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古文,家庭教育古文名言
太夫人教子文言文翻译
1.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译文: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
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
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
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教子》 南北朝,颜之推《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扩展资料 教子的其他故事: 1、孟母三迁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精忠报国"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
精忠报国"
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欧母教子》 文言文练习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4. 文言文 〈教子〉 全部翻译 你是要整篇的还是这一段的全部啊?这是这一段的!全篇的你打开下面那个网址吧!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秉性严厉正直。
王曾辩在湓城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只要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 夫人还要捶打鞭鞑他。
因此,他能成就一番功业。
梁元帝时,有个学子很聪明很有才气,深得父亲的宠爱,有失教诲。
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 到处夸奖,整年地称赞他;
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为他百般遮掩粉饰,指望他自己改正。
他到了为学求官,成婚娶妻的年龄,一天比一天残暴 傲慢。
终因言语放肆,被周逖杀掉,还抽了肠子,血被涂在战鼓上了。
。
太夫人教子文言文
1.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译文: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
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
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
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教子》 南北朝,颜之推《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
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扩展资料 教子的其他故事: 1、孟母三迁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精忠报国"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
精忠报国"
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3. 文言文梁楚边亭种瓜 退 让贾 谊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
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③!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④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⑤梁之阴让他,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
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注】 ①劬(qú):勤劳,劳苦.②窳(yǔ):懒惰.③恶(wù):叹词,表示愤怒.④惛(hūn):糊涂.⑤说:同“悦”,高兴.⑥窭(jù):贫而简陋.⑦翦:同“剪”,修剪.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B.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察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为羞耻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飨:宴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其亭瓜之恶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曰/
否翟窭国也/
恶见此台也/
翟王之/
自为室也/
堂高三尺壤/
陛三累茅茨/
弗翦采/
椽弗刮B.使者曰/
否/
翟/
窭国也/
恶见此台也/
翟王之自为室也/
堂高三尺/
壤陛三累/
茅茨弗翦/
采椽弗刮C.使者曰/
否翟/
窭国也/
恶见此台也/
翟王之自为室也/
堂高一尺壤/
陛三累茅茨/
弗翦采/
椽弗刮D.使者曰/
否翟窭国也/
恶见/
此台也/
翟王之自为室也/
堂高三尺/
壤陛三累/
茅茨弗翦/
采椽弗刮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 D B C (1)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的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挠梁边亭的瓜.(恶,怨恨;
贤,胜过;
因,“于是”、“趁着”皆给分;
窃,偷偷地)(2)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谢,道歉;
交,交往;
状语后置句式)(3)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以,认为;
大苦,太劳苦;
大佚,太安乐)【参考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
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的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挠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县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县尉向宋就请教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
4. 《欧母教子》 文言文练习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
教养的文言文
1. 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 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
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
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 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
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2. 形容一个人没教养的文言文 一、《诗经·鄘风·相鼠》——春秋·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
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
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二、行为不通世俗,玩劣怕读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活动不合乎世俗的礼仪,性格顽固恶劣不喜欢读书。
三、眼晴长在 *** 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
——清·文映江《咏针》 释义:写穿衣服的人,无感恩之心,眼睛只看衣服,不管做衣服人的人的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诗,其讽刺的对象,说法不一。
前人对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郑笺从之;
《鲁诗》则认为是妻谏夫,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承此说。
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诗经·鄘风·相鼠 3. 【修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四义:1.指道家的修炼养性.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柳公权 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2.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近思录·为学》引 宋 程颐 :“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3.学习,仿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权利篇》:“胥一国之人,皆以忍耐谦让为美德,争相模效修养之,日无暇刻,岂不痛哉!”4.休息调养.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除去浮花,修养残躯,安排暮景.”。
4. 求一篇解说人要有教养的古文 君人者、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解,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慢,夫照临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惧而自竦。
此全道也,偏立则乱,具立则治。
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礼。
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
动无不当。
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
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
其于事也,经而不失;
其于人也,宽裕寡怨而弗阿;
其于仪也,修饰而不危;
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
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不与争能而致用其功;
其于天地万物也,不拂其所而谨裁其盛;
其待上也,忠顺而不解;
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
其于交游也,缘类而有义;
其于乡曲也,容而不乱。
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夫是谓先王审之礼也。
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也。
曰: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 摘自韩诗外传•
卷四。
5. 修养的古文 《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⑴,其待人也轻以约⑵。
重以周,故不怠⑶;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⑷。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⑸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⑹。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⑺。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⑻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⑼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⑽而理欤![1]⑴重:严格。
周:周密、全面。
⑵轻:宽容。
约:简少。
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⑶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⑷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⑸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 ⑹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
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
” ⑺廉:少。
⑻已:太、甚。
⑼说:同“悦”。
⑽几:庶几、差不多。
[2]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
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
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 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
