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绅,唐朝诗人李绅生平简介
唐朝著名诗人李绅简介,李绅所写的诗具有什么风格?
李绅简介 李绅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出生于乌程县,父亲李晤曾经是一位地方县令。
他一生命运坎坷,从小父亲就去逝了,后来跟随母亲读书学习。
年轻的时候跟随母亲,生活十分艰辛。
当时他看到农民每天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却最终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无比愤恨。
李绅像 由于内心的同情与感慨他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当时里面的千古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流传至今。
李绅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诗人,一生的官路也十分坎坷,起初应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考取进士,才慢慢的进入官场。
后来离开京城去了金陵,住在节度使李掎的府中,由于当时李掎野心勃勃有谋反之心,李绅对他有异议,最终入狱。
后来直到李掎被朝廷诛杀,他才得以释放。
李绅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虽然为谋求功名考取了进士,但是一生当中官职波澜起伏。
曾经在长安任职过校书郎,后来升职为右拾遗与翰林学士等官职。
后来又由于李党失利,李绅被贬放逐至端州任司马一职。
中年之后在朝中担任过诸多官职,为朝廷做了不少的贡献。
李绅不仅是唐朝的一位好官员,曾与一些著名的诗人一起留下了很多千古名诗。
当看到农民耕种的艰辛时,写出了《悯农》诗两首。
这两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里面把整个农民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历历在目。
这两首诗不仅写出了李绅对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与感慨,对当时社会状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刻画。
不仅描述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劳苦大众心中想说的话。
李绅的诗 李绅唐朝著名诗人之一,从小跟随母亲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二十多岁考取进士进入仕途。
但他仕途坎坷,一直到晚年才慢慢的平稳下来。
他一生最辉煌的部份是诗歌方面的成就,曾与元稹,李德裕号称为三俊。
李绅的诗 李绅的诗别具一格,题材多样,有长律和乐府,感情刚劲有力。
李绅的诗很多书籍当中只是针对某首诗零星片语的加以评价,其实对于他的诗歌是值得大家加以论述的。
李绅的《追昔游集》描述了他在仕途上的所见所闻,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很多事情无能为力。
他的诗年轻和晚年的时候很多都没有被记载下来,记载比较多的被收集在《全唐诗》里面。
李绅的诗《悯农》在现代也常常被世人鉴赏,而对于其它的作品则没有人过多去了解。
总的来看,李绅的诗有刚劲有力的一面,又有恬雅的风格。
他的诗内容十分深远,曾经有人读了他的《悯农》之后认为此人有为相的心胸,后来李绅确实做了宰相。
他诗从意境方面看,不拘一格,有长句和短句,有五言与杂言,有乐府与诗歌。
他的诗内容主要有追昔游记载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般的诗体很难表述清楚,所以采用的是多形式题材。
还有一方面就是他那个时期,受乐府诗和元和体的影响比较大,多以叙事为主导。
李绅是元白诗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对称的简朴风格。
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他的诗表面上读起来通俗易懂,实则内容深远,值得读者深思。
