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典故(夷陵之战的典故的成语)
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夷陵之战蜀汉惨败,原因是什么呢?
夷陵之战之所以会出现蜀汉方面惨败的原因,就是由于蜀汉方面的补给线过长,再加上蜀汉方面水军不如东吴方面强大,同时刘备还将部队扎营在深山密林处,以上几方面原因都是造成夷陵之战惨败的主要原因。
相信很多关注过三国历史的朋友,对于蜀汉与东吴之间的这场夷陵之战非常熟悉。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场夷陵之战的存在,使得蜀汉从强盛正式转入了衰落的局面,而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蜀汉之所以会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也是由于多方原因构成的。
一、蜀汉方面的补给线过长造成了自身消耗过大。
虽然在夷陵之战中,蜀汉方面的军事力量远要比东吴强大得多,但是庞大的军事力量同样也给蜀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要知道蜀汉作为进攻方,必须要保证自身补给线的安全,然而由于蜀汉方面长时间孤军深入,造成了补给线过长,所以补给线过长也是夷陵之战惨败的重要因素。
二、蜀汉水军远不如东吴水军强大。
尽管蜀汉军队来势汹汹,但是蜀汉军队主要以陆上部队为主,而水军方面的人员在素质以及人数上都不如东吴强大。
在夷陵地区,水军则可以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水军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蜀汉的惨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三、刘备的错误战略部署致使了蜀汉最终惨败。
刘备将部队扎营在深山密林处,虽然是为了士兵着想,但是这样的错误战略部署同样给了东吴大都督陆逊机会,最终陆逊采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蜀汉。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当中,刘备的错误战略部署要为这场惨败负上主要的责任。
尽管在夷陵之战当中,东吴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蜀汉和东吴双方在夷陵之战当中,都拼尽了全力,所以也导致蜀汉和东吴两方在与曹魏对抗中,逐渐落入了下风。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有多大?
历史上蜀国与吴国之间的夷陵之战使蜀国实力损失了多少?相信有很多人都比较喜欢三国历史,而在三国有很多的英雄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很多著名起决定作用的战役,就比如吴国与蜀国之间发生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蜀国国主刘备为弟报仇而对吴国发起的战役,而最终结果是最终吴国火烧夷陵蜀国兵败而在不久刘备就病逝白帝城。
那么夷陵之战究竟给蜀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1、人才青黄不接。
在夷陵之战前蜀国五虎上将使得蜀国当时国力最强,而夷陵之战后五虎上将接连逝去最后只剩下赵云而后辈也没有太出色的武将,只能靠诸葛亮来维持。
2、兵员损失严重。
蜀国在当时只有一个州的土地,兵员土地面积是最少的,而当时发动夷陵之战基本属于全军出动,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让蜀国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3、财政问题夷陵之战刘备发动全国之力为弟报仇失败之后国家内部问题日益突出,之后没有办法只能六出祁山转移国内注意力,但是内部矛盾却并没有解决,相反因为常年打战朝廷赋税很多而这都落在百姓头上,让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三国,我们懂得不仅仅是历史,而且也能从里面学到很多有用的做人的道理,我们做事不能太意气用事,还应该有大局观念,如果当初刘备不执意为自己的弟报仇而是选择继续联合吴国抗曹,那个时候曹操才是最大的敌人,说不定还有机会问鼎中原,之后虽和吴国继续联合但却是已经有了裂纹不能继续回到当初。
中国古代用以逸待劳为技的战争有哪些
以逸待劳典故出自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1、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
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
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
”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
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
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
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2、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
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3、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4、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
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
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
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
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
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
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
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
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
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能找到的就发现了这几个。
也是比较重要的。
么么哒~~~望采纳~~~。
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哪个是以逸待劳取胜的?
1、夷陵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逸待劳取胜的。
2、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4、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