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去观音院(不肯去观音院求什么最灵)

2023-06-06
68 阅读

“不肯去观音院”有什么传说?为什么叫它是“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及名字由来:相传五代后梁明贞二年,很多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访道寻师。

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至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游遍五台圣地,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

慧谔和尚本想向寺庙当家师傅商讨恭请回日本供养,但又怕师傅不允所求,最后只得不与而取。

慧谔和尚既获宝象,马上束装就道,乘舟东渡,欲恭请观音菩萨回日本。

这条船行至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三日三夜挡舟不能前进,只有远远的在普陀山四周打转。

如向东开,即有铁莲华从海生出,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惊恐万分,心中忐忑不定,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跪下去向菩萨祷告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

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

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

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

”慧谔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

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可乘坐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

不肯去观音院于1980年得以重建。

普陀山岛内可乘1路、2路、3路旅游专线至紫竹林(南海观音)站下车后步行可至。

票价依乘车里程5-10元不等。

参考资料来源:-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的来由是什么?

“不肯去观音院”的来由:原本是由一位日本僧人,来中国九华山请观世音入住日本的因为日本人从未见过观音法相,所以前去九华山请佛。

在请动佛之后,还差几海里就到日本的时候狂风大作,海浪涌起便歇下船,住在一个小岛上。

但之后只要一航行船,就波涛汹涌,天昏地黑后来他觉得是观世音不肯入住日本。

便在那个岛上建了一座观音庙,将九华山请来的观世音,放在了现在的普陀山,也就是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1、日本僧人慕名来中土学法:慧锷是当时日本临济宗高僧。

佛教从中土传入日本后,日本僧人常慕名来中土学法。

久闻观音大名,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

慧锷到中土来,一是来学佛法,二是来朝拜观音。

来到了当时著名佛教胜地五台山。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号称智慧第一,与观音菩萨同为佛的弟子,二位菩萨历来关系密切。

当时五台山是北方佛教信徒的朝拜中心,山上梵刹林立,五台山清凉世界之名远扬天下,四方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2、慧锷瞻仰观音法像慧锷身披袈裟,背负行装,走进了五台山法华寺的山门。

寺中方丈热情接待。

慧锷进入大雄宝殿后,一眼看见一尊观音菩萨的庄严宝像,—下子惊呆了。

这尊庄严宝像光芒四射,系用白玉精工雕成,长有三尺左右;
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一朵莲花,坐在莲台宝座之上。

再看菩萨容貌,清秀华贵,眉如弯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璎珞横披,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端庄妩媚,慈祥可亲。

慧锷在观音法像前足足礼拜瞻仰了一个多时辰,依依不舍离去。

当天晚上,慧锷十分激动,到中土来,就是想要朝拜观音,今天真是有缘,来到五台山就见到了观音菩萨。

这尊菩萨宝像庄严慈祥,要是能请到日本去供奉,让东瀛人民也礼拜观音菩萨,那该有多好啊!只是,怎么好开口把这尊像请去啊?明日诚心求方丈吧。

参考资料来源:-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

  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流传着很多关于当地的历史传说,有些流传的广,人尽皆知,有的流传的窄,只有当地人一代一代往下传。

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作为宗教的祭拜,是神圣的;
而作为其来源的传说,却是一段足够令人听得津津有味的好故事。

如今,这段传奇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自然也会加入些电影的元素进去。

《不肯去观音》虽然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但是其绝对不是宗教电影,而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惊心动魄、有回味留香的剧情片。

  现存关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的传说,基本上都是关于日本慧萼法师的。

而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将唐朝这边的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丰富。

也就是说,我们都知道慧萼法师没能把观音像请回东瀛,才将其留在了梅岑山,但是传说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这观音像从何而来,对中国这边的某些人某些地方有怎样的意义,以及其本身有何经历,以及为什么慧萼法师会在梅岑山顿悟。

这一切细节,都是电影需要下功夫不足的。

没有这些血肉,《不肯去观音》就只能是一部纪录片,而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影像。