。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李绅写悯农诗的背景是什么
古往今来诗词最多都出现在唐朝,著名诗人李绅也是生于唐大历七年。
李绅不仅是唐朝著名诗人,同时还是唐朝的一位好官员,一生都在官场中摸爬滚打。
他所任官职非常多,低至地方县令,高至朝中宰相。
不过他一生最辉煌的部分并不在官场,而是在写诗赋词方面。
李绅像 李绅算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是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父亲是地方县令。
但他从小父亲就去世了,一直跟随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吃了不少苦。
正因为年轻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后来写出了千古名诗《悯农》,被称为悯农诗人。
他曾经与唐朝诗人元稹,白居易交往十分密切,共同创造了“新乐府”诗体。
李绅是唐朝“新乐府”诗集的倡导者,他写诗的天赋从他的《悯农》里面就可以看出来。
《悯农》诗两首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诗歌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声。
同时这两首诗中采用相互对比,前后照应的方法,给世人留下了强烈的影响。
李绅从小可能受其家族影响,一心想考取功名,谋求一官半职,但是超初几次应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二十七岁才考中进士,正式走入官场任翰林学士。
随后元和十四年又升职为右拾遗,但是后期被卷入党争,被贬端州任司马。
李绅在官场当中一直起伏不定,他一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事,但是官场如战场十分激烈。
后期因身体疾病中风而辞去官位,但他心系朝廷,后又任淮南节度使一职。
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官场中度过的,会昌六年他最终在扬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李绅的悯农 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出生于乌程县,他是唐朝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从小勤奋好学。
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心想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
起初应试都以落榜而告终,直到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之路。
李绅像 他在官场上所任的官职可以说不计其数,但一生当中最辉煌的部分不在官场,而在于诗歌上。
他曾经与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交往十分密切,后来著有《悯农》诗两首成为千古名诗。
李绅的《悯农》诗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当时风调雨顺,春天农民辛勤播种,秋天农民粮食丰收的美好景象。
但是后面两句却发人深省,既然粮食大丰收,田地没有一块是空闲的,为什么农民还是吃不饱呢?人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对农民剥削十分残酷。
《悯农》诗二,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农民耕种十分艰苦,感慨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首诗不仅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要懂得珍惜粮食,不要随意浪费粮食,一米一粟都来之不易。
但结合《悯农》诗一不难看出,诗人从中暗斥当时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严重剥削。
《悯农》诗两首是一对姐妹篇,诗中描绘的内容与景致都大同小异,同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
