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孩子(余秀华的孩子是谁)

2023-06-02
25 阅读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励志故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励志故事 篇1 余秀华,女,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

2009年开始写诗,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经过墓园》、《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她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赞叹她诗歌里的文字质朴滚烫、直击人心、有力量。

她在现实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

余秀华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会是一首关于爱情和肉体的诗。

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

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

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她会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

在余秀华看来,一切的喧嚣都会过去。

她依然会像自己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而她“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格格不入的农民 横店是湖北中部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在余秀华的笔下充满诗意。

她描写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

但当被问到家乡对她的意义时,她丢出一句“鬼地方!” 为什么这个名字总出现在你的诗里? 余秀华几乎没有停顿,“因为这个词简单、好用,就跟‘爱情’、‘春天’一样”。

因为疾病,余秀华说话有些口齿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让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夸张。

但她思维非常快,话说得直而且冲。

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她自己。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

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

” “她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余秀华的小姨说。

在她看来,余秀华脾气古怪,思维跟别人不一样。

她在村里跟谁都不怎么熟,也说不上什么话。

母亲说余秀华脾气坏,爱和别人吵架,在村里没什么朋友。

余秀华说过,她不甘心于命运,但她所有的抗争都落空。

“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

她和朋友说起自己爱骂人,因为自己爱说真话。

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

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

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

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

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

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

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让她感到伤心。

每天上午是她的看书时间。

她最喜欢的书是《悲惨世界》,喜欢那本书中的一切——语言、结构、思想,“那种对人性的刻画,真是好!”她爱读诗,房间的诗集里,几乎每页都有她随手写下的感受和批注。

午后,她会花很多时间去写作,她的手不灵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着键盘,把诗的一字一句录进电脑里。

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

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

“她每天都在打电话,不知道跟谁打,一聊好几个小时,有人来买东西她也不搭理”。

有一个月电话费花了174块钱。

除了看书,下象棋最让余秀华快乐。

她象棋下得好,提起和村里人下棋,她总是笑,“他们老悔棋,就是不让我悔”。

徐建国是荆州著名的棋手,在他看来余秀华的象棋水平在县级可以排到前十。

他说她下棋“犀利、灵活有力量”,喜欢进攻,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棋风和她文风一样”。

脑瘫者的远方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

”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在诗里,她说“说出身体的残缺如牙齿说牙痛一样多余”。

远方对她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她曾经尝试过离开这个小村庄。

2012年,余秀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温州一家为残疾人办的厂子打工。

那一个月里,她仍然在写诗,晚上把诗读给工友听,“但他们都是木头”,余秀华说。

只一个月,她就回了家,她说因为周围的人太世俗,父母说因为女儿手脚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

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

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北京。

后来她在博客里写下北京之行略记。

她提到了照顾她的诗友,感慨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里朗诵自己的诗歌:这是我额外的收获,我更愿意说它是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我的一次美意。

这开敞让她感激。

但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

“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无法远行的日子里,余秀华的“远方”寄托于信纸和网络。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给《钟祥日报》,一投即中。

母亲说她从初中就有了远方的笔友,后来又有了很多网友。

很多人从外地来看她。

她也会去钟祥或是荆门会网友。

钟祥论坛上留下了她许多印迹,从2009年开始,她陆续发了很多诗歌帖。

从最早发帖开始,她的诗就赢得了很多赞美。

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

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励。

说到这儿,余秀华流露出一点感伤,“时间会改变一切,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有一阵子,余秀华把所有的诗歌群都退了,因为和别人吵架。

“因为看得过重,反而更容易吵架、容易伤心。

” 余秀华被网友伤害过,一次一个网友约她见面,对方远远见到她真人,就掉头走了。

诗友老井回忆和余秀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之前知道她是个脑瘫患者,但没有细想过,见了面,老井被余秀华行动和语言的吃力“震撼”了。

老井说余秀华是个苦命的天才。

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时常在网上得罪人。

有些网友攻击她的作品,她喜欢反击,老井劝她假装看不见,她做不到。

这是她自己。

余秀华说,这世上有抵达得了的远方和抵达不了的远方。

如今,她仍然在那个叫横店的村庄,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读书、写作。

女人的爱情 她没想到是一首爱情诗让她走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面有肉体,有爱情和远方。

