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怎么用(一言九鼎怎么解释)
一言九鼎,成语一言九鼎
关于成语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与“一诺千金”的区别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
”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
“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愿意同往。
起初,随同平原君前去的策士轮番上前游说,楚王始终拒绝出兵,谈判陷入僵局。
后来毛遂力挽狂澜,申明此事的利害关系,楚王才同意救赵。
平原君因而赞扬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其中“九鼎”指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这里指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后因以为典实,用“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能起很大作用。
清代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
”朱自清《很好》:“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
”这两例都是准确使用了“一言九鼎”的意义。
由此看来,“一言九鼎”既不能理解成坚守约定,也不能用来赞美别人诚实守信。
自古中国便是礼仪之邦,推崇诚实守信的美德,所以赞美人讲信用的成语其实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是西汉初年的一位侠士,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官至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
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
曹丘生登门拜访,季布一见他,就表露厌恶之情。
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便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临走时,还送了他许多礼物。
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
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后人用“一诺千金”来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李白诗《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云:“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一诺千金”很容易被错误的理解为“一句话价值千金,形容所言富有价值”,同“一言千金”混为一谈。
由此不难看出:这两个成语,出于对历史上两位传奇人物的赞美。
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产生之初的意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的意义去解释。
一言九鼎为什么可以形容人讲诚信?
一言九鼎引申意为形容人讲诚信,是因为九鼎是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所以引申为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解析: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
引证:朱自清《很好》: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
特例:“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扩展资料:关于九鼎的历史意义: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
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
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
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
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
因为禹铸造九鼎,取信诸侯,人们常用"
一言九鼎"
来表示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
后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和诚信有关的词语,如一言九鼎、???、???、???
形容诚信的词语用鼎组词
“鼎”组词形容大力帮助:鼎助——大力协助。
多用于敬辞,如:感谢鼎助之恩。
鼎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