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简介和由来)

2023-06-08
60 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
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
,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
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
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冬昼就天地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
三九"
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

雨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

惊蛰 代表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

春分 春分在气候上的特征尤为明显,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春和日丽。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树木生长、生机勃勃。

谷雨 春雨贵如油。

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 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来临,炎暑降至。

暴雨变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

小满 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意味着降水量大幅增加,农作物开始饱满。

芒种 这个时节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

夏至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小暑 盛夏正式开始。

天气开始炎热,暴雨暴雷多的时节。

大暑 这个时节天气极为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暴雷,台风多发。

立秋 立秋表示开始进入秋季,但天气依然炎热,还未开始凉爽。

处暑 处暑意味着出暑。

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节气。

早晚的温差开始变大。

秋分 时至秋分,暑热已消,我国各地区的白天时间开始变短。

寒露 进入寒露,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

霜降 这个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

立冬 意味着冬天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小雪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大雪 进入大雪,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 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有南方祭祖,北方吃水饺的习俗。

小寒 有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意味着天气寒冷到极致。

但是大寒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
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
,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
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
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冬昼就天地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
三九"
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分别指什么

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分别是指:1、春季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
太阳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度数为315度。

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是干支历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度数为330°。

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惊蛰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

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
圭表测影法:冬至后105天;
黄经度数法:太阳黄经为15°。

公历4月04-06日交节。

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

谷雨:斗指辰;
太阳黄经为30°。

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立夏: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度数为45°。

公历5月05-07日交节。

立夏是干支历巳月的起始。

小满: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

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斗指己;
太阳黄经为75°。

公历6月05-07日交节。

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
太阳黄经为90°。

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斗指辛;
太阳黄经为105°。

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小暑是干支历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
太阳黄经为120°。

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立秋:斗指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公历8月07-09日交节。

立秋是干支历申月的起始。

处暑:斗指戊;
太阳黄经为150°。

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165°。

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180°。

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195°。

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
太阳黄经为210°。

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立冬:斗指西北;
太阳黄经为225°。

公历11月7-8日交节。

立冬是干支历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240°。

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255°。

公历12月6-8日交节。

大雪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
太阳黄经为270°。

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斗指子;
太阳黄经为285°。

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是干支历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
太阳黄经为300°。

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历史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

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4、春: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
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
,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
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
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冬昼就天地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
三九"
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24节气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早在春秋时期,就制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下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1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2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
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

暑气这时而止矣。

”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

”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

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

《三礼义宗》曰:“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分别含义简介3 二十四节气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些节气还有着动人的故事。

例如清明节就与晋文公重耳有关。

晋文公幼年时历尽了艰难,为逃避后母的残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几度陷入绝境。

有一次绝粮时,有个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让重耳充饥,从而渡过了难关。

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在分赏有功之臣时,却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遗忘了! 介子推对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论争,而是不声不响地领着老母亲离开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内的绵上山中隐居起来。

不久,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却不知他的踪影。

他大为懊丧,连声叹道:“此乃寡人之过也。

”经过几个月的查访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于是晋文公亲自跑到了绵上山。

然而绵上山山高林密,晋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无头绪。

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

正在晋文公为难之际,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如果主公放火烧山,一向孝顺母亲的介子推一定会为母亲安全而出山来……于是,一场大火遍山烧起,三天三夜也不见母子俩出来。

后来才发现母子俩抱成一团,已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不迭,悲哀万分。

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之臣,他把绵上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一个月内(后改为三天)不得举火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

所以,又称举火那天(农历三月初五)为“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直到今天,清明节仍是我国人民祭祖扫墓、怀念先辈的重要传统节日。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