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与柳宗元(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为什么)

2023-06-02
38 阅读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

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

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

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

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为什么

刘禹锡和柳宗元合称“刘柳”。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 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

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

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

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

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刘禹锡和柳宗元相关资料

1、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一、刘禹锡代表作品介绍《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1、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二、柳宗元代表作品介绍《溪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写诗人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

1、全文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2、译文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

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

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

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

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刘禹锡与柳宗元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被贬,一个贬到朗州,一个去了永州。

遥远的距离阻挡不住两人的友情,他们一直有诗文来往,互相促进。

期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收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情,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和勇气。

十年后长安的匆匆一聚后,两人再次被派往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到更加荒凉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的时间,而柳宗元也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刘禹锡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奉养,数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来经过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任连州。

暮春三月,二人收起满身的伤痛,怀着深深的失望再度离开长安。

他们一路行来,一直到了湖南衡阳,才依依不舍地赠诗道别。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得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情况非常不妙。

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一年的十月五日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

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而刘禹锡则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柳宗元料理后事,作诗凭吊,并将柳宗元的孩子抚养成人。

柳刘二人的友情经历了大多的磨难,所以才更为可贵。

此时的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的离别很难看到重复的一天,便强忍悲痛,安慰自己也是告慰友人:倘若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隐田园,那么他们两人一定要左右为邻,共度晚年。

短短的两句看似平淡,细细回味却是意蕴深婉,也使得这份离愁别恨和深情厚谊更为凄楚动人。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