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谁,完璧归赵是谁护送和氏璧回赵国

2023-06-10
49 阅读

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如下: 战国时,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得知后想得到它,假装用城池与赵交换。

赵王很为难。

蔺相如临危受命,前往秦国。

但秦王欲得玉而不与城,蔺相如用妙计夺回了和氏璧,秦王理屈词穷,他虽爱美玉但不愿用土地交换,就只得完璧归赵。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

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

因功任为上卿。

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的典故是什么?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典故如下。

典故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含义:负:背着;
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
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完璧归赵是谁

  完璧归赵的人是蔺相如。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如初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

完璧归赵现在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完璧归赵的近义词有物归原主、物归旧主等。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表示要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
赵国怕秦国攻打过来,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后,看出秦王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便假说和氏璧上有瑕疵,拿回了和氏璧,并以毁玉要挟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应允,并答应斋戒五天,蔺相如就叫人将和氏璧连夜从小路送回了赵国。

  完璧归赵的出处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节选如下: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译文: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
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

完璧归赵指的是谁

完璧归赵指的是蔺相如,当时秦国和赵国都是战国末期实力相当的两个大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垂涎赵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主动提出了要拿十五座城池来跟赵国换和氏璧的事情。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

因功任为上卿。

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廉颇最终负荆请罪,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