她对这首诗并不是很满意,“那首诗里有些辞藻用得太大了,不够克制。

写诗的时候不能自亲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离。

” 对丈夫,她似乎更不克制。

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

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

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

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

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

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

余秀华年轻时曾担心丈夫会跑掉。

在余秀华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计较,两人经常吵架。

吵完架丈夫也离家出走过,余秀华又把他追了回来。

“现在真是后悔,干吗追他回来?”余秀华说,20年,这段婚姻太累了。

“爱情?有个屁爱情!”有人提到这个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

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说,结婚后,女婿一直在荆门市做建筑工人,偶尔回家,孩子两岁后,两人就开始争吵不断。

三年前,因为在荆门讨不到工钱,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过年回来。

“不喝酒的时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气稍微暴了点,话多,秀华就嫌烦。

”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

“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

”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

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

“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

” 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

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

“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

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

”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她想给他打电话,说说湖北的高粱酒,说说一个农妇醉酒之后,在大门口拉下裤子解手,说她心里的血都被尿了出来,说她拦住过路的人喊他的名字”。

对于这首诗是否有所指,她说忘了。

关于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余秀华有点躲闪。

她承认,自己写的爱情诗,她在内心都是经历过了这些过程。

但具体的“我不能告诉你”。

她只是说,爱情像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

下辈子,希望有个人在她19或20岁时走进她心里,因为那个年纪像花一样。

女儿与母亲 提起父亲的时候,余秀华褪去了她的防备。

余秀华和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父亲在家人中最理解她。

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她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

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

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

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

余秀华上初中时,弟弟总骑一辆28车载着姐姐上学,她身体不协调,在后座上总是坐不稳,弟弟骑起来就会特别艰难,有时候很恼火,对她不耐烦。

说到这,父亲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觉心酸”。

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

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

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

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

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

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

小伙子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

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余秀华的世界里,儿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

她不止一次说,“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儿子。

”用余秀华的话说,他们母子之间是没大没小、无话不谈的。

余秀华的朋友圈里除了诗歌外,偶尔也记录着和儿子的互动。

今年元旦,她送了儿子一条蚯蚓,儿子一头雾水。

她解释,“蚯蚓是用来钓鱼的呀,送你蚯蚓,是要你去钓到一条美人鱼!”“我不知道儿子有没有读过我的诗,如果读了应该会不好意思吧。

”余秀华笑了。

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喧嚣与沉默 余秀华不期然的就火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被强行赋予的标签。

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

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她说自己不是天才。

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她也不愿意去回答。

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余秀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所谓”。

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赏。

“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

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只能为自己写。

” 但她对诗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觉上,也有着系统化的反思,她经常修改自己的诗。

“沈浩波也许说得对,我的艺术性还不够。

”她觉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境界,要不断突破自己。

她读诗的时候不只是凭着感觉读,她会把每首诗读透,仔细读、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诗的意象中。

在她口中,她的诗是发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体验,以及这其中生发出的想象。

海子也曾让她不能自拔,现在能够批判地看了。

她曾在贴吧里贴过一组献给海子的诗,叫做《为海子而哭》,里面写道,“我遇见了披头散发的你/
我遇见了口吐火焰的你”。

而现在,她可以更批判地看海子的诗了,“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太抒情了”。

在余秀华爆红后的几天里,她家的院子挤满了采访的记者、摄像,出版社编辑,还有慰问的领导。

面对喧嚣,她在朋友圈里说,“对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

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

呵呵,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 她几次对记者提到,“诗是很安静、很私人的.,不该经受这样的炒作。

”她对诗充满了敬意。

《摇摇晃晃在人间》几乎是她对诗的告白。

她说,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励志故事 篇2 余秀华,她的诗跟梵高一样,可以折射出生命向日葵的绚烂,也像莫奈笔下的荒原草垛,在四季不同晨昏发出耀眼的光芒。