这两首诗让人看了之后,不仅把农民的辛苦表现得淋淋尽致,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农民当时有苦说不出的艰辛。
《悯农》这两首诗在唐朝诗词当中被评为唐诗十佳中的第八佳,至今在很多的教科书里面也经常出现,影响十分深远。
李绅写悯农诗的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出生于毫州的乌程县,从小勤奋好学,忧国忧民。
他幼小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后来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当时母亲一心想他考取功名,进朝为官。
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终于考取了进士,当时得到皇帝的赏识,他才学出众,被任职为翰林学士。
从此以后,他就踏上了仕途之路,在官场中起伏度过一生。
但他人生最闪光的部份并不在官场,而是成为唐朝一位著名的诗人。
李绅像 李绅出生于唐朝,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
他虽然身处朝廷,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曾经有一年夏天,他回家乡毫州探望亲人。
当时在毫州正好碰到他的同窗好友李逢吉,李逢吉那时候任职浙东节度使,正好也是经过毫州。
两人久别重逢,都非常高兴,相互畅谈了一番。
当时,李绅和李逢吉两人一起登上观稼台游玩。
虽然两人都身处官职,但是心中也是颇多感慨。
当即李逢吉站在高台上不惊感叹吟了一首诗,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升官能像登高一样这么快就好了。
但是李绅却被下面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深深感动了,他们头顶烈日,手持锄头辛勤的劳作着。
李绅看到此景十分感慨,不禁写下了《悯农》诗两首。
这两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一直被流传至今。
李绅写下《悯农》,李逢吉听了之后,心里暗想李绅诗中暗地里不是有指责朝廷之意吗?他虽然表面上与李绅是非常好的朋友,但为了官位却想利用李绅作垫脚石,再升一级。
他回朝之后把李绅写的《悯农》诗上报给了皇上。
当时皇上看过之后召见了李绅,不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还提升了他的官职。
。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无锡。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历任刺史、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职,册封赵国公。
元和十五年(820年),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
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首创者和主要参与者,他早期的诗歌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后期诗歌内容典雅,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艺术技巧,形式工整、音韵谐畅。
你知道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吗?跟着我一起了解下吧。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代。
李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的诗歌特点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江苏无锡梅里,宪宗元和元年进士,是中唐元和时期的诗人,也是元白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李绅和元稹、白居易一同推动了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他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首创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唐才子传》卷六言:“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特有名,号‘短李’,与李德裕、元稹同时,称‘三俊’。
