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作品简介(列子的作品简介50字)
《列子》是谁写的?
《列子》是列御寇写的。
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被尊为“冲虚真人”,他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其先后著书20篇,后人整理的《列子》仅余8篇。
人物生平:列子画像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列子》这部著作是谁写的?
《列子》这部著作是战国列御寇(列子)写的。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列子》主要内容《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以《天瑞》、《力命》、《杨朱》三者为最。
主旨为万物产生于无形,并变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
现存《列子》的注本有晋代张湛注的《冲虚至德真经》八卷。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有《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疑邻盗斧》等。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设“玄学博士”,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疑邻盗斧》等。
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夸父逐日》《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
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3、《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4、《纪昌学射》《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
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5、《疑邻盗斧》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列子简介50字
求:孟子、列子、孔子的生平简介!!!每个50字左右.
孟子、列子、孔子的生平简介如下: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被尊称为“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倡导“以仁为本”。
2、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人。
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扩展资料:孟子的传道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易子而教: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
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4、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5、法先王: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
推崇尧舜之道。
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
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
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
荀子所谓的“后王”既不同于其所谓“先王”,也异于孟子所谓的“先王”,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
6、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7、认识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8、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9、饮食见解: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
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来源:-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参考资料来源:-列子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参考资料来源:-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