窥探其诗歌的特征,痛苦的凝视仿佛是诗歌产生的来源。

也许对她来说,生命不需要回归,因为她的诗就代表生命本真。

一、痛楚特质幻化美的力变。

余秀华是左手压着右手写字,诗行里每一个字渗着疼痛。

她站不稳自己的身子,总是摇摇晃晃,偏偏倚倚,她的声音挤出的不是绚烂,但是比绚烂还美的痛楚,甚至像哭泣似的悲悯。

正是这样的痛楚带给她诗歌美的力变。

她的目光既有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也有对外部世界的观望。

希望通过诗的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无休无止的孤独无援。

她的诗是在内心苦闷矛盾的状态下写出的。

带有象征美学的特征。

诗人运用各种物象来暗示内心微妙的世界。

物质感的形象在她用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表现出来。

在诗句的描述中,她时刻处在冬天,虽然诗歌却常把她往春天的路上带。

她如云朵一样的年华随时可以倾塌,像露水一样的心只能在清风下发呆。

她是一棵在若有若无的风里怔了很久的草,偶然扭动一下身躯,也是一艘漏底的船在荒芜的岸,同时拥有木性和水性。

她的痛被遮盖、掩埋却又赤裸裸地暴露,像大地一样的辽阔忧伤,她在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爱在她心里就像一场雪,因为过于洁白而接近春天,所以她一次次按住心里的雪,又渴望下一场大雪。

爱对她来说,不是诗歌,更像一颗提心吊胆的心,又抑或爱只是经过,像秋风在院子转了一圈,过去了。

二、荒野村落填构筑诗意背景。

余秀华诗歌有其特有的布景,江边、庭院、打谷场、果园、麦田等成了她追逐痛苦和喜悦的风景。

在诗歌里爱着,她隐匿自己,又暴露自己。

她生活轨迹单调贫乏,环境简陋闭塞,但是却用自然的背景创作出宏大而丰富的诗歌背景,她把思想安放在这个背景之中,潜心铸就诗歌的艺术。

在有限的空间,获得心灵的自由,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天堂。

三、饱满而匮乏的诗心对立。

余秀华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丰沛,她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余秀华最可贵的一点,是她对诗歌感悟和表达是直白的,她的诗观: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的,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

诗人刘年曾这样评价: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迹。

她的诗不粉饰、不雕琢,不是充满华丽装饰的客厅,质朴得像子夜的村庄那照着想象的微弱的灯火,她的诗代表了新诗的发展,也是一个时代稀缺的物品。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感人故事

余秀华,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

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余秀华的诗,不只有因为出位的标题而成名的那一首。

她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稗子、麦子、矿场、打谷场、横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都成为了她诗中的意象。

不过,余秀华对自己的走红并不是特别敏感,对于蜗居乡村的她来说,诗歌是一种个人的书写,“
我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我什么。


写诗因为“
不会打麻将”

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多余,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


在《诗刊》2014年的“
九月大观园”
特辑里,余秀华曾如此表达自己的诗观。

既然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为何又是最深切的需要?余秀华说,诗歌本来就是表达自己,自己就在诗歌里了,你再多说,肯定多余。

先天性脑瘫让余秀华走路不稳当,有些摇摇晃晃,说起话来口齿不清楚,几乎无法干重活,幸运的是,生活可以自理。

因为先天性疾病,余秀华没有能够上大学,在高二的时候便辍学,回到湖北荆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老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
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
,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

说到与诗歌的渊源,余秀华不无调侃地说,自己之所以写诗,是因为不会打麻将,以至于太无聊。

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诗歌创作培训,“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

诗歌就是一根拐棍 选择写诗,最开始是与这种文学体裁字数比较少有关。

因为身体先天的原因,余秀华写字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利用左手护住右腕才能将字写出来。

渐渐地,诗歌写作成了她“
必须做”
的一个事情,她说自己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自己什么。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的书写,所谓才华,不过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余秀华说,“
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

不过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


她形容诗歌,“
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在作品大受关注之后,有媒体这样称呼她—


脑瘫诗人”

当记者问她,别人这么称呼她是否难过时,余秀华很坦然地回答:我不觉得难过,因为这是事实。

余秀华诗歌节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再见,2014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2014如一棵朴素的水杉,落满喜鹊和阳光 告别一棵树,告别许多人,我们再无法遇见 愿苍天保佑你平安 而我是否会回到故乡 —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怀揣下一个春天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颤栗 云朵打下巨大的阴影。

云朵之上,天空奢侈地蓝 这些头顶的沉重之事让我不择方向 不停行走 我遇见的事物都面无颜色,且枯萎有声 —

我太紧张了:一只麋鹿一晃而过 而我的春天,还在我看不见的远方 我知道我为什么颤栗,为什么在黄昏里哭泣 我有这样的经验 我有这样被摧毁,被撕碎,被抛弃的恐慌 这虚无之事也如钝器捶打在我的胸脯上 它能够对抗现实的冷 却无法卸下自身的寒 如果我说出我爱你,能让我下半生恍惚迷离 能让我的眼睛看不到下雪,看不到霜 这样也好 这样也好啊,让一个人失去 对这个世界的判别 失去对疼痛敏锐的感知 可是,谁都知道我做不到 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 兀自熄灭 创作特色: 爱情欲望 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

