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诗人(南宋著名诗人谁一再推崇杜甫的诗为诗史)

2023-06-09
20 阅读

宋代诗人有哪些?

宋代诗人有:晏殊、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欧阳修。

1、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

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

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

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

2、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4、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汉族,江西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5、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庐陵沙溪(今属吉安永丰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苏辙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实践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宋代的诗人有哪些?

宋代的诗人如下:1、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2、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

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

3、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5、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陆游集豪放婉约于一身,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

6、辛弃疾,别号稼轩,一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宋朝著名诗人有哪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然而在军事上却频频败于比它落后的多的异族政权。

你知道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吗?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
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
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

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
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
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固。

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

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

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

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

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

字子由,号颖滨遗老。

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

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

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

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

卒谥文定。

苏辙为文汪洋澹泊,与兄轼齐名。

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三苏"
,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辛弃疾(1140-1207)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
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柳永 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周邦彦 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

诗词文赋,无所不擅。

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

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

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

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

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

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

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

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
〔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
〔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

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

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彊邨丛书》本;
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梅尧臣(1002年——1060年) 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

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

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

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

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词存二首。

在宋朝,做官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和追求。

因此,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宋朝置“史馆”、“秘阁”、“资政殿”等,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便成了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也成了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在宋朝,一个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认的才子,如果没能进馆入阁,那是要被惋惜和讥笑的,大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

梅尧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爱好诗歌。

他一反宋初西昆体诗歌表面的浮艳和内容的空洞,注重平淡、含蓄、深远,给北宋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不过,有才的人不一定都能考上进士,正如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说:“帝制时代的考科举,原是十考九不取的。

屡考不取,才是正常现象;
考取了才是反常和意外。

”所以,尽管梅尧臣“工为诗”,有才名,但他的科考之路却坎坷崎岖,屡试不第,最后只好“拼爹”,通过父辈的功劳荫补入仕,授太庙斋郎、河南县(隶属河南府)主簿。

这个小官运气不错,刚出道就遇到了好上司钱惟演。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钱惟演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市)留守,称“使相”,与宰相平级。

钱惟演是朝中大臣,尊重人才,提携后进,堪称伯乐。

他曾对当时在洛阳任职的部下梅尧臣、欧阳修、尹洙等一批青年才俊给予过许多帮助,尤其对梅尧臣和欧阳修高看一眼,厚爱一筹,经常与他们诗酒唱和,还在同僚中广为延誉,梅尧臣、欧阳修因此被世人并称为“梅欧”。

只是梅尧臣在钱惟演眼里是人才,在民间也有诗名,但朝廷却始终没有把他当成干才。

在洛阳任满以后的'
岁月里,他还到江西、浙江、陕西等多地任职,历任县令、监税、监仓等职,一干就是三十年。

像他这样文名显赫,又经过多地任职、多岗位锻炼的,老在区区末吏的岗位上徘徊不前,颇为少见。

很多士大夫认为,像梅尧臣这样的大才子,不进馆入阁,真是枉费其才。

嘉佑元年(1056),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联名向宋仁宗推荐梅尧臣。

在大家的惋惜、褒扬以及轮番推荐之下,宋仁宗决定面试一下这个闻名天下的诗人。

一试,果然才华出众,便赐他进士出身,出任国子监直讲,后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然而,这个员外郎仍旧只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散官闲职。

更让人遗憾的是,梅尧臣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没几天便溘然长逝了。

梅尧臣的命运令时人唏嘘不已,有同僚甚至替他抱屈:“赢得儿童叫夫子,可怜名位祗都官。

”(宋代赵与虤《娱书堂诗话》) 不过,梅尧臣对自己的仕途通达与否似乎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嘉佑年间(1056—1063),宋仁宗征召他编修《新唐书》。

接到皇帝的征召之后,他对妻子刁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好动的猴子,被塞进布袋,该多难受?表达了他颇不情愿的心态。

知夫莫若妻,刁氏的回答更直接:“君于仕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谁见到过能爬上竹竿的鲇鱼呢? 确实,对于做官,梅尧臣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在基层工作三十年,每天按部就班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却一直官运不佳。

倒是公务之余吟诗作赋,不亦乐乎。

据宋代孙升的《孙公谈圃》说,梅尧臣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游山玩水,无时无刻不吟咏。

他随身携一贮放纸张笔砚的“算袋”,有时灵感一来,兀自离开,从“算袋”中取出纸笔,奋笔疾书。

有人偷看他的纸片,发现上面书写的都是诗歌,或一联,或一句。

而以后,这些苦吟得来的断章,便成了他诗歌中的警句、绝对、神来之笔。

大文豪欧阳修一辈子佩服的人不多,但对梅尧臣却心悦诚服,“自以为不及”,还以“穷而后工”对其人其诗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造就了梅尧臣和他的诗歌,可谓一语中的。

对于奔竟于途的人,官运亨通,或许是好事,但对于诗人来说,官运不通,倒也不见得是坏事,多一个明心见性诗人,总比多一个碌碌无为的庸官甚至胡作非为的坏官要好。

宋代的诗人有哪些?

宋代的诗人如下:1、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2、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

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

3、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5、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陆游集豪放婉约于一身,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

6、辛弃疾,别号稼轩,一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7、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南宋诗人有哪些呢?

具体如下:一、尤袤(mào)(1127——1202),字廷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

宋靖康二年(1127)二月十四日生于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中。

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

尤袤自小受家学熏陶,5岁能为诗句,10岁有神童之称,15岁以词赋闻名于毗陵郡(今常州,时无锡属毗陵)。

二、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

南宋诗人。

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三、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

南宋爱国诗人。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四、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

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

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

五、陈世德(1131—1190),字景申,南宋惠北忠恕乡待贤里十一都菱溪(今属泉港区涂岭镇)人,南宋诗人。

陈世德,他写下了许多吟咏时事,描摩风物的诗篇,后人把他的诗文总集为《殖轩集》六卷,可惜今已佚失。

陈世德卒后,被祀于乡贤祠中,传入历代志书。

南宋诗人有哪些?

杨万里、范成大 、陆游等。

南宋四大诗人,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他们摆脱了当时“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了一批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在当时影响很大,呈现了宋代诗歌第二个繁荣时期。

南宋(1127年6月12日 —1279年3月19日 )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

1127年,宋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国称帝,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先任用岳飞等主战派抗金,之后主和派秦桧独相十八年,签订“绍兴和议”。

1162年孝宗受禅,励精图治,发动“隆兴北伐”失败议和,随后大力发展内政,开创“乾淳之治”。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由于疆域相对于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