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大全,人物传记大全500字
历史人物传记1000~2000字左右急急急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
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
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
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
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
求名人传记1000字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岁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十四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也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 7年),玄病故。
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隐居下来。
从此,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
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
建安12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
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
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
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
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长驱直入,直指刘备。
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
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
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
并亲往柴桑会见孙权,陈述利弊,舌战群儒。
孙权折服,当场结盟。
立即命周瑜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联合,拒曹军于赤壁,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之后,亮助刘备乘胜攻占荆州,再取益州。
建安26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亲任丞相。
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故。
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实行了许多得力措施:减轻剥削,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
选贤举能,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严明军纪,决不扰民。
为消除同南中诸都少数民族的隔阂与矛盾,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报,相安无事。
建兴五年多(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请求后主准他“统率三军,北定中原”。
自次年春始,诸葛亮先后率大军五决攻魏,二出祁山。
最后一次斜谷出兵,进驻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
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后人称颂诸葛亮最能“扶颠持危”。
他“守身甚正,躬为表率”。
《襄阳记》云:“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
”《浣水续谈》记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
” 连敌对的魏国将领司马懿也佩服他,称他为“天下之奇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实,在他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后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纪念馆”,同时全国还建有“诸葛亮研究会”。
吴潜的人物生平
吴潜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
南宋嘉定十年(1217)中状元,授予事郎佥镇东军节度判官。
绍定四年(1231),吴潜升尚右郎官。
京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
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
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大府少卿、淮西总领。
嘉熙二年(1238),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淮俶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理宗淳七年(1247),时年53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密。
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
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主战派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
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
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投降派贾似道向宋理宗赵昀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
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皇帝,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
宋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以来,投降派贾似道便终日惶恐,贾似道官居右丞相兼枢密使,权势甚大,屡进谗言加害吴潜。
景定元年(1260)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
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
景定三年(1262)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67岁的生日。
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南宋德祐元年(1275),宋恭帝赵显为吴潜昭雪,追复原官,赠封少师。
吴潜的介绍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1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2。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