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手抄报(历史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关于中国历史的手抄报 关于中国历史的手抄报内容精选
1、中国历史,从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历史;
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约有2241年。
2、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现;
商朝时出现了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西周时社会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生产力提高,思想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
西汉与东汉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汉字基本定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分裂割据局面。
3、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文化影响广泛。
武周时期,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营建而使国际地位达到顶峰。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朝时,经济取得发展,明末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19世纪中期,清朝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
北伐战争后中国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中国。
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历史手抄报内容简短 中国历史手抄报内容资料
1、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
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
出 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闭乒堋9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钡热耍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2、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
汉族。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
其母是皇后王汀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
《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
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3、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 李世民(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
历史 故事 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故事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故事 手抄报 内容文字稿本。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1:孔子少年时期的艰辛生活 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 家;
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他死后被历代统治者(秦除外)所尊崇,他就是一代圣人——孔子。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生活。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生活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为商王朝的后裔,周朝时期被分封在了宋国。
孔子的先人们便一直在宋国做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先人‘弗父何’才舍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
但就是这样,他的先辈们依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
乱臣华督发动叛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亲信携带着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难到了鲁国。
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他们终于才在鲁国扎下了根。
到孔子老爸叔梁纥那会儿的时候,混得还相当的不错。
曾经在陬邑这个地方担任过大夫一职,虽说陬邑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中层领导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打宋国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
但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弥补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阴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家业的继承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纥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为此也没少想了办法。
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施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
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是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但紧接着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便,天生残疾。
一个立有赫赫军功的大夫,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不好的残疾人。
到时候别说是上战场打仗了,自己能够走路就已经不错了。
于是,叔梁纥再次向别人求婚。
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家族。
颜家只有十六七岁的的小女儿颜征在,是个非常喜欢英雄人物的少女,自愿嫁给了比自己大几十岁叔梁纥。
这一年,叔梁纥六十六岁。
或许是上天眷顾了一下叔梁纥,在二人祈祷于尼丘山不久后,颜征在就怀孕了。
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后世鼎鼎大名的孔子(当然,这一点此时她是不知道的)。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后,叔梁纥就生了重病。
此时,他最不舍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儿子——孔子。
因为在他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计划: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包括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格斗技巧。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带着无限的遗憾,叔梁纥离开了。
留在世间的,是他那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人残疾)和三个寡妇。
既然丈夫都已经离开了,那我们也就分开吧。
为了更好地照顾孔子,他的母亲颜征在离开了先前的那个大家庭,离开了陬邑,带着孔子一块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在这里,孔母一边给人家做些简单的家务(缝洗衣服),一边照顾年幼的孔子。
由于颜征在自己在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都和礼节有关系。
孔子五六岁之后,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玩伴并不是太多(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
于是,小时候的孔子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玩。
当其他孩子都在玩简单的群体游戏的时候,年幼的孔子却在做着那些相对来说有些高级的游戏——演习祭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祭祀,这是一个很隆重也很繁琐的礼仪过程。
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这种高级别的游戏,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是大为震惊的——小小的一个孩童,居然会搞这些东西,真是太不简单啦! 由此看来,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们也要强。
之后,懂事的孔子在学习、游玩之际,也常常去帮自己的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当看到母亲回家之时的疲惫身影,孔子总会很是懂事地帮母亲去做按摩、倒点水…… 慢慢的,孔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他开始瞒着母亲去外面做事,争取替母亲分些负担。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然而,在孔子眼里,只要能挣钱、只要自己能够干得动的,他从来都不挑活儿。
肮脏和辛苦,这不是我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所应该顾虑的。
于是,年幼的孔子干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干的脏活和累活。
