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意义(二十四节气意义及含义)

2023-06-05
49 阅读

24节气是哪24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
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雨水: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
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

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

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春分: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

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
“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小暑: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

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湿热交蒸"
在此时到达顶点。

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立秋: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

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白露: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秋分: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
南半球相反。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霜降: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立冬: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建始也;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小雪: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

“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冬至: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小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寒: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
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24节气是指什么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一、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

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四、谷雨:4月20日左右。

雨量显着增加,适宜谷物生长。

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

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扩展资料:一、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
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

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参考资料来源:-二十四节气。

24节气是指什么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农业的带来了及时的农时提醒与气候。

一、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

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

二、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

三、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

四、谷雨:4月20日左右。

雨量显着增加,适宜谷物生长。

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

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扩展资料:一、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
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

其也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有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参考资料来源:-二十四节气。

24节气的含义

一、求24节气并解释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大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序,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在这时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24节气的分别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夏季的开始。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斗指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秋季的开始。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昼夜平分。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自秦汉时代定型之后,2000年来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下,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和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又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

参考资料来源:-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四、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五、24节气是怎样由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六、二十四节气分别有什么含义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
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
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立春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
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
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
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雨水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字数太多详解。

七、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是:立春,春季 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雨开始;
惊蛰,开始响 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 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 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

小满,麦类等夏 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即忙种,麦类等 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 夜晚最短。

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 热。

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 “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 去。

白露,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 往往会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 分。

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 降,开始降霜。

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 开始降雪。

老百姓在灵活地运用二十四节气的同 时,也创作出了许多农谚,如“大麦不过小 满,小麦不过芒种”、“芒种不收草里眠”等。

人们还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推 算作物发育,比如谚语说“白露白迷迷,秋分 稻莠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湖北对 于晚稻有“寒露不低头,割回喂老牛”之说, 意思就是,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时还未抽穗,就不会有什么收成了,还不如割去喂牛。

可见,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 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崇宗敬祖、孝老敬亲、睦邻友群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自然的律动与节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一点,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不单单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种充满丰富内涵的生活传统,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有滋有味的“过日子”。

今天,虽然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规范民众时间生活节奏的作用正在日益降低与消失,但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过日子”的逻辑却永不会变化。

事实上,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发展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其内涵一直在因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发展。

因此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即淡化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强调其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面向,让其充分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民众日常交往、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让“日子”继续有滋有味地进行下去。

节气民俗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
“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
“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反作用于经济、社会。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其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