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太子,唐玄宗的太子叫李什么
李亨即已是太子,为何还要趁安史之乱篡夺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乱时逼迫李隆基让位,主要有4方面原因。
其一:只要还没有当上皇帝,即使是太子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历史上,皇帝是王朝的最高领导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太子是王朝的储君,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太子虽然是皇位继承人,但只要还没有成为皇帝,即使是太子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太子一定能顺利继承皇位。
比如汉朝汉景帝时期的太子刘荣,最后被皇帝所废,另立刘彻为太子:再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太子刘据,当了几十年太子,母亲是皇后卫子夫,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但因巫蛊之乱被迫自杀;
再比如清朝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当了几十年太子,而且两度被立为太子,他的老爹对他也是寄予厚望,最后还是没有顺利成为皇帝。
所以,李亨虽然已经是太子,仍然提前逼迫老爹李隆基让位。
其二:尽快当皇帝,是太子们的心愿。
由于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让每一个有机会成为未来皇帝的人,都在盼望着早日当上皇帝,作为储君的太子也是如此。
比如,上一条提到的康熙朝皇太子胤礽,当了几十年太子,自己都没有耐心了,迫不及待的想早日当上皇帝,最后触动皇权,成为被废的原因之一。
李亨作为李隆基的儿子,也当了不少年的太子,如今正好遇上安史之乱,李隆基对朝局的掌握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李亨便趁机逼迫老爹提前退位,自己提前称帝。
其三:国家动乱之际,称帝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政务。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朝廷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最后李隆基被迫逃出长安。
这时的李隆基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效地处理政务,而且晚年的李隆基宠幸杨贵妃,重用奸臣杨国忠等人,造成朝局混乱,民怨颇重。
这时候李亨提前登基,更有利于获取人心,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政务、收拾残局。
其四:太子逼迫父亲提前退位,在相对开放的唐朝屡有发生。
唐朝是个相对开放的朝代,受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没那么严重,在皇家,太子逼迫父亲提前退位屡有发生,李亨并不是第一个。
比如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不久后又逼迫老爹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大唐皇帝。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乾,也学他父亲造反,打算逼迫李世民提前把皇位传给自己,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可见,儿子逼迫老子提前让位的事在唐朝并不新鲜,大唐的皇族血液里仿佛流淌着造反的基因。
作为唐朝太子的李亨,趁着安史之乱逼迫老爹李隆基提前退位,在唐朝也不是什么新鲜之事。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历史知识,敬请期待!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李亨在安史之乱中,为什么要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享本来就是唐玄宗的儿子。
他继承皇位是得到唐玄宗的认可的,而且是在特殊情况下顺应军心和民意的。
李享继承他父亲的皇位,并没有篡夺之说,而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
杨贵妃恃宠而骄,忘乎所以,竟然荒诞不经的将比她还大的安禄山认作自己的干儿子。
本来就有一定实力的安禄山在这个干娘的庇护下,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但是“
人心不足蛇吞象”
。
位高权重并不能让安禄山满足。
他在唐玄宗的信任下,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造反。
经过一段时间的厉兵秣马,准备粮草,安禄山以“
清君侧,讨伐奸臣杨国忠”
的名义向长安进军,开启了他的谋反之路。
安禄山大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潼关,潼关易守难攻,适合防守,所以安禄山暂时驻扎在了潼关的附近。
只要唐朝的守军不出潼关,安禄山就没有办法通过潼关。
但是杨国忠为了自身的利益却让三军走出潼关出战。
由于奸臣杨国忠的奸计,潼关失守。
唐玄宗走上了逃亡之路。
逃难路上,唐玄宗携带着杨贵妃和他的士兵吃尽了千辛万苦,士兵们怨声载道,他们都意识到这场灾难来源于杨国忠的专权误国。
事情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唐玄宗也是在逃亡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
当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士兵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发生了哗变,杀死了杨国忠。
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士兵们担心杨贵妃会秋后算账。
所以他们情绪激昂的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杨贵妃如果不被除掉,将士们很难心安。
唐玄宗和杨贵妃情义笃深,他为杨贵妃辩解,说贵妃身在宫中不知道这些朝堂的事情。
但是士兵们还是围在唐玄宗的周围,久久不肯离去。
唐玄宗只好处死了杨贵妃。
留下了“
郦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的千古遗憾。
百姓强烈要求抵抗叛军,而后唐玄宗留下皇子李享安抚百姓,抵抗叛军,自己继续逃亡。
唐玄宗叮嘱李享继承帝位,率领士兵打败叛军,拯救唐朝帝国。
士兵和百姓也一直拥护李享登上帝位。
虽然李享一再的推辞,最后还是拗不过裴冕等人一连上书5次,最后同意登上帝位。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李享的继位是由他父亲授意,并且顺应军心和民心,也是大臣们一再上书的逼迫,更是形式的需要。
所以他的继位并不是篡位而是在特殊形式下的正常的继位。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垂拱元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
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
唐隆元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先天元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李隆基在位时期的为政举措: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
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
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
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有多少个孩子?
唐玄宗李隆基的孩子数量多达66人,其中儿子37个,女儿29个。
古代帝王的后宫多数都是嫔妃如云,唐玄宗便就是如此。
单单就皇后来说,唐玄宗共有过三任皇后。
唐玄宗的首任皇后是王皇后,她也是唐玄宗的结发妻子。
李隆基尚且还只是临淄王的时候王氏便嫁于他为妃,而在李隆基发动“
唐隆政变”
之时王氏也曾在背后给予他不少协助。
为此待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后,王氏也跟着被立为了皇后。
但是王氏嫁给李隆基之后一直不曾生育,所以她在后宫之中的地位也因此发生动摇,后来更是因“
符厌事件”
的发生而遭贬为庶人。
继王氏之后,李隆基的第二任皇后为武惠妃。
身为武则天侄孙女的武惠妃一直以来都备受李隆基的宠爱,在受封成为惠妃之后其地位以及礼节更是与皇后无异。
武惠妃曾先后为李隆基生下过七个孩子,分别为四儿三女。
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去世,素来宠爱她的李隆基为此倍感伤心,他还因此将武惠妃追封为了皇后。
李隆基的另一位皇后元献皇后同样是死后追封,之所以追封是因为她的儿子李亨继任为了唐肃宗。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比他年长的两位皇子分别是刘华妃所生的李琮与赵丽妃所生的李瑛。
其中身为皇长子的李琮因脸部受伤而失去立储资格,而他的母亲除了他之外还另生有两个儿子。
次子李瑛曾于开元三年被册立为太子,但是后来因为受到武惠妃等人的构陷而被贬为庶人。
当时与他一同被贬的皇子还有李瑶、李琚这两位皇子。
其中身为李隆基第五子的李瑶,他的母亲皇甫德仪除了他之外还生有一个女儿,也就是临晋公主。
史籍对于李隆基子女的记载并不算十分全面与正确,在他三十七个儿子之中有过史籍记载的共计三十个,另有早夭的七人因生母不得宠而只有简单提及。
此外,李隆基的二十九个女儿之中年纪最长的是永穆公主,出生之后颇得李隆基疼爱。
有关于李隆基的女儿,相关记载中曾提及一位普康公主。
但是据推测,这位公主很可能并不是李隆基的女儿,而是唐懿宗的。
除此之外,不同史籍对于高阳公主的记载也存在出入,其中《全唐书》这一古籍明确记载了这位公主的册封事迹,而《新唐书》却对这位公主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