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原文,儒林外史原文完整版电子书

2023-06-06
74 阅读

儒林外史第八回主要内容 讲什么内容?

1、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2、南昌府前任蘧太守年老告病,王太守补缺。

蘧太守以多病耳聋为由打发少爷蘧公孙来交手续。

蘧太守带着妻儿和半车书回嘉兴去了,王太守照公子的话去做了,上司访闻,说他是江西第一个能员。

江西宁王反乱,王太守为南赣道,催办军需。

次年宁王破了南赣官军,王道台顺降。

宁王被新建伯王守仁打败,王道台取了枕箱到浙江乌镇。

途中与蘧公孙相识,公了送他银两,他将枕箱送与公孙。

蘧公孙从祖父那行知:王道台送的那本《高青丘集诗话》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暗想借此做一番大名。

果真人人见了赏玩不忍释手。

《儒林外史》一到八回概括是什么?

第一回: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第二回:薛家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第四回: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第五回: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第六回:严监生病故。

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

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第七回: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

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

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

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

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

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即使是那些从不受贿、从不贪污的清廉的知府,只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仍然可以在三年内获取十万两白银。

该俗语讽刺了统治阶级对民脂民膏的压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描述清代官员收入的一个经典说法,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至少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准确的说它指的是地方官的收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京各部官员却面临入不敷出,甚至是常年借债度日的窘境。

相关介绍:清代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但这并不是清代所独有的。

历朝历代,除了汉初和宋朝中后期外,中国历史上官员的俸禄一直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准。

以一个县令年俸为例,折合粮米进行对比便可见分晓。

汉朝为15000至25000斤,东晋南北朝为20000斤,唐朝为15000至32000斤,宋代为31000至70000万斤,明代为3000斤,清代为5400斤。

可以看出,官员低薪制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至出现了收入和支出完全不匹配的现象。

雍正时期,鉴于官员生活情况,雍正帝实行养廉银制度,地方官的薪俸水平几十上百倍的增长。

大致来看,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级的增长了约90倍以上,道员增长了50倍有余、知府增长了35倍有余,知县则接近50倍。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形容什么的?这句俗语出自什么典故?

“清朝知府三年,银十万片雪花”由来已久。

字面意思是:清朝知府三年后,也能如雪花般得十万两银子。

其中,“清”二字的意思是清正廉洁,不是清朝。

第一,从历史官职来看,唐宋以来就有知府。

知府,又称知府,是中国古代地方官的称呼。

唐宋时期,正式设立与郡国同级的郡级知府。

元朝废府设路,明朝大致恢复宋制,终于有了“知府”之名的地方官职。

谈及清中叶由盛转衰的政治原因时,常引用当时民间流传的一句名言:“清朝知府三年,十万片雪花。

银”。

严重的是,人民生活悲惨,反抗纷至沓来,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第二,从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来看,这句话确实只出现在清朝,但不代表只有清朝才有这样的说法。

一般公认,这句话应该最早出自宋代,也出现在明代方言中。

在清代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外交学派》: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片雪花银’, 但现在不是很准确!” 如果是的话,按照“清知府”的意思是“清官”,那么有清朝官员三年就能收十万两钱,那么这个朝代就没有清官了。

清代官员的工资很低,一些地方小官或社会人员想出了送礼贿赂的办法。

第三,从书写习惯上看,清知府对雪花音应使用形容词加名词结构,而不是平行名词结构。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官场腐败猖獗,官员大肆抢钱。

据说当了清朝知府三年后,他能刮到10万银币。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新航线的开通,外国皇室贵族利用掠夺来的金银从中国大量购买精美的丝绸和瓷器。

这些金银的一部分流入了官员的手中。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的“清”知府,是指比较清白的知府,并不是特别腐败的知府。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