  影片《不肯去观音》的编剧团队一定是翻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才将观音像的传说,与历史上唐朝皇帝对待佛教和道教的态度结合在了一起,叙述出了“灭佛”和“救光王”这两项非常有戏剧张力的内容。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故事在,观众才能体会到慧萼法师所要请的这尊秘色瓷观音像对于烧制者余秀峰、守卫者五台山无尘方丈、加持者光王等人的意义。

这些人的生命已经与这尊观音像血浓于水。

影片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为观音像的'
“不肯去”做出了电影化的解释。

  比《不肯去观音》作为电影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是本片也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讲述了这段历史。

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慧萼法师的戏份在本片中堪称男一号,而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

如果只听传说,我们所知道就只是慧萼法师在梅岑山产生了顿悟,可是并不知道其为什么顿悟,有顿悟到了什么。

影片对慧萼法师的在唐经理进行了叙述,对他的心路进行了剖析。

原来看似一次的大彻大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才达到了。

  第一次他以为抱着观音像回东瀛就可以不辱使命,结果悟到了自己想法上的浅薄;
第二次他用身体抗住考验,用诚心打动了无尘大师的人心,悟到了诚心可以感动人心;
第三次他死而复生,才悟到了佛讲缘之深切,绝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有形考验。

因此,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不是观音“不肯去”,而是自己“无缘请”。

人可以靠身体靠意志扛过风雨的考验、跨过艰难险阻,但是缘是无形的。

无缘即是不可强求。

你用有形的牺牲和付出去强求缘分,便注定与缘背道而驰。

无缘请,即拜谢离去,慧萼法师才放下了一种执念,与佛更近。

不肯去观音是什么意思

“不肯去观音”的来由:原本是由一位日本僧人慧锷,来中国九华山请观世音入住日本的,因为日本人从未见过观音法相,所以前去九华山请佛。

在请动佛之后,还差几海里就到日本的时候狂风大作,海浪涌起便歇下船,住在一个小岛上。

但之后只要一航行船,就波涛汹涌,天昏地黑后来他觉得是观世音不肯入住日本。

便在那个岛上建了一座观音庙,将九华山请来的观世音,放在了现在的普陀山,也就是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唐朝对日交流极为繁盛,来五台山交流学习的日本僧人不计其数。

慧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来过大唐三次,分别为公元841年,845年和854年。

最后一次就促成了“不肯去观音”这件事。

公元854年是唐宣宗大中八年,他归国的时间是大中十二年(858年)。

这一段是最早的有关慧锷开山的记载:慧锷从五台山得到了观音像,取道宁波回国至普陀山海域时,船触礁。

慧锷祷告之后,船才脱险,于是建立寺院。

宁波人后来把观音像请到了城里,而普陀山上供奉的,是一个奇异的僧人之后的复刻版。

不肯去观音院的由来是怎样的?

“不肯去观音院”的传说及名字由来:相传五代后梁明贞二年,很多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访道寻师。

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至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游遍五台圣地,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

慧谔和尚本想向寺庙当家师傅商讨恭请回日本供养,但又怕师傅不允所求,最后只得不与而取。

慧谔和尚既获宝象,马上束装就道,乘舟东渡,欲恭请观音菩萨回日本。

这条船行至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三日三夜挡舟不能前进,只有远远的在普陀山四周打转。

如向东开,即有铁莲华从海生出,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惊恐万分,心中忐忑不定,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跪下去向菩萨祷告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

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

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

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

”慧谔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

扩展资料:不肯去观音院位于紫竹林,紫竹林是观音修道的地方,里面有全山建寺最早的地方不肯去观音院。

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可乘坐1号线到“紫竹林”下车。

不肯去观音院于1980年得以重建。

普陀山岛内可乘1路、2路、3路旅游专线至紫竹林(南海观音)站下车后步行可至。

票价依乘车里程5-10元不等。

参考资料来源:-不肯去观音院。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