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她诗中的女性抒情者是一个深怀自卑感揽镜徘徊的“
傻子”
、“
犯病者”
(《与一面镜子遇见了》),也是极为清高骄傲、爱自己身体里的锈斑胜过爱“
你”
的自恋者(《我想要的爱情》);
是在“
你”
口渴的时候,甘愿以自己青春的鲜血供奉“
你”
的奉献者(《面对面》),又是决定将“
人间情事一丢”
重获“
清澈的骨骼”
的逃离者(《在田野上打柴火》);
是让爱情的冰凉火焰照亮深处伤疤后兀自熄灭的孤独者(《战栗》),又是如果回到过去会“
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把疼通过的再疼一遍”
的痴情者(《人到中年》)。

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性别诗学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
性别诗学”
的特点。

余秀华诗歌也重视身体性的写作,但她诗中的身体不再限于埃莱娜·
西苏所说的用来创造自己言说领域的身体,而更接近于梅洛·
旁蒂所说的:“
构成了一个可以作为一切可以被语言和艺术表达之物的那个紧要、无声且神秘背景的东西的中心例证和象征;
一个在反思性的思想或再现中可以被有意识地把握的一切东西的非反思性的源泉”
唧的身体,对于诗人而言,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既是诗人创作的心灵之源,是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也是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的基点。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睡你”
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

[19-20] 起点较高 余秀华诗歌创作的起点较高,她的诗作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创作主体的真实意图通过富有意趣而灵动的语言传达出来;
她的诗作没有凌厉的性别对抗姿态,也没有回避女性生存之痛,而是以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客观地表现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

她的诗是坦率的,就像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所说的:“
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

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她的诗又是孤傲的,没有低眉、没有妥协:“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养的狗,叫小巫》)余秀华的略带忧伤情绪的诗歌,带领着读者返回到日常生活,返回到个人记忆,生动地表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为一个年轻的诗歌创作者,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她的诗歌尚缺乏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与复杂的历史想象之间的摩擦力,某些地方语言表达也略显生硬和媚俗,即使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语言天赋也无法遮蔽某些诗句措词的粗陋和慌张,这些都影响了诗歌的高度。

我们期待一个既热情恣肆又精敏沉着的余秀华,为诗坛带来更多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更加沉实、纯粹、有力的诗歌。

余秀华称遭伴侣家暴,男方回应称指控家暴言论不实,此事你站谁?

当然是站在余秀华这一边,因为她才是事件的受害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它的作者余秀华自从和丈夫结婚之后,就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尤其是婚后没多久,余秀华就遭到了丈夫的家暴,面对铁一样的事实,男方却死不承认。

余秀华在520当天意外发现有其他女性给丈夫发红包,这种行为难免会让人多想。

既然有所怀疑,当然要询问对方真相,没想到两个人一直吵了起来,而余秀华也因此遭到了家暴,据说抽了上百个耳光,差点被掐死。

家暴是很多人的婚姻底线,绝对不容许触犯,即便余秀华再爱老公,她也很难忍受他对自己所做出的暴行。

事后,余秀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信息,表示这一辈子实在太辛苦了,如果坚持不下去,希望侮辱和打她的人能够承担法律责任。

本以为男方会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余秀华的丈夫却死不悔改,并且表示“
把一个深爱她的人逼到动手打人,难道真的是我的错吗?”
甚至还表明自己在打人的时候有分寸,不然余秀华根本就发不了微博。

这完全就是被害者有罪论,呼呼声声说着还爱对方,但行为上已经能够证明一切。

其实在这之前两个人早就已经矛盾重重,例如在直播中,他们满嘴脏话的吵架,几千粉丝也都看在眼里。

从男方对余秀华的态度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绝对没有夫妻之间应有的恩爱感情,其实这也是很多网友所担心的事情。

余秀华是一个很缺爱的人,刚出生就是脑瘫儿,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而余秀华的老公明显利欲熏心,连最起码的耐心都没有。

不管如何,这件事当然是打人者的不对,我们要毫不犹豫的站在被害者一方。

90后男友回应“余秀华被家暴”,此事出现了怎样的反转?