每当其他孩子吃完饭外出玩耍嬉笑的时候,孔子正在别处忙碌着。
当然,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总会比母亲早些回家。
所以,孔子在后来给自己的弟子讲自己年少时期事情的时候,每每感叹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就这样,孔子和母亲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
年幼的孔子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基本的礼节、如何做人、如何节俭等等。
当然,自己从多年的“打工”历练之中,也学到了很多:如何为人处世、平等、仁爱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着伟大的母爱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亲。
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氏不幸离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独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
母亲死后,孔子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怎么埋葬母亲? 有人说了,到埋葬他父亲的地方把两人合葬不就完了吗? 是啊,孔子也知道,这些礼节方面的事情对孔子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但问题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亲埋葬的地方。
其实,孔子之前也曾问过自己的母亲这方面的问题,但就连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下葬的具体地点。
或许有些人不会相信,认为这不可能,身为妻子的颜征在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呢。
但现实告诉我们,她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当地有一种风俗:年轻的妻子,在丈夫死后是不能参加丈夫的出殡仪式的。
于是,这就导致了孔子一直到母亲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葬在哪儿。
年轻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礼仪,在家中给母亲置办了一个灵堂。
三天之后,他把母亲安放在了自己用所有积蓄买来的一口棺材里。
随即,那个棘手的问题让孔子煞是苦恼:询问当地人,没人知道,因为你是在父亲死后才搬过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
想去询问陬邑人,可是自己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才三岁,不可能记得小时侯住哪儿,到处打听又不太现实。
于是,无奈的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了一个大路口——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所有过路人的身上:希望有知情的好心人来帮助一下自己。
还好,没多长时间,陬人挽父的母亲听说了孔子的感人 事迹 ,便亲自赶来告诉孔子他父亲当初的埋葬之地。
原来,当时她的儿子挽父,曾经参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的埋葬之所。
于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孔子一个人在操办,帮忙的人其实并不多。
埋葬完母亲,孔子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
然而,就是在守孝刚刚开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对此事却相当的无助,没有任何说法。
就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特殊人才茶话会。
这次宴会,邀请的都是鲁国的“士”。
咱们先来看看当时各国的统治阶层:诸侯——卿——大夫——士。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士”,就在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虽说它在统治阶层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税、不用服杂役,还可以按月领工资等等。
而且“士”还是统治阶层的后备人员、储备干部,一旦国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将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咱们再来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先人是宋国国君,就后来不当国君了,那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统治地位的高层。
就是拿孔子的老爸叔梁纥来说吧,那也是陬邑大夫,好歹那也是个大夫。
而且按照当时子承父业的继承法则来说,孔子长大后也应该是个大夫,最起码也应该是个“士”。
但是,就连孔子这个“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给与了否认。
当孔子听说季武子要招待国内的“士”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还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
一旦自己参与其中,那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在此还有可能结交很多名流,更甚者到时候还有可能成为储备干部,进而走向仕途。
于是,孔子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就来到了季武子家门前。
令他没想有到的是,他竟然遇到了一只“拦路虎”——阳虎。
阳虎此时是季武子的家臣,说白了也就是个大管家。
当他看到披麻戴孝的孔子像个愣头青一般,二话不说就往门里走,当即便伸手拦住了孔子。
然后就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询问,最后的出了结论:这是“陬人之子”。
“陬人之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孔子的称呼。
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时人都称其为“陬人”。
又因为孔子此时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名气,所以人们都像现在称某某家的小孩为“某某人之子”那样,称呼孔子为“陬人之子”。
这一称呼让孔子很是愤慨:自己的身上还贴着父亲的标签,他们还在拿自己当小孩来看待,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回事。
于是,不管孔子怎么说,阳虎就是不放孔子进去。
于是,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自己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无权无势的孔子只能把这股恶火咽在肚子里。
回去之后,除了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上。
而此时,孔子已经苦学了将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后,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
孔子的所学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礼仪、音乐、 射箭 、驾车(没错,这也是当时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学以及知礼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曲阜地区。
不久之后,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级贵族学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2:__甘守清贫的故事 __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在他伟大而又短暂的一生中,严于律己,甘守清贫。
正如他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既是__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 __经常到基层去,但从来不准迎来送往,不许搞招待,谁搞招待就批评谁。
他从不接受礼品,也不允许别人和红军部队、苏维埃机关接受任何礼品。
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他作 报告 、开会、讲话,甚至从不喝茶,只喝白开水。
有一次老百姓送来一些茶叶,警卫员泡好了茶,端给他。
__严肃地说:“以后不准收老乡送来的东西,他们也很困难,让他们留着卖几个钱吧。
”然后拿出几个铜板,让警卫员送给老乡。
而这几个铜板,就是__一个月的津贴费。
__担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时,有一匹枣红马,却很少骑,到各地巡视工作或到下面了解情况,通常都是步行。
行军时,他常常把马让给伤病员,或者用来驮物资。
1933年,赣东北根据地把打土豪和缴获得来的一批银洋送往中央苏区,这批货数量很大,有黄金2箱,每箱500两;
白银48箱,每箱400元。
那时候,红军没有汽车,只能靠肩膀挑;
银洋很重,一个人挑不了多少,__就把自己的马让出来驮银洋。
“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 __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经常教育他们:“工农红军是人民的武装,是革命的队伍,我们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血和肉的关系。
红军指战员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群众纪律,不准做侵害老百姓的事情,不然战争就不能胜利,军队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成功。
我们一定要执行毛委员在中央苏区给中央红军提出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 当时红军官兵的伙食很差,一年到头都是红米饭南瓜汤,很少有其他菜。