”109-110李绅的诗歌其实有一个由通俗到典雅的变化过程,他早期的诗歌具有明显通俗化的特征,由于受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情趣的转变及诗坛风气的影响,使得他后期的诗歌趋向雅化。
一、李绅诗韵部 通过归纳,李绅诗共30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1部,阳声韵13部,入声韵6部。
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部分,相邻两部跨部相押的'
列在其后。
为节省篇幅,诗题取前二字,韵脚字下标单划线、着重号、双划线加以区分。
(一)阴声韵 1、脂部(《广韵》支脂之韵): 近体诗:平声支之同用1例:《柳二》(其一)篱旗丝。
平声支脂之同用2例:《龙宫》师知期基池。
《柳二》(其二)丝眉儿。
古体诗:平声支脂同用1例:《逾岭》悲蛇随。
平声支之同用1例:《莺莺》(其四)知诗之。
平声支脂之同用1例:《闻里》词私岐。
上声旨止同用2例:《涉沅》起里水。
《古风》(其一)子死。
上声纸旨止同用2例:《悲善》滓死尔。
《莺莺》(其四)比纸里。
平声脂微通用1例:《辛苦》饥衣姿肥。
平声支脂微通用1例:《闻里》儿肥机扉。
上声旨去声志通用1例:《赠毛》事志死。
去声志队通用1例:《莺莺》(其三)意妹。
2、微部(《广韵》微韵): 近体诗:平声微独用4例:《虎不》机威非淝。
《开元寺》扉围微衣。
《却望》(其二)微飞衣。
《和晋》(其一)微衣。
古体诗:平声微独用2例:《悲善》飞归徽。
《姑苏》扉晖飞。
3、鱼模部(《广韵》鱼虞模韵): 近体诗:平声鱼独用2例:《入扬》疏渔闾舆。
《拜三》闾车鱼居。
平声虞独用1例:《忆过》儒夫须符。
平声虞模同用2例:《趋翰》符图谟愚炉壶殊珠孤谀躯徒莩枢湖枯途孚驱禺趋须诛呼无途隅孥徂虞夫苏辜狐轳揄吴敷驹刍儒榆湖朱。
《别连》符图枯K。
古体诗:平声鱼独用3例:《南梁》书庐渠。
《涉沅》居鱼如。
《忆登》馀居疏虚舒如沮墟躇鱼z裾摅闾。
平声虞独用1例:《逾岭》纡须禺。
上声语独用1例:《悲善》女语举。
上声姥独用2例:《移九》苦吐浦户堵。
《古风二》(其二)土苦。
上声姥同用2例:《翡翠》坞舞浦。
《赠毛》土主虎。
上声语通用1例:《南梁》羽侣处。
上声语姥通用1例:《莺莺》(其二)土虏处。
上声语姥通用1例:《忆西》语杼羽苦补。
平声虞去声暮通用1例:《移九》驹虞哺。
上声语去声御暮通用1例:《莺莺》(其四)语处路。
上声纸止通用1例:《赠毛》主史武尔。
4、齐部(《广韵》齐韵): 近体诗:平声齐独用5例:《忆夜》低齐梯题霓。
《转寿》题泥鼙圭。
《望海》低齐迷萋。
《禹庙》稽霓泥齐。
《却渡》齐提稽西。
古体诗:平声齐独用2例:《南梁》迷鸡题。
《上家》萋啼齐。
5、皆部(《广韵》佳皆韵): 近体诗:平声皆独用1例:《州中》斋怀阶埋。
6、醪浚ā豆阍稀坊踉希: 近体诗:平声灰跬用6例:《忆春日》开回莱栽枚。
《滁阳春》杯开催台。
《忆东》回来开摧梅。
《登禹》来开梅台才回摧回裁胎催杯雷媒摧灾陪隈猜哉。
《拜宣》开来台雷埃。
《江南》梅开回来。
平声灰跎仙海同用1例:《海棠》彩栽莱开杯。
古体诗:平声醵烙1例:《姑苏》开台来。
上声海独用1例:《逾岭》海在载。
7、宵部(《广韵》萧宵韵): 近体诗:平声宵独用2例:《东武》遥摇霄招。
《欲到》遥桡桥潮。
平声萧宵同用4例:《新昌》霄条苗乔。
《初秋》朝轺貂髫。
《重别》寥飘翘桥。
《宿瓜》摇潮寥飙。
古体诗:上声S小同用1例:《移九》小鸟眇。
8、豪部(《广韵》豪韵): 近体诗:平声豪独用2例:《入淮》高桃鳌毛。
《新楼》高鳌毛桃。
古体诗:平声豪独用1例:《涉沅》涛骚号。
上声独用1例:《上家》好老道草。
上声巧通用1例:《闻里》饱媪好草。
上声去声号同用1例:《忆东》奥宝早倒昊潦道草嫂老祷扫岛抱。
9、歌部(《广韵》歌戈韵): 近体诗:平声歌戈同用2例:《守滁》萝波多莎。
《忆题》多过萝波。
10、麻部(《广韵》麻韵): 近体诗:平声麻独用2例:《忆至》斜霞鸦车花。
《毗陵》家霞花鸦。
古体诗:平声麻独用1例:《过荆》鸦花赊。
上声马去声l通用1例:《闻里》咤下寡马谢。
上声马蟹通用1例:《莺莺》(其三)下罢。
