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性善论的看法(对性善论的看法800字)
性善论性恶论谁提出的?
性恶论荀子提出的。
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荀子观点: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
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
情者,性之质也”。
性善论和性恶论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性恶论主张人性邪恶,需要后天的教化,甚至是体罚的措施来规范人的行为思想,让社会的恶人不做恶事并减少,最终达到社会太平的目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温良,需要温和的说教,统治者不能用苛政对待百姓,应该对百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百姓能明白其中道理自然会变得善良,大家都不再想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了,自然就天下太平了性善论提出的时期,社会上恶人恶事,例如诈骗,坑蒙拐骗等等现象还不是太多,那时候还能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变得善良,但是到了荀子时期,之前的说教模式失败了,社会上寡廉鲜耻的事情越来越多,大家都以投机取巧为常态,都不觉得诈骗害人是羞耻的事了,这时候需要退出礼法制,用比较严厉的模式惩罚震慑恶人,维持住社会秩序的底线不被彻底突破,性恶论为礼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质上性善论性恶论都是为了让社会走向太平,消灭动乱,社会已经乱七八糟的时候需要用军事用法家来消灭恶人,需要性恶论,当社会有了乱的苗头,但是还不至于天下大乱就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用相对温和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变得善良淳朴,但是这条路走不通,社会的道德底线一退再退,普通人活得越来越胆战心惊,恶人越来越多,自然只能换一种方法来应对变得越来越乱的社会,性恶论就应时而生性善论认为人本性是善的。
西方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缺陷,这种缺陷就是恶。
但是西方是信仰上帝的,认为上帝就是全善的。
人要追求上帝就要追求善。
其实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要追求善,只不过善的出发点不同。
孟子的人性善论有哪些局限性?
孟子怎么看待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
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
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
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性善论与性恶论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相关理论和说法有许多,而以儒家的影响和理论深度为最。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
这些观点虽然有冲突,但又是相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意义。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在他的本性中都有善良在其中,性善论是十分美好、正能量。
但是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十分推崇并接纳儒家思想,为了发展发展了儒学,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最有名的性恶论表示,人生来就是恶的,所谓的善良之性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性恶论没有性善论来得美好、正能量,所以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支持性恶论的人也是有的。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本质。
“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性善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没有邪恶的本质。
性善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善良的,后天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可以直接决定人的好坏。
“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性善论:人一生下来便具有了恶的本质,有善也有恶,即使是大善人也是后天培养的性善论。
性恶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恶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完善得人。
他们都是认为一个人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但是一个是变坏,一个是变好,一个是外在的影响。
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他们是变化。
所以本质是相同的。
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
孟子和荀子都以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
它们的来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与性善论都是对人性本原的探讨和阐发。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基础都是儒家“仁”的头脑。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性之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就像水一样,向下流,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上上流,这是违背自然的规律,人性也如此一直是向善的,如果她想恶的话就是违背自然的规律,是不符合常理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善良是虚伪的。
这里的虚伪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虚伪,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东西。
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解释的东西,但是也是合乎自然和我们自然的规律是相对应的。
支持性善论也好,支持性恶论也罢,他们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性善论与性恶论
1 孟子提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董仲舒作为儒家道统在汉武帝时期的代表,提出建议被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荀子提出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
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
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3 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
同时期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他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明代心学王阳明也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心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是一张白纸。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于教育和环境浸染。
现在看来,告子的主张是人的可塑性,作为教育者,在人的可塑性形成中和发展中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决定作用。
4 《学记》第二段:“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兑命》是《尚书》里的篇名,原文“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典,在这里是“主”和“常”的意思;
“学”,是指教育工作。
自始至终,考虑到慎终追远,建国君民、治国理政需要始终、常常考虑和思考教育工作如何推行有效为主。
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一个经验就是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和抓紧教育。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明每个人生下来都需要教育,“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说明接受教育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层意思,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从国家建设的长远考虑,说明教育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教学,不单单指学校的教学,泛指文化教育工作。
5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治理好的时期,大多是儒法并用不偏颇。
分析中国古代王朝好的治理时期,大多是儒法并用。
汉承秦制,矫正了秦朝重法治、缺了文化和德治这一翼的偏失,在汉文帝时期就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以儒家德治为道德高地和文化移风易俗的治国基本纲领。
到了汉武帝时期,高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以德治国大旗,实则汉武帝对于法治一点也没有宽松,反而更加严苛。
武帝晚年的戾太子巫蛊事件,株连牵涉被杀者有几万人之多。
大多王朝在儒法天平上偏颇的时候,容易发生内乱和朝廷动荡,例子不胜枚举。
6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
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现实中,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都有道理,需要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清朝赵藩在武侯祠的对联说得很清楚: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说的就是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者宽的国策,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来确定。
从教育者来说,如果性善,则引导发育之;
如果性恶,则纠偏救弊,剪去枝杈,朝向性善;
如果是一张白纸,性无善无不善,则更好塑造向善。
总之,因材施教,移风易俗,引导社会朝向明德至善,让社会变得更好,永远是教育的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