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张勋简介(张勋的简介)

2023-06-10
30 阅读

导语:“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曹夫人。

”这是北洋军阀势力之一张勋所说的话。

张勋是清末时期云南甘肃江南的提督。

他有着11个妻妾,让不少人好生羡慕。

而他说的那句话,也就是说他家里的事情都是交给...。

张勋为什么忠于清朝

他得到了慈禧等人的恩惠。

要说张勋,他也算是新军,曾是袁世凯的手下。

当年慈禧瞎胡闹,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结果慈禧西逃了,而在慈禧回来的时候,袁世凯派张勋一路护送回京,路上是细心照顾,得到了慈禧的重用和信任。

后来,慈禧提拔他为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算是成为了其亲信。

在他的心里,他认为自己能够有今天,与慈禧的提拔是脱不开关系的,那么他对大清对慈禧忠心耿耿,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愚忠思想在作祟。

其实大清灭亡后,愚忠的并非张勋一个人,他只是其中一个比较激进的代表罢了。

虽然是民国了,但不见得很多人都接受,毕竟接受过近代思想甚至革命思想的还是少数。

张勋虽然也曾经在新军里面,但他的愚忠思想还是很重的。

比如,他在民国时期竟然还留着辫子,而且他还要求自己的军队也都留着辫子,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辫帅,其实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张勋为什么忠于清朝?

原因他自己的一些讲话,和时人的回忆文字早已表白清楚:他自认生在满清,世受皇禄,又有光绪与慈禧的点滴赏识之恩。

从传统伦理道义上,他觉得他永远都是“大清”子民,是清室之臣,无论天地如何改换,他的这个认知不会变。

这是他为人的底线守则,也是他的“三观”核心,甚至可说是他所理解的“正能量”。

人物评价“张勋以数年之心志,乘黎菩萨危急之余,冒昧求逞,遽尔复辟,此乃所谓行险侥幸之举,宁能有成?况清室已仆,不过为残喘之苟延,欲再出而号令四方,试问如许军阀家,尚肯低首下心,为彼奴隶乎?但观民国诸当局之各私其私,尚不若张辫帅之始终如一,其迹可訾,其心尚堪共谅也。

”。

民国1912年后,为什么要剪辫子?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

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这是历史书上写的,保证对!!。

辫子对于汉人来说是屈辱,但民国初年为什么又不肯剪掉?

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颁发“剃发令”,一路进攻,一路在占领区强制执行此项政策。

第二年,满清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满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也就是满清统治下的中华大地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一律改剃满族发型,不从者斩。

满族发型,就是前面剃光,脑后留一摄辫子。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满清政府还颁布了“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发令”下达同时,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强制汉人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所有人执行。

之所以颁发此项政策,目的是很明确的,让汉族认同满清,消弱反抗意识,巩固统治者的至高地位。

但是,汉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衣冠服饰的民族。

《孝经》中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在过去的习惯中,汉人成年之后是不能剃发的,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对许多人来说,武力征服还可以忍受,只不过是换一个皇帝罢了,老百姓照旧过自己的日子。

但是,要他们剃掉头发,留下猪尾巴,这是极大的耻辱。

对男人来说,这样不但对不起祖宗,成了不孝子孙,还会被女人看不起。

明末清初有一部经典戏剧《桃花扇》,就讲述了与此有关的故事。

明末,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逃难到南京,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相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看破红尘,入山出家。

侯方域则成了满清平民,后来竟然还参加满清的科举考试,被当时的人写诗嘲讽,其中有两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这说明当时汉人当中,普遍以剃发为耻。

有人喊出口号:“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并对满清做出比之前更强烈的抵抗,以致招来江阴十日,嘉定三屠的大屠杀。

其中江阴十日的故事,至今还被汉人引以为豪。

当年,为反对剃发,江阴人起来反清。

他们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万5千多余,自己也有近7万人战死。

城破以后,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

后来统计,当时被清兵屠杀掉的百姓有17万多人,最后只有53名老小躲过一劫。

有人写诗一首纪念这场战争: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清初汉人对剃发令的反抗,就是如此激烈。

可以,令后人不解,并且哭笑不得的是,当初激烈反对剃发的汉人,在清朝灭亡以后,竟然强烈拒绝留发。

当时,随着1912年2月清帝下诏退位、存在了268年的清朝灭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全国颁布了剪发令,要求减去满清的辫子,脱掉满清服饰。

出乎意料的是,当革命军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带着剪刀在街头剪辫时,百姓都抗拒剪辫,并指责革命军要让他剪辫的行为,是残酷的暴行。

浙江嘉兴县以反对剪辫为号召,聚集了好几千人,攻击剪辫的乡绅,与200多年前嘉定百姓为抗拒剃发令揭标而起,引起鲜明对比,令人目瞪口呆。

与此同时,在全国其它地方,汉族百姓也都反对剪辫留发。

山东昌邑县27名剪辫的人被群殴致死,山西直到1919年才完成了剪辫子的历史任务。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分析起来,有三个原因。

1、习惯心理。

人总是习惯安稳,害怕变革的。

这是普通人的普遍心理。

正是这个心理,让清初的人反对剃发,也让清末的人反对留发。

无论是当初的反对剃发,还是后来的反对剪辫,都是出于同一种心理:不喜欢反对,因我守旧。

2、满汉同化。

满族入主中原,到最后被灭亡,历时268年,人口已经传了差不多十代。

这260多年间,汉族士大夫都已经加入满清政府,很胸人担任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高官,形成“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

而且满、汉两族的外貌相差不远,几代通婚以后,人种上也已经同化了。

到后期,基本已经不存在民族矛盾。

汉人早已奉“满清”为正统,早已不以剃发为耻。

特别是明亡后的第三代开始,一出生就是在满清的统治之下,已经没有明朝正统的概念。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