11、侯部(《广韵》尤侯幽韵): 近体诗:平声尤独用4例:《却到》秋忧求舟。
《却望》(其一)流秋。
《却入》秋州愁流。
《端州》(其二)秋愁。
平声尤侯同用3例:《宿扬》秋州牛楼。
《满桂》楼钩流秋。
《重到》头秋游愁。
平声尤侯幽同用1例:《过吴》流舟楼洲游侯留讴浮幽丘钩搜秋收羞头愁邮驺修忧偷猷。
古体诗:平声尤独用1例:《姑苏》留游洲。
(二)阳声韵 1、东部(《广韵》东韵): 近体诗:平声东独用6例:《忆被》同风宫中。
《杜鹃》中风同红。
《水寺》中通同宫。
《苏州》同风中宫。
《鉴玄》中空风通公。
《朱槿》红风。
古体诗:平声东钟通用1例:《逾岭》封重东。
2、冬部(《广韵》冬钟韵): 近体诗:平声钟独用2例:《重莲》重容峰。
《庆云》峰龙重松。
3、真部(《广韵》真谆臻韵): 近体诗:平声真独用4例:《宿越》人臣鳞身。
《却过》臣滨鳞人身。
《重入》人津身尘。
《至潭》人巾。
平声真谆同用6例:《发寿》人春身津。
《七年》人臣身春。
《琪树》人春尘鳞。
《建元》辰人春巾。
《望鹤》春尘身人。
《山出》新春频人神宾。
平声真文通用1例:《和晋》(其三)氲滨。
古体诗:平声真谆同用1例:《赠毛》春新陈。
4、文部(《广韵》文韵): 近体诗:平声文独用4例:《忆放》云闻群濉!渡系场吩凭氲曛分文。
《华山》云氲群文君。
《和晋》(其二)群文。
古体诗:平声文独用1例:《长门》分文君。
平声文魂通用1例:《莺莺》(其二)军门屯。
5、元部(《广韵》元魂痕韵): 近体诗:平声元魂同用1例:《忆春日曲江》园樽繁门。
平声元痕同用1例:《别双》轩繁言根。
古体诗:平声魂独用2例:《涉沅》魂坤昏。
《逾岭》昏门温。
平声元魂同用1例:《过荆》魂冤阍。
平声魂痕同用1例:《赠毛》孙根昏。
平声元魂痕同用1例:《闻里》言恩N喧门豚。
去声愿霰通用1例:《悲善》怨宴。
6、寒部(《广韵》寒桓韵): 近体诗:平声寒独用1例:《华顶》丹坛寒翰。
平声寒桓同用3例:《肥河》(其一)官难寒滩干。
《忆万》攒盘澜欢。
《南庭》寒看端。
去声翰换同用1例:《泛五》h漫旦畔散断岸烂乱叹判玩鹳旰翰难。
古体诗:平声寒独用1例:《莺莺》(其三)安餐。
平声寒桓同用3例:《悲善》銮弹端。
《悲善才》干弹盘。
《上家》冠欢弹。
去声翰独用1例:《南梁》粲叹旦。
去声翰换同用1例:《悲善》散叹畔。
上声旱缓去声换通用1例:《姑苏台》满散馆。
7、删部(《广韵》删山韵): 近体诗:平声山独用1例:《却望》(其四)间山。
平声删山同用3例:《肥河》(其二)班山还攀。
《早渡》山关间蛮。
《灵蛇》闲环间山。
古体诗:平声山独用1例:《南梁》殷山间。
平声删山同用2例:《南梁》颜山间。
《逾岭》蛮颜艰。
上声产去声线通用1例:《赠毛》院简。
8、仙部(《广韵》先仙韵): 近体诗:平声先仙同用10例:《杭州》(其一)连泉烟禅。
《海榴》烟娟妍年。
《寒林》烟天仙泉莲。
《题法》天仙泉涟燃传田莲船千烟年川禅缠诠篇悬缘前。
《回望》连烟田天莲。
《却望》(其五)前川。
《宿扬》连烟然船。
《龟山》(其一)莲天泉。
《遥知》连烟鹃仙。
《泰伯》泉年。
古体诗:平声先仙同用2例:《移九》然前年天。
《莺莺》(其二)天钿仙。
去声霰线同用3例:《南梁》殿变霰。
《过荆》转`见。
《逾岭》霰变燕。
9、阳部(《广韵》阳唐韵): 近体诗:平声阳唐同用3例:《晏安》阳苍房伤。
《灵汜》伤塘杨光乡。
《江亭》肠荒。
古体诗:平声阳唐同用5例:《南梁》长光。
《逾岭》皇方光。
《移九》苍阳乡。
《闻里》桑狼鲂梁。
《奉酬》凉光长r房行望章航装梁方霜骧肠。
上声养独用1例:《涉沅》两响桨。
去声漾宕同用1例:《上家》上放旷怅望。
10、庚部(《广韵》庚耕清韵): 近体诗:平声清独用1例:《初出》晴缨轻清城。
平声庚耕同用1例:《忆寿》争迎生明。
平声庚清同用6例:《早发》惊生程城情。
《皋桥》名声清鸣。
《真娘》生轻声卿。
《别石》声明英清。
《到宣》京贞明旌横缨清轻兵营晴迎呈楹声行卿名生诚并倾盈平城鸣惊情成鲸。
《赠韦》兵行声。
平声耕清同用1例:《北楼》轻莺情城。
平声庚耕清同用2例:《渡西》平声轻横营明情盛生清盈城争旌诚贞。
《龟山》(其二)耕生情。
古体诗:上声梗静同用1例:《南梁》景静。
去声映径通用1例:《过荆》镜映径。
11、青部(《广韵》青韵): 近体诗:平声青独用2例:《龟山》屏形扃灵。
《题白》扃听铭经。
古体诗:平声青独用1例:《过荆》亭腥灵。
12、蒸部(《广韵》蒸登韵): 近体诗:平声蒸登同用2例:《过钟》陵澄灯憎膺。
《忆汉》凭腾。
13、侵部(《广韵》侵韵): 近体诗:平声侵独用11例:《溯西》阴吟沉金岑。
《杭州》(其二)深心金林。
《橘园》金深临心。
《城上》阴深禽衾吟。
《若耶》阴浔深心沈。
《却望》(其三)深阴。
