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义的事例(关于大义的事例概括)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2、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吉平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屈原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地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孟子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1、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
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民族英雄。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
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临刑时,文天祥尤为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成了。
”在向南方跪拜后,他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2、谭嗣同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
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3、苏武苏武(前140年前-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
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大义凛然的代表人物是谁?
大义凛然的代表人物有文天祥、岳飞。
1、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
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
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不久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达三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2、岳飞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大义凛然的人物有哪些?
大义凛然的人物有:1、伍子胥楚国太子的老师伍奢遭费无忌陷害后,其子伍子胥为躲过追杀逃出边境昭关,一路马不停蹄奔向吴国,可吴国对岸的一条江河使得他只有望吴“兴叹”。
就在追兵将至的紧要关头,河中心芦苇丛里飘然而出着一叶扁舟的“渔丈人”,得知子胥遭遇后即渡其过河。
临别前伍子胥的一个担心却断送了老人的命,上岸后子胥请求“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去处,深明大义的老人看得出子胥是个人中英杰,为消除其疑虑使其安心实现抱负,在江心自沉而亡。
2、田光秦始皇以统一六国实现大统而闻名,剑客荆轲则以刺杀秦皇而出名,当然,他的出名并不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浓烈的燕赵侠风义胆,荆轲之所以能到历史舞台的前沿,还得归功于一位燕国的隐士,那就是田光。
对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将田光招为门客后,从他那得知智勇双全的荆轲的情况,于是便让田光安排与荆轲隐密地见面,并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让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将荆轲带至太子宫殿回家后为守密挥刀自刎。
3、伯益、叔齐伯益、叔齐是商汤时期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位皇子,可他们两人倒也有趣,争着不愿当囯君,放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鸾位不坐,逃到山里做起了隐士。
周武王伐纣时,兄弟两人倒也曾出山力劝武王切不可违了臣对君应有的“忠义”二字,未果的情况下便再度入山,武王定了天下后,兄弟二人终日以野菜为食,不食半点周粟,后饿死山中。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2、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吉平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屈原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地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孟子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舍生取义的例子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2、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吉平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屈原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地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孟子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