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翻译(孔子论语翻译及原文)

2023-06-11
56 阅读

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
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
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学而篇原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
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
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
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

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

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

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

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
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

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

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

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

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

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
居住不追求安逸;
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 第二篇:为政篇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 为政篇原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菏泵庥谧锕?,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
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n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疒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
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

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

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

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
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

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这个人的内心怎能掩盖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 子曰:“君子不器。

”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
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子张请教求得官职俸禄的方法。

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
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

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

《论语》的翻译是什么?

内容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作者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并不是某一个人的著作。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全文注释翻译是怎么样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论语全文原文及翻译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翻译: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
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7、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8、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
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翻译: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