《却到》深沈寻金心。
《答章》金心。
《红蕉》深心。
《端州》(其一)浔金。
《闻猿》深襟心。
古体诗:平声侵独用1例:《涉沅》阴沉深。
(三)入声韵 1、屋烛部(《广韵》屋沃烛韵): 烛独用2例:《逾岭》续促旭。
《悲善》曲烛曲。
屋烛同用1例:《过荆》谷哭蜀。
屋沃同用1例:《逾岭》燠服毒。
2、质部(《广韵》质术栉韵): 质独用1例:《上家》日室疾密失。
质术同用1例:《莺莺》疾日七质出。
质没通用2例:《逾岭》密日骨。
《悲善才》膝日没。
质术没通用1例:《赠毛》疾骨。
3、物部(《广韵》物韵): 物没通用1例:《涉沅》没物骨。
4、月薛部(《广韵》月屑薛韵) 月薛同用1例:《姑苏》灭越月。
月屑薛同用1例:《早梅》发彻裂舌月别折节雪。
月末屑薛通用2例:《悲善》拨抹雪切月。
《赋月》月洁阔哲折谒切。
5、陌锡部(《广韵》陌麦昔锡韵): 陌麦同用2例:《南梁》隔拆客。
《移九》谪客白。
陌昔同用2例:《过荆》客陌石。
《赠毛》碧宅客。
昔锡同用1例:《逾岭》席益敌。
6、职德部(《广韵》职德韵): 德独用1例:《姑苏台》国刻惑。
职德同用4例:《逾岭》北黑直。
《忆西》翼臆得北惑息忆。
《翡翠》弋息翼得息。
《莺莺》(其三)识北力。
二、李绅诗韵部分析 通过韵例可以看出,李绅诗歌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情况基本对应,比较符合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考证的隋―中唐音系,但其诗歌用韵情况也反映出部分晚唐―五代音系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韵例可以看出,李绅近体诗用韵的独用、同用情况与《广韵》基本相同,符合王力先生构拟的隋―中唐音系。
李绅近体诗中各韵各摄之间界限分明,异部相押仅有1例,为《和晋公三首》其三,真韵与文韵通用;
近体诗中不存在异调相押的情况,四声分押明显。
唐代诗人创作律诗一般用平声韵,很少用仄声韵,李绅《泛五湖》一诗便用仄声韵,去声寒部翰韵和换韵同用。
总的来说,李绅近体诗用韵严整规范,可以看出其用韵受官韵的影响很深。
(二)李绅古体诗仅存24首,在他现存诗歌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古体诗的用韵情况也很重要,与近体诗用韵严整不同,其古体诗用韵较宽,古体诗的用韵更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其中一些用韵情况符合晚唐―五代音系。
李绅诗歌异部通押和异调通押的情况主要存在于古体诗中,在其古体诗用韵中有8例异调通押,在这些例子中,都是同摄通押,而且除《赠毛仙翁》产线通用分属山部和仙部外,其它都属于同一韵部的异调通押;
在其古体诗中异部通押的有17例,有3例是跨摄通押,其它属于同一韵摄不同韵部的通押,山摄和臻摄内部通用最多,分别为4例和6例,表明当时实际语音中两摄内有混同的现象,两摄韵部正在变化之中。
李绅的古体诗换韵很自由,不讲究换韵的次数和平仄韵的递用,而且其用韵不避重复。
(三)李绅诗歌用韵谨慎,较多是用宽韵(仅讨论近体诗),如真韵入韵11次,仙韵入韵10次,庚韵入韵11次;
较少用窄韵,如微韵入韵4次,文韵入韵4次,青韵入韵两次;
很少用险韵,如皆韵入韵1次,江韵则没有入韵等。
李绅140首诗歌共有220个韵例,其中阴声韵86例,占总数的39%,阳声韵110例,占总数的50%,入声韵24例,占总数的11%,可见李绅更偏向使用阳声韵。
阳声韵中,更偏向使用仙部、庚部、真部、侵部、寒部,分别为15例、13例、12例、12例、12例,这些韵部占阳声韵的58%。
(四)韵部的分合情况。
李绅诗歌的一些用韵表现出向晚唐―五代音系变化的趋向,如舒声韵与促声韵在入韵方面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东韵的入声韵屋韵已与东钟二韵的入声韵混而不分,而东韵的舒声韵却依旧保持着独用[2]34,庚韵与青韵、元韵与仙韵的舒声韵与入声韵也显示出相同的特点,同时鱼部和虞部、支部和微部都呈F出合部的趋势,李绅诗歌韵部的分合情况反映了晚唐韵部的变化。
李绅诗歌用韵近体诗和古体诗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体诗紧守官韵,古体诗更多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通过分析对李绅诗歌的用韵,可考察中晚唐过渡时期韵部变化分合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