等县市,最终也汇入渤海。
两条河流在四女寺汇合后,形成了漳卫新河。因为岔河是两条河流的汇聚点,所以漳卫新河也被称为岔河。
黄河改道史
改道原因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着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
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黄河方案中就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独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