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造句,三缄其口造句和意思
三缄其口下一句是什么?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看见太庙右侧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铜人,(它的)嘴上贴了三张封条。
背后刻着这样的文字:“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三缄其口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形容说话极其谨慎、不轻易开口。
缄,封。
三,泛指多次。
三缄其口的原文: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无所行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口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
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
温恭慎德,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人莫逾之。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人皆或之,我独不徙。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
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三缄其口下一句是什么?
“三缄其口”下一句如下:1、三缄其口,人三思而后行。
翻译:说话谨慎,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动。
2、三缄其口,事前谨慎总比事后补救强。
3、三缄其口,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
4、三缄其口,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
5、三缄其口,言有物,行有格。
翻译:说话谨慎,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动要讲品格、原则。
三缄其口的意思及故事
三缄其口,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
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自《太公金匮》。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三缄其口的意思及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 三缄其口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 缄:封。
三,泛指多次。
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
形容说话谨慎。
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 《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
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
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
慎言语也。
’” 【用法】: 作谓语、宾语;
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结构】: 动宾式 【近义词】: 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 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押韵词】: 刀头剑首、只鸡絮酒、阋墙谇帚、拿不出手、举十知九、行家里手、三不朽、旷古未有、志冲牛斗、狮子吼、...... 【举例造句】: 但他们又会时常安慰自己,说自己的那些儿难以启齿的事儿别人不会知晓,就是知情的人也会三缄其口替他保守秘密。
【成语典故】: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 制度。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
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
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
大概这给孔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十分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
人们常用的“缄默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成语举例】: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
金人示诫,三缄其口。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三缄其口的意思解释
三缄其口,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jiān qí kǒu,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
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缄:封。
三,泛指多次。
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
出自《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
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
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
慎言语也。
’”其实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西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后来被沿用。
这个词语也是意味深长,极富韵味:想说而不能说,想说而不敢说,“缄”就是封口的意思,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是完全为外在压力所迫。
所以,“三缄其口”反映的不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人的语言控制能力。
日常生活中,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但是如果说错一句,就会立刻招致他人的非议;
即使十次计谋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赏,可是只要失败一次,接二连三的苛责就纷纷到来。
所以人们应该谨言慎行,宁可沉默寡言,也不要浮躁多言,宁可笨拙愚钝,也不要故作聪明,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之前皆应该谨慎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