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

2023-06-09
42 阅读

《咏怀古迹》翻译是什么?

《咏怀古迹》翻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赏析作者站在白帝城高处,向东望去,那是三峡的出口荆门,那里隐藏了一个村落,就是昭君村。

其实,作者站得再高,也不可能看到昭君村,这是作者高瞻远瞩,发思古之幽情,借昭君之事感怀自己的身世。

因作者所站立的西面较高,向地势越来越低的东面望去,长江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一直流到湖北荆州昭君村。

明明是长江水在流向荆门,但作者偏说“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起句就气象万千。

但落句却只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尾联继续强调昭君的怨恨,同时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情。

杜甫入川,处境和昭君十分相似。

他在夔州才能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百年孤独。

才有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乡愁满满。

昭君远嫁,杜甫漂泊,他们都是流浪在他乡的故人,即便是离枝的花叶,也要奔赴自己眷恋的土地。

这一首诗,却藏有两个人的命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是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庄。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

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诗通过咏昭君村,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遭遇的同情。

同时,诗人通过表现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赞美王昭君的爱国精神,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原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是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庄。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

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