__坚持和战士吃一样的伙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有一次,__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粥而战士们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煮的粥,就叫警卫员告诉伙房:“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不能特殊。
” 一位老管理员听了警卫员的转达后,对警卫员说:“什么特殊?要讲特殊也行!方主席操心又劳累,肺痨痔疮病痛常常发作,哪个要为这事提意见,我来担当!”__感激这位老同志,但仍坚持把粥端回了,和大家一起吃糠咽菜。
__喜欢吃辣椒,他曾说:“吃辣椒不但下饭,而且吃了身上发热,出点汗有好处。
”有一次,为了让首长多吃点饭,警卫员就向老乡要了一点腌辣椒,悄悄地搁在__的碗里。
__看见了,就问:“是哪里来的?”当得知是老乡送的,他就不吃了,一定要警卫员送回去,还告诫说,任何人不准违反群众纪律。
“衣服旧不要紧,但必须整齐、干净” __与普通战士一样,除了身上穿的,只有若干换洗衣服。
由于津贴很少,__的头发经常长得很长才理一次;
胡子长了,就自己用剪刀剪一剪。
__平时非常注意军容军纪。
他经常穿着那套黑灰布的中山装,破了,就自己补一补;
有时扣子掉了,就自己钉上。
衣服虽旧,但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不仅如此,__还要求战士们把衣服洗干净,破了就补好,尽量搞整齐一些。
他说:“正规部队要有个正规部队的样子,衣服旧不要紧,但必须整齐、干净。
游击队军容差一些问题不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发军装。
当然,至于 其它 方面的纪律,任何部队都不能有一点含糊。
” 一年冬天,__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
当时,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当地最大的喜事,而__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旧棉袄。
代表们要给他换件新的,__不同意。
代表将新棉袄送来,__执意不收,还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
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就劝道:“一个苏维埃主席,穿件透风的破棉袄,未免太寒酸了?人家好心好意地送来了,就收下吧。
”__回答说:“我是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在意。
如果一不留意,就会影响苏维埃政府的形象,那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3:陈寅恪的语言天赋 文学大师陈寅恪在国外 留学 18年,是罕见的语言天才。
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两年,后来又回到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学四年。
回国之后,他又在北京和汉学家钢和泰教授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
陈寅恪一生中通晓的语言有二三十种之多。
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自不必说,他还精通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突厥文、西夏文、中古波斯文,还有拉丁文、马扎尔文等等。
这些语言能帮助他解决别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历史真相。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给研究生讲佛学典籍校勘时,曾说唐人译佛经采用音译,出了很多错误。
他举例说,“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在梵文中‘维’是降伏之意,‘摩诘’则是指恶魔,如此说来,王维便是名降伏,字恶魔了。
”陈寅恪的话引得同学一阵大笑。
俄国学者曾在蒙古境内发掘到3个突厥碑文。
各国学者纷纷研究,但莫衷一是,不懂不通。
后来有人请来陈寅恪翻译解释,使得各国学者同声叹服。
唐德宗与吐蕃会盟碑,法国的沙畹、伯希和等众多学者均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陈寅恪翻译完毕,国际上的学者们很是满意。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应英国牛津大学之请,主持东方学和汉学。
欧洲各国学者云集牛津,以聆听陈寅恪讲学为快。
但除了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极少数人之外,能听懂陈寅恪先生演讲的寥寥无几。
因为他在演讲中广征博引各种文献,只语言这一关就将一般学者挡在了门外。
看过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的人还看过: 1. 寓言故事朗诵文字稿本 2. 幼儿寓言故事表演文字稿本 3. 讲成语故事文字稿本 4. 童话故事诵读文字稿本 5. 讲成语故事大赛文字稿本。
历史手抄报内容素材简洁又耐看
整洁美观的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素材 我国的历史悠久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的文明古国。
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大家的心中有一段忘不掉的经历。
抗日战争、虎门销烟、九.一八、七.七事变多历历在目。
但我国的历史也有光辉璀璨的一面。
是古人发明了汉字。
很久以前,古人并不会写字、记事,有人想出了绳结记事法,但是太麻烦了。
就有一位叫仓颉的人发明了甲骨文。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那些诗人、文学家是不可缺少的。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千古绝句;
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亲;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还有那些著名的文学家。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
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
;
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写的《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分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商朝简介 商朝疆域 商朝(约前17世纪—
前11世纪),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将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称为“
商”
。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今河南安阳),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
殷”
或“
殷商”
,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
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约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共510年。
该时间被中国大陆史学界采用。
按民国初年史学家董作宾依历法推算,商代的时间应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
按照北宋史学家邵雍的推算商朝时间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5年。
台湾史学界采董作宾之说法,并写入台湾教科书中。
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都城中的多个都在河南境内。
在河南的安阳市发现了殷墟,在商丘市、郑州市、偃师市、温县、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也发现商朝文化遗存。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阳甲骨文的记载。
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安阳殷墟 商朝以玄鸟为图腾,《史记·
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诗经·
商颂·
玄鸟》曰:“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历史手抄报图片简单又美观
好看的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资料 历史故事的成语 声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
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
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
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
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
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
”
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
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成语释义 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故事出处 《史记·
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
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
◎出处译文 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妒损,衣以芦花。
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
损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
母闻,悔改。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
孝哉,闵子骞!”
。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
棉衣”
。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
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