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性恶论(反驳性恶论的观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不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对的。
荀子对人性作了界定,将其与伦理道德区分开来,认为所谓人性是天生成的物欲,例如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等,例如 “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 等,而争夺、残贼、淫乱等正是由这些物欲引起的,故人性恶。
人并没有善的根性,甚至断言,尧舜和桀跖从人性上说,都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性恶论”的引申意义荀子从 “性恶” 论出发,不但证明了礼乐教化的必要,而且为 “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
也许,荀子对人性的认识比孟子要深刻得多,更符合人性的实际,尤其当中国人听说并相信 “人猿同祖” 以及 “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的进化论后,对儒教正统的人性论完全失去了信仰,却从荀子的 “性恶” 论中找到了印证。
但是,人性论永远不可能成为生理学或生物学那样的科学,它只是人赖以自信、自尊、自爱的一种精神支柱或价值观念。
当 “性恶”论成为人类的普遍信仰时,人类社会肯定也就变成了 “动物世界”。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吗?
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
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
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画像:《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善。
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
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贤能之士与德行高尚之人可谓是改善人性恶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改善人性本恶上,荀子还特别强调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对于改善人性本恶,使人趋善,可谓是精华。
因此,荀子认为改善人性恶,最本质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是什么?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如下: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什么才是人的本性,什么才是人的本性的行为体现?我看到有人对我笑,我也会对他笑,这是我的本性。
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
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
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弱者表示同情,对强者表示敬畏,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本性的自然流露。
还有我们会对任何对我们表示友好的人友好,我们愿意去和他们交往。
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和我们一样,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也愿意去维护这个美好,就像我们愿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一个我们所想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原因。
虽然我们说人性本善,我们向往美好,但是人的本性是和一些其他后天经过教化所获得的品格一样,是需要不断正面强化才能够得以维持的。
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当我们面对一群口蜜腹剑的人的时候,我们想要坚持善良的心会动摇,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对我们友好的人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对我们好,我们不能够信任每一个人,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信任。
我们不想有害人之心,但是我们不能没有防人之心,因为我们也需要生存,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于是我们学会了穿上外衣,去伪装自己,去保护自己。
因为我们学会伪装自己和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社会是巨大的,我们是很渺小的,社会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内容是什么?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如下: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
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
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
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孟子。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述,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论证过程:1、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什么叫做性善论?
一、二者联系1、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
2、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
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3、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 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 从而到达儒家“仁政”理想, 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二、二者区别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
为了使人们向善,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
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
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荀子强调本能欲望。
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
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
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
小编补充1、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2、性恶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性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