大反转!余秀华被家暴事件此前弄的沸沸扬扬,本来以男方道歉,女方不追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没想到杨槠策谈起自己施暴行为,更是坦然地表示:”
并不后悔动手打了余秀华,并且中国99%的家庭都存在家庭暴力,只是碍于家丑不外扬,这才没有被表露出来“

不得不说,看到这番言论不得不说,小编瞬间下头。

杨槠策看上去四肢健全,头脑清醒,但是他的心灵却异常阴暗,与这种人分手也是正确的选择。

说起余秀华,这个1976年出生的女人,命运在她的身上似乎特别残忍,脑瘫、残疾全都在她的身上发生.但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余秀华不仅读完了高中,在09年开始爱上了写诗。

可能是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余秀华很快有了名气,她的作品更不仅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更是斩获多个文学奖项。

尽管事业上一帆风顺,但是她的婚姻生活却跌跌撞撞。

2015年余秀华拼尽全力与前夫离婚,憧憬爱情的她在2015年的冬天认识了32岁的杨槠策,这个比她小了14岁的大男孩满足了她对爱情的向往,两人进展非常神速,尽管不被网友看好,但是余秀华却天真的认为,这是她生命最为宝贵的一段经历。

果然在2022年7月6日,余秀华在社交平台上面发文称自己被家暴,其中”
掐死“
、”
上百个耳光”
等用词看上去更是触目惊心。

而在家暴行为曝光之后,迫于舆论之下,男方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知道自己错了,不应该动手打余秀华。

而女方也知晓这段感情走到了尽头,选择不再追究对方责任,两人和平分手。

两个人的过去也终将会被时间掩埋,未来他们都将有很长的路继续前行,同样小编在这里也希望所有曾经遭遇过家暴的人都能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感人故事

余秀华,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

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余秀华的诗,不只有因为出位的标题而成名的那一首。

她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稗子、麦子、矿场、打谷场、横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都成为了她诗中的意象。

不过,余秀华对自己的走红并不是特别敏感,对于蜗居乡村的她来说,诗歌是一种个人的书写,“
我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我什么。


写诗因为“
不会打麻将”

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多余,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


在《诗刊》2014年的“
九月大观园”
特辑里,余秀华曾如此表达自己的诗观。

既然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为何又是最深切的需要?余秀华说,诗歌本来就是表达自己,自己就在诗歌里了,你再多说,肯定多余。

先天性脑瘫让余秀华走路不稳当,有些摇摇晃晃,说起话来口齿不清楚,几乎无法干重活,幸运的是,生活可以自理。

因为先天性疾病,余秀华没有能够上大学,在高二的时候便辍学,回到湖北荆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老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
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
,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

说到与诗歌的渊源,余秀华不无调侃地说,自己之所以写诗,是因为不会打麻将,以至于太无聊。

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诗歌创作培训,“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

诗歌就是一根拐棍 选择写诗,最开始是与这种文学体裁字数比较少有关。

因为身体先天的原因,余秀华写字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利用左手护住右腕才能将字写出来。

渐渐地,诗歌写作成了她“
必须做”
的一个事情,她说自己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自己什么。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的书写,所谓才华,不过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余秀华说,“
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

不过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


她形容诗歌,“
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在作品大受关注之后,有媒体这样称呼她—


脑瘫诗人”

当记者问她,别人这么称呼她是否难过时,余秀华很坦然地回答:我不觉得难过,因为这是事实。

余秀华诗歌节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再见,2014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2014如一棵朴素的水杉,落满喜鹊和阳光 告别一棵树,告别许多人,我们再无法遇见 愿苍天保佑你平安 而我是否会回到故乡 —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怀揣下一个春天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颤栗 云朵打下巨大的阴影。

云朵之上,天空奢侈地蓝 这些头顶的沉重之事让我不择方向 不停行走 我遇见的事物都面无颜色,且枯萎有声 —

我太紧张了:一只麋鹿一晃而过 而我的春天,还在我看不见的远方 我知道我为什么颤栗,为什么在黄昏里哭泣 我有这样的经验 我有这样被摧毁,被撕碎,被抛弃的恐慌 这虚无之事也如钝器捶打在我的胸脯上 它能够对抗现实的冷 却无法卸下自身的寒 如果我说出我爱你,能让我下半生恍惚迷离 能让我的眼睛看不到下雪,看不到霜 这样也好 这样也好啊,让一个人失去 对这个世界的判别 失去对疼痛敏锐的感知 可是,谁都知道我做不到 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 兀自熄灭 创作特色: 爱情欲望 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

