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文言文(关于古人的文言文)
读书的文言文有哪些?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关于读书的古文
关于读书的古文如下:1、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陶渊明《读山海经》2、 弱龄计事外,委怀在琴书。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3、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左思《咏史》4、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题泊学士茅屋》5、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许浑《再游姑苏玉芝观》6、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李九龄《山中寄友人》7、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8、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真宗《励志篇》9、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出山道中口占》10、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陈师道《绝句四首”(其四)》11、 飞花三亩宅,落叶半床书。
——夏完淳《避地》12、 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
——王苹《南园》13、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查为仁《莲坡诗话》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15、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古代文言文名句
NO.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NO.2不是一番寒彻骨,争——通“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瑟琶记》 NO.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
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NO.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NO.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NO.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NO.7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NO.8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士孰卧龙。
——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会》 NO.9情随境变,字逐情生。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NO.1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
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NO.1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NO.1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NO.1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NO.14衣带渐宽终不梅,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NO.1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NO.16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NO.17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
——刘勰 NO.1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NO.1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NO.20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袁牧 NO.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NO.2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NO.2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NO.2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NO.25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品画》 NO.26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NO.2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NO.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NO.2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NO.30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NO.3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NO.32山高自有客行船,水深自有渡船人。
——吴承恩《西游记》 NO.3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NO.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NO.3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吴承恩《西游记》 NO.3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NO.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NO.3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NO.3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NO.4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NO.4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NO.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NO.4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沦嗓。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NO.44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徐洪钧 NO.4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NO.4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NO.47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NO.4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NO.49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园》 NO.5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NO.51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
——杜甫 NO.52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NO.5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包待制智鲁斋郎》 NO.54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NO.5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NO.5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NO.57男儿老兮天下事,但有志兮不有止。
——清·梁启超《志未酬》 NO.5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NO.59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NO.6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 NO.61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吴承恩《西游记》 NO.6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NO.63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NO.6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NO.65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朱熹 NO.6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NO.67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施耐庵《水浒传》 NO.68一言既也,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NO.69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
——清·秋谨《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NO.70观化百代后,独立万古前。
——清·魏源《偶然吟》 NO.7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笑林广记》 NO.7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NO.7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NO.7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古代文言文名句
No1、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兵法》 No2、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汤显祖》 No3、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论语》 No4、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
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
——《孔尚任》 No5、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
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罗贯中》 No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 No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No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No9、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罗贯中》 No10、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曾国藩》 No11、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
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
——《洪应明》 No12、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王实甫》 No13、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
——《增广贤文》 No1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No15、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 No16、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冯梦龙》 No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No18、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No19、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增广贤文》 No20、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罗贯中》 No2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
——《增广贤文》 No22、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No23、闲来只把青山画,卖得桃花当酒钱。
——《唐寅》 No2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增广贤文》 No25、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 No26、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者之低昂而已。
——《蒲松龄》 No27、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 No28、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 No29、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No30、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曾国藩》 No31、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 No32、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 No3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死相公者。
”——《张岱》 No34、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No35、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增广贤文》 No36、欲仙去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张岱》 No37、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 No38、上盈其志,下务其功;
悠悠黄河,吾其济乎!——《罗贯中》 No39、自敬,则人敬之;
自慢,则人慢之。
——《朱熹》 No40、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增广贤文》 No41、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吴承恩》 No4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道德经》 No43、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增广贤文》 No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No45、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增广贤文》 No46、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
——《施耐庵》 No4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 No48、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No49、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No50、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白居易》 No51、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 No5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No53、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
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冯梦龙》 No54、人该省事,不该怕事。
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曾国藩》 No55、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经》 No56、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 No5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No58、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关汉卿》 No59、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洪应明》 No60、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道德经》。
超短文言文20篇
(1)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2)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4)陆绩怀橘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
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5)杨修啖酪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6)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7)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矣。
(9)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
东时短,夏时长。
”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10)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1)响遏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13)神针道人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
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
(14)杨务廉有巧思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
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15)多言何益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口千舌敝,然而莫之听。
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超短文言文20篇(1)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2)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4)陆绩怀橘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
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5)杨修啖酪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6)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7)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
恶己自闻之,悖矣。
(9)谜语一则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
东时短,夏时长。
”吉甫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10)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1)响遏行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13)神针道人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
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因授云针术,制病无不效。
(14)杨务廉有巧思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
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15)多言何益子禽:“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口千舌敝,然而莫之听。
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16)木刻钟馗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
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
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
(17)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18)承宫拾薪苦学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收猪。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留请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辍。
(19)以百姓为甲兵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
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20)权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
一树十获者,人也亲🥰
望采纳。
经典文言文短篇大全【5篇】
【 #能力训练#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经典文言文短篇大全【5篇】。
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文言文短篇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挺直的样子。
植:竖立。
可:只能。
亵玩:靠近赏玩。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
唉"
。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2.经典文言文短篇 咏雪 刘义庆〔南北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
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3.经典文言文短篇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饭,嫌弃食物淡而无味。
主人听到之后,于是又在菜里添加了盐。
他吃了后觉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量多的时候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盐。
吃过之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食:食物。
闻已:听罢。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经。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所以:……的原因。
复:再。
爽:差、败坏。
智:智慧。
故:缘故。
反:反而。
患:祸患。
启示 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4.经典文言文短篇 画蛇添足 刘向〔两汉〕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注释 祠(cí):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相谓:互相商议。
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且:将要 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
你。
安能:怎能;
哪能。
为:给;
替。
遂:于是;
就。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画脚。
终:最终、最后。
引:拿起。
成:完成。
余:剩余。
足:(画)脚。
亡:丢失,失去。
为:给,替。
乃:然后。
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遂饮其酒:他的,指示代词。
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祠: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亡:失去。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画蛇添足"
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5.经典文言文短篇 邴原泣学 李贽〔明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注释 书舍:书塾。
中心:内心里。
恻然:怜悯,同情。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就学:开始学习。
何以:为什么。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就书:上书塾(读书)。
孤:幼年丧失父母。
过:经过。
泣:小声哭。
恻:心中悲伤。
亲:父母。
羡:羡慕。
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得:能够。
中心:内心里 感:伤感。
伤:悲哀。
苟:如果,要是。
愿:仰慕。
书:学习。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资:费用。
遂:就。
卒:终于是。
诵:背诵。
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凡:凡是。
以:用。
故:原因;
缘由。
启示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导读 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 望。
本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
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