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公无私(什么是大公无私)

2023-06-06
55 阅读

大公无私的启示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孟子》六:梁惠王(下三)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yú)尊,疏逾戚(qī),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jié),武王伐纣(zhòu),有诸?”孟子对曰:“于传(zhuàn)有之。

”   曰:“臣弑(shì)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zhū)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fú)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rǔ)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pú)玉于此,虽万镒(yì),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齐人伐燕(yān),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shèng)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xún)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yāng)。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dān)食(sì)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jiāng)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g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dí)怨。

曰,奚(xī)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ní)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xī)我后,后来其苏。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jiāng)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xì)累(léi)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zhòng)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máo)倪(ní),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
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
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
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
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
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
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

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

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   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

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

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

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

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

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

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

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

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

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

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

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

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
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

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

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

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
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  
 
 
 
 
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

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

天衣无缝用来比喻什么

“天衣无缝”用来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近义词:完美无缺、浑然一体。

反义词: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典故:徐视其衣并无缝,输向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故事:传说从前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

在庭院里睡觉。

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飘浮的白云之中。

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出到自己眼前,分明是在现实。

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道:“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那仙女还了一礼,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细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
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织女笑了笑回答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