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名句解释(名言名句解释大全)
励志名言警句加解释
励志名言警句加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
躬自厚”
,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
薄责于人”
,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
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
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
…
),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
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
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
—
《论语》 译:说了的'
话,一定要守信用;
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
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
行事要灵活,不死板;
凡事不以“
我”
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古代名人名言)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
怨天尤人”
。
20、不迁怒,不贰过。
—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
忍”
。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
道”
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
。
名言警句励志
关于励志的名言警句内容如下:1、精力充沛的青春,是不怎么容易灭亡的。
——卡罗萨2、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泰戈尔3、只要一息尚存,一个人就不应当放弃希望。
——佚名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5、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止的冬色。
——雨果6、不管何人,若是失往了耐心,就失往了灵魂。
——培根7、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拉美特利8、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
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泰戈尔9、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10、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了成功的代价。
——莫扎特1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12、河水泉源千年在,青春一去不复返。
——维吾尔族谚语13、热血名言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洲。
——朱德14、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15、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
——莫扎特16、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俾斯麦17、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
——丘吉尔18、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马克·吐温19、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
——卡耐基20、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歌德。
名言名句和意思
名言的解释1.称说;
描述。
2. 著名 的言论或话语。
词语分解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 名字 。
名氏。
名姓。
名义。
名分(坣 )。
名堂。
名落孙山。
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 依据 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
言喻。
言道。
言欢。
言情。
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
言辞(亦作“言词”)。
语言。
言语 。
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
七言绝句。
洋洋 万言。
语助词,无义:。
名言名句解释意思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久物之味,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 程颐什么东西或事情干时间长了,都会产生厌恶情绪,而读书则是越看越深,越有意思,不会产生厌恶情绪。
体会到的乐趣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孟子名言名句及解释如下: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解释: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解释: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
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
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解释: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解释: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
孟子名言名句和解释 1、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家中长辈,并推广到孝敬别家的长辈;
爱护我家的儿女,并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
3、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上》) 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
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
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
(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
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9、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
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
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1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
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
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11、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 12、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
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1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