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飞花(似花还似飞花的下一句)

2023-06-04
109 阅读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哪位诗人的词?

分类: 人文学科 >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1.李清照2.苏轼3.欧阳修4.李煜 解析: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先看一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
下面是关于这首词,朋友的解说和他的观点: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

“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

我道:是随风而落。

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

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

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

“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

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 *** 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

亲人远去,是无情。

赶着做事是有情。

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

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

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

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

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

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

“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

“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

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

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

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

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

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

让情感达到升华。

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

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

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

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

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

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

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柳树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像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创作背景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牴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

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

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著“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从”,任。

“教”,使。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

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

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
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

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

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

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像。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
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萦”,愁思萦回。

“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

“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像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

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

柳树大概也如此吧。

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化用其意。

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

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

随风飞舞、欲起镟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

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

“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
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

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

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段预告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

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

“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

其实,这是曲笔传情。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

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

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

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

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尘土”,是说落花飘零;
“流水”,则指杨花落水。

总之,春色已尽。

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

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

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

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佳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
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

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作者化用其意。

比喻新奇脱俗,想像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哪位诗人的词?

分类: 人文学科 >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1.李清照2.苏轼3.欧阳修4.李煜 解析: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先看一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
下面是关于这首词,朋友的解说和他的观点: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

“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

我道:是随风而落。

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

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

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

“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

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 *** 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

亲人远去,是无情。

赶着做事是有情。

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

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

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

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

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

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

“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

“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

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

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

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

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

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

让情感达到升华。

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

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

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

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

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

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

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柳树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像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创作背景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牴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

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

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著“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从”,任。

“教”,使。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

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

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
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

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

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

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像。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
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萦”,愁思萦回。

“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

“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像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

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

柳树大概也如此吧。

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化用其意。

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

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

随风飞舞、欲起镟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

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

“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
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

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

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段预告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

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

“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

其实,这是曲笔传情。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

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

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

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

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尘土”,是说落花飘零;
“流水”,则指杨花落水。

总之,春色已尽。

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

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

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

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佳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
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

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作者化用其意。

比喻新奇脱俗,想像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哪位诗人的词?

分类: 人文学科 >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1.李清照2.苏轼3.欧阳修4.李煜 解析: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先看一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
下面是关于这首词,朋友的解说和他的观点: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

“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

我道:是随风而落。

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

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

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

“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

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 *** 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

亲人远去,是无情。

赶着做事是有情。

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

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

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

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

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

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

“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

“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

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

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

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

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

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

让情感达到升华。

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

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

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

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

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

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

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柳树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

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
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
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像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创作背景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牴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

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

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著“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从”,任。

“教”,使。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 *** 彩。

“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

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

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
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

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

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

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像。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
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萦”,愁思萦回。

“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

“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像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

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

柳树大概也如此吧。

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化用其意。

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

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

随风飞舞、欲起镟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

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

“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
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

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

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段预告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

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

“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

其实,这是曲笔传情。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

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

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

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

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尘土”,是说落花飘零;
“流水”,则指杨花落水。

总之,春色已尽。

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像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

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

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

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佳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
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

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作者化用其意。

比喻新奇脱俗,想像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