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
” (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
”(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
”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
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
”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
6. 何为教养 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
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
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
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
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
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
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
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
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
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
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教养的核心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
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
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
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
人际交往有一条基本规则:你怎样待人,别人也怎样待你。
你关怀别人,对别人体贴、周到、真诚、正派、尊重、得体,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
久而久之,你就会具有人际吸引力,你的社会交往、社会赞许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你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际环境。
如此,你便具备了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外在资源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养中的关怀是一种有助于人际交往进入良性循环的对人、对己的大关怀。
7. 要有修养文言文阅读 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跟随着前往。
孔子入座之后,子张和子夏相互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天也没有决出个胜负。
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表情变化很大。
子张说:“您也曾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吧?夫子说话的时候比较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意志坚定,仪态稳重而含有敬意,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能够推己及人而且谦让有礼,见解高超而符合礼义,心胸开阔而能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大道就由此言传身教而得以弘扬。
” 子张接着说:“修养不够的小人在议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心意来看问题,而且又自以为是,专门挑拣别人的错误,眼睛瞪得大大的,攥紧拳头,几乎要赤膊上阵,言辞急切好像喷发出来的一样,口若悬河好像沸腾的水,因为感情冲动而眼睛变得红红的,偶然在某一方面胜过了对方,便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仪态固执而又鄙陋,言辞和语气都鄙下俗气,因此,君子不提倡这样的方式。
” 原文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
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
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
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论议邪?徐言暗暗,威仪翼翼。
后言先默,得之推让。
巍巍乎信可好,严乎,块乎,道归矣。
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
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
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 (《韩诗外传》卷九) 文章来源:华夏复兴网,原文题名“君子之论与小人之论” 。
关于教养的文言文
1. 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 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
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
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 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
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2. 修养的古文 《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⑴,其待人也轻以约⑵。
重以周,故不怠⑶;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⑷。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⑸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⑹。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⑺。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⑻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⑼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⑽而理欤![1]⑴重:严格。
周:周密、全面。
⑵轻:宽容。
约:简少。
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⑶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⑷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⑸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 ⑹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
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
” ⑺廉:少。
⑻已:太、甚。
⑼说:同“悦”。
⑽几:庶几、差不多。
[2]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
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
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 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
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
” (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
”(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
”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
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
”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
3. 【修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四义:1.指道家的修炼养性.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柳公权 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2.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近思录·为学》引 宋 程颐 :“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3.学习,仿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权利篇》:“胥一国之人,皆以忍耐谦让为美德,争相模效修养之,日无暇刻,岂不痛哉!”4.休息调养.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除去浮花,修养残躯,安排暮景.”。
4. 要有修养文言文阅读 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跟随着前往。
孔子入座之后,子张和子夏相互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天也没有决出个胜负。
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表情变化很大。
子张说:“您也曾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吧?夫子说话的时候比较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意志坚定,仪态稳重而含有敬意,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能够推己及人而且谦让有礼,见解高超而符合礼义,心胸开阔而能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大道就由此言传身教而得以弘扬。
” 子张接着说:“修养不够的小人在议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心意来看问题,而且又自以为是,专门挑拣别人的错误,眼睛瞪得大大的,攥紧拳头,几乎要赤膊上阵,言辞急切好像喷发出来的一样,口若悬河好像沸腾的水,因为感情冲动而眼睛变得红红的,偶然在某一方面胜过了对方,便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仪态固执而又鄙陋,言辞和语气都鄙下俗气,因此,君子不提倡这样的方式。
” 原文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
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
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
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论议邪?徐言暗暗,威仪翼翼。
后言先默,得之推让。
巍巍乎信可好,严乎,块乎,道归矣。
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
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
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 (《韩诗外传》卷九) 文章来源:华夏复兴网,原文题名“君子之论与小人之论” 5. 形容一个人没教养的文言文 一、《诗经·鄘风·相鼠》——春秋·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
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
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二、行为不通世俗,玩劣怕读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释义:活动不合乎世俗的礼仪,性格顽固恶劣不喜欢读书。
三、眼晴长在 *** 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
——清·文映江《咏针》 释义:写穿衣服的人,无感恩之心,眼睛只看衣服,不管做衣服人的人的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诗,其讽刺的对象,说法不一。
前人对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郑笺从之;
《鲁诗》则认为是妻谏夫,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承此说。
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