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她诗中的女性抒情者是一个深怀自卑感揽镜徘徊的“
傻子”
、“
犯病者”
(《与一面镜子遇见了》),也是极为清高骄傲、爱自己身体里的锈斑胜过爱“
你”
的自恋者(《我想要的爱情》);
是在“
你”
口渴的时候,甘愿以自己青春的鲜血供奉“
你”
的奉献者(《面对面》),又是决定将“
人间情事一丢”
重获“
清澈的骨骼”
的逃离者(《在田野上打柴火》);
是让爱情的冰凉火焰照亮深处伤疤后兀自熄灭的孤独者(《战栗》),又是如果回到过去会“
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把疼通过的再疼一遍”
的痴情者(《人到中年》)。

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性别诗学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
性别诗学”
的特点。

余秀华诗歌也重视身体性的写作,但她诗中的身体不再限于埃莱娜·
西苏所说的用来创造自己言说领域的身体,而更接近于梅洛·
旁蒂所说的:“
构成了一个可以作为一切可以被语言和艺术表达之物的那个紧要、无声且神秘背景的东西的中心例证和象征;
一个在反思性的思想或再现中可以被有意识地把握的一切东西的非反思性的源泉”
唧的身体,对于诗人而言,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既是诗人创作的心灵之源,是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也是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的基点。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睡你”
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

[19-20] 起点较高 余秀华诗歌创作的起点较高,她的诗作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创作主体的真实意图通过富有意趣而灵动的语言传达出来;
她的诗作没有凌厉的性别对抗姿态,也没有回避女性生存之痛,而是以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客观地表现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

她的诗是坦率的,就像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所说的:“
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

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她的诗又是孤傲的,没有低眉、没有妥协:“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养的狗,叫小巫》)余秀华的略带忧伤情绪的诗歌,带领着读者返回到日常生活,返回到个人记忆,生动地表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为一个年轻的诗歌创作者,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她的诗歌尚缺乏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与复杂的历史想象之间的摩擦力,某些地方语言表达也略显生硬和媚俗,即使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语言天赋也无法遮蔽某些诗句措词的粗陋和慌张,这些都影响了诗歌的高度。

我们期待一个既热情恣肆又精敏沉着的余秀华,为诗坛带来更多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更加沉实、纯粹、有力的诗歌。

脑瘫诗人余秀华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网络诗人。

下面是相关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

  2015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书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76年,余秀华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

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

  高中毕业后,余秀华赋闲在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
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

  2009年,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2012年7月,她随同乡一起去温州打工,在异乡,她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故乡,并写了一首诗《在异乡失眠》。

  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

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主标题,推出了余秀华的9首诗歌作品,并配发了她的创作谈《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编辑评论文章。

  2014年12月15日,余秀华参加由诗刊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余秀华等5位“
最低层的人”
的诗歌朗诵会。

  2015年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
同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

其中,《月光落在左手上》销量突破10万册,成为20年来中国销量最大的诗集。

  个人生活   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余秀华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余秀华19岁时辍学,在非自由恋爱情况下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尹世平。

两人有一个儿子,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

  2014年,余秀华与丈夫离婚。

  人物评价   “
她是中国的艾米莉·
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学者和诗人沈睿评)   “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
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诗刊》编辑刘年评)   她的诗兼具深度和灵气,她是个好诗人,天才的。

(诗人老井评)   余秀华在“
摇摇晃晃的人间”
行走了几十年,当她找到诗歌这支铁拐时,才终于真正站立了起来。

(诗人张执浩评)   她的诗歌有料,有真东西,这是肯定的。

但是,也要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

即使天才也是禁不起透支的。

同情也有其限度,一如名声,传播的有效性。

一句话,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

(诗人李以亮评)   身体患疾为余秀华的创作加上了同情分。

(评论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评)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

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

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

不过再怎么拉低,比起轻浮的乌青体来,总还算不上丢人败兴。

(诗人沈浩波评)   余秀华坐拥自己的世界,与境遇无关,与身份无关,她就是这样纯粹的诗人。

(诗人马灯评)   读余秀华的诗,常常让我陷入其情境,而忘了自我,即使读完最后一句。

(诗人高寒评)。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