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若惊的意思(得之若惊的意思和造句)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原文句子: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古文今译: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仍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我的理解: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对人的尊严的挫伤,被剥夺了人格的独立与完整。
在得宠者心里,觉得这是一份意外的殊荣,既然已经得到了,比如各种好处、利益或位置,又战战兢兢的担心再失去,所以在施恩的人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说话都没了底气,因而自我的人格尊严无形地萎缩下去。
因此,一个重视自己身体的人,不可为物情所累,而困扰于世俗的宠辱,因此而生起得失之心。
不经受别人的赐予,那么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所以老子曰:“宠为下”,得宠也是卑下的,并不光荣的。
......(待更新)。
宠辱若惊出自哪里
释义:得到重用、尊崇等世俗名利,或失去它们同样都感到惊恐忧虑,把这种得失看重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得到重用、尊崇等世俗名利,或失去它们同样都感到惊恐忧虑,把这种得失看重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人尊宠必为人臣、居于人下,得人主之宠惊恐不安,失去也忧虑不止,这样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把宠辱得失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惊恐忧虑,是因为我有的只是一己之身的私欲,如果我没有一己之身的私欲,宠辱得失对我来说有什么可惊恐忧虑的。
所以看重以一己之身为天下而存,没有己身之私欲,如此之人好像就可以把天下暂寄给他治理。
出自于心中本然之爱,毫无一己之私欲,完全以一己之身为天下而存,如此之人就好像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治理。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归隐时,在秦国函谷关留下的文稿,距今有近2500年的历史。
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
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
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博览周室藏书,系统阅读和思考往圣先贤的思想,参悟出天地自然、治理天下、修身养心的大道。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后来老子著书《道德经》。
二、赏析《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
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
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道德经参考资料来源:-老子。
读道德经有感 阅读记录 第十三章 得知若惊,失之若惊
第十三章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 荣宠和耻辱都让人担惊受怕,重视灾祸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 受宠的人处于地位比较低下的时候,是被动接受由宠带来的好处。
受宠的时候担惊受怕,总是害怕会失宠,就像古时候皇帝身边的红人,总是害怕失宠,不再拥有身份地位和物质的给予,甚至被打入“冷宫”。
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那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为吾有身呢? 就是重视祸患荣誉,如同重视生命一样。
那我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有一副真实的身体,整这里我们应该称之为“相”,就是我们被别人看到的样子。
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作为一个被人看到的“相”,那么又有什么好害怕祸患的呢? 就是如果我的生命不以身体的逝去为标准的话,我是不会惧怕祸患伤害以及死亡的,可是现实是我们就是以这种“相”,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所以,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重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2 功名荣辱在身,皆是因为有其身而受之。
就像之前玄学里有一句话,叫做你都不知道你拜的是哪个佛,叫什么,能保佑你什么,你就瞎拜,人家能保佑的到你吗? 很多对于除了自己之外的能量接受的经验,都是因为我们拥有的这个身体能够接收这些能量。
这些能量包括,爱,喜欢,厌恶,欣赏,等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和关系,都是因为我们拥有能够接收这些的身体。
所以对于不管是宠也好,辱也好。
只要是来自外界别人给予的反馈,就都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处于在不对等的情况。
宠大多是处于在一方的力量和能力远远大于另一方,愿意给予自己的帮助和付出。
而辱也是处在于一方对于另外一方的情绪上的排斥和力量的不平等而做出的情绪或行动。
属于生命,能量,时间,情绪以及物质的给予和反馈。
3 我们重视荣誉,重视灾祸,总是害怕荣誉的失去和灾祸的到来,本质都是害怕失去当下对美好生活的体验。
今天跟朋友聊了关于恐惧的问题。
很多的问题都来源于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恐惧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我们是时时刻刻被别人看见的个体,是代表我的我的身体,如果我的身体没有了,那我也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所以我们会这么的在意荣辱和灾祸。
可是当我不在意我的身体的时候,这些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有一句话叫做“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以前问过我一个朋友,我说你爱你媳妇吗?他说爱,我说如果你媳妇得了重症,只能用你的命换她的命呢?他说就是如果要我死,才能够救活她的话,我愿意去死。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能做到这一点的夫妻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就是举个例子。
但是我们能够真实看到例子的,就有救火的消防员,救人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火焰的灾祸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损伤。
还有现在抗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没有想过说,这次疫情过后会有多大的荣誉,都是拿自己的命在前线奋斗,救人。
4 所以最后两句,就很好懂了,对于 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重视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这样的人并不是说特指某一个人。
而是指一个群体,一个相信这种精神的团体,能够做到这件事情的人。
我们的社会需要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安稳幸福。
《道德经》第十三章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辱对我们来说都是令人不安的,受宠若惊。
贵大患若身:你把荣辱看得和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你才会惊慌。
是身体重要,还是别人对你的宠辱重要?要保护自己的身体。
宠辱皆是身外之物。
何谓宠辱若惊,我得到宠的时候,我一定要心存恐惧,因为这很难得,我不能失宠。
一般地说是宠为上,辱为下,老子不是这样看法的,老子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宠为下。
宠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好的事情。
小孩被宠坏了,干部被宠还了。
最 明显的例子和珅。
有人提拔你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是好事情。
很多人最后进监狱了。
何谓贵大患若身:身体把大患带给我们,就好宠辱把大患带给我们一样,都是我们特别应该提高警觉的大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如果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后患呢? 所有的坏事都是身体干出来的。
要做到无我。
有了身体,我们就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回过头来,伤害自己的身体。
但不能将身体不要了,那样连好事都做不了。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身体。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你要把身体奉献给天下,你要担任天下万物的生存重责大任,而不是只考虑你自己一个人,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为天下万物所寄,然后你就无我了,你就与天下万物共存,你就没有荣辱了。
你读老子的书,他始终告诉你,有无是同样的,没有分别。
道纪很玄妙。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原文句子: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古文今译: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仍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我的理解: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对人的尊严的挫伤,被剥夺了人格的独立与完整。
在得宠者心里,觉得这是一份意外的殊荣,既然已经得到了,比如各种好处、利益或位置,又战战兢兢的担心再失去,所以在施恩的人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说话都没了底气,因而自我的人格尊严无形地萎缩下去。
因此,一个重视自己身体的人,不可为物情所累,而困扰于世俗的宠辱,因此而生起得失之心。
不经受别人的赐予,那么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所以老子曰:“宠为下”,得宠也是卑下的,并不光荣的。
......(待更新)。
“宠辱不惊”和“宠辱若惊”
今天上午照例像往常一样,一边做事一边听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
其中就对"宠辱不惊”和"宠辱若惊”这两个成语印象特别深刻。
我之前只知道有“宠辱不惊”。
“庞辱不惊”的意思是说无论发生天大的喜事或者是非常糟糕的事,我们的内心都不要起波澜。
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而“宠辱若惊”呢?虽与“宠辱不惊”只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
“宠辱若惊”是告诉我们要拥抱挫折,直视挫折。
当挫折来临时我们要像对待荣耀一样欢喜、热爱。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害怕挫折,甚至逃避挫折。
罗博士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喜欢挫折,欢迎挫折。
他说有短板才会有挫折。
如果总是一味的害怕躲避挫折,以后会面临更大的挫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一个一个的去直视挫折,思考为什么会有挫折,怎么解决挫折,怎样避免挫折。
“宠辱不惊”修炼的结果。
“宠辱若惊”修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