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当先的典故(一马当先的典故故事)
一马当先的意思
一马当先的意思: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一马当先的读音:yīmǎdāng xiān。
一马当先的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一马当先例句1、我一马当先,抱着萍萍,带领着残余的木族人朝着山谷入口的方向冲去。
2、戈尔曼写道,我们的数据表明,领导一马当先时常破坏气氛。
3、真邪了,那匹马一马当先,他赢了不少钱。
一马当先的意思?
释义: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用法 :用作褒义。
多用于人、军队指战员;
也用于其他事物。
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例句:在技术革新方面;
他和车间的工人组成一个小组,一马当先,成绩显著。
扩展资料近义词:遥遥领先, 争先恐后 反义词:后来居上 ,后起之秀, 慢条斯理 成语辨形:先,不能写作“仙”。
成语辨析:一马当先和“身先士卒”;
都表示勇于去前面;
起带头作用。
但一马当先可用于其他事物;
“身先士卒”仅用于人;
而且限用于领导者。
马的成语及其典故
马被人类驯化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历史关于马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马首是瞻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二)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三)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
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四)马马虎虎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五)塞翁失马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
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
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
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
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
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六) 汗马功劳 汗马功劳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里面说了这么个故事。
萧相国,也就是萧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
当年刘邦起兵反秦时,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将。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做了皇帝。
刘邦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
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酂(zàn)侯,赐予丰厚的俸禄,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户。
这个酂(zàn),是中国周代的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一百家为酂(zàn)。
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萧何当时被定为首功,刘邦还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刘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当刘邦知道之后,就说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猎吧?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啊。
刘邦说:那你们知道猎狗吧?将军们又点点头,但是猜不透刘邦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
就在将军们疑惑之时,刘邦接着说了:狩猎的时候,猎狗负责追杀猎物,它们的行动完全按照猎人的指示。
你们呢,攻城略地确实有功,但你们只是功狗而已。
而萧何呢,他是给猎狗发出指示的猎人,他是功人。
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的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生入死。
你们说,那我给他的封赏要比给你们的厚重,是不是应该的呀? 那些被刘邦称为“功狗”的人,听了这番言论,无话可说,只好屈居于“功人”萧何之下,不再争闹。
而“汗马功劳”这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七) 一马当先 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
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
”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
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
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
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
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
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
”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
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
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
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
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
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
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八) 塞翁失马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
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
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
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
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
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
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 “这算不得什么。
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
”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
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九) 马飞奔起 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
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
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
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
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
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
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
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十)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十一)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
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
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
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
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
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
”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
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
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
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马的典故成语
成语典故一直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各位,看看下面的关于马的典故成语,大家一起阅读吧! 关于马的典故成语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王亥驯马】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
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
当时人们都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
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只让大家不要杀掉,派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栏先把它圈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这种红色的野马,它们对着栏杆内的那匹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
过了一天,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一下子都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阵,然后又都卧了下来。
王亥把栏杆门关住,用割来的草喂它们。
过了不长时间,其中一匹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
王亥高兴极了。
消息传开,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好像发现人类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惊慌,变得十分温顺。
特别是小马驹,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
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精神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跌了个仰面朝天。
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
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正要往回走,不料,这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
王亥高兴极了,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
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
然后又跳上马背。
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
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
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这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去。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前来观看,很快黄帝也知道了。
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
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
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正张口要吃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
老虎来不及吃掉小马驹,跳出栏杆逃走了。
王亥和应龙一见小马驹被老虎咬死,气得快要发病,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
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
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
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应龙又骑在马上顺便射死了几只鹿。
不料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风后的注意。
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便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么,打仗时能不能也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
凡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
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要精心饲养,进行训练。
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
经过两年多的训练,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
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白马驮经】 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
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 【白马青丝】 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
”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
见《梁书·侯景传》。
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
清黄景仁《寿阳》诗:“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 【白马清流】 唐末,朱温谋士李振不是进士出身,很痛恨进士出身的大臣,他怂恿朱温,将宰相裴枢以下的大臣三十多人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
而且说:这些人自称清流,是应该把他们投入浊流。
见《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二年》。
后称其事为“白马清流”。
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牛怨李谁家事?白马清流异代悲。
”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拍马屁”的由来】 人们把阿谀奉承称为“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最初来自蒙古族。
古代蒙古人凡是牵马与别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连声称道:“好马,好马。
”以示赞赏和友好。
但在那时,也确有些趋炎附势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贵族牵的马,便不分好差优劣,总要跑上去拍拍马屁股,不断赞叹:“好马,好马,大人真有福气!”久而久之,“拍马屁”就变为诌媚巴结之意的贬义词,流传至今。
【“露马脚”的起源】 人们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称为“露马脚”。
那么,“露马脚”之说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版本。
一说源于唐代,每逢喜庆活动,人们有舞麒麟的习俗。
其实世上没有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吉祥仁兽。
为此,人们便把绘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马身上假作麒麟。
马在翩翩起舞时,若麒麟皮包裹不严密,则会露出马脚来,于是被称之为“露马脚”。
另一说源于明代,那时妇女均是小脚,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双未经缠裹的大脚。
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故马皇后终日用长裙掩饰,从不将脚露出裙外。
一次,马氏乘轿游览金陵街头,不料轿帘忽然被一阵大风掀起,结果她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露了出来,故称“露马脚”。
【“马虎”的来历】 人们把办事粗枝大叶称为“马虎”。
宋朝有位画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此时又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画好的虎头后面画上了马的身子,成为马身虎头的“马虎图”。
此时,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
可是他的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
岂料,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他误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
小儿子在野外遇到一只虎,他误为是马,便跑上前去骑它,结果被虎吃掉。
最后,这位画家痛心疾首,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并作诗一首引以为戒:“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
大儿依图射死马,小儿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 【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着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坂(山西平陆张店),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
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
雄马,不禁大失所望。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
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老马识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
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
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
”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
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
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
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
”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马革裹尸】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
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
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由衷地佩服。
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
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汉血马经典故事】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
中国古代称为“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
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
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
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
一马当先的主人公是谁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在这里指乔清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这里指黄忠. 一马当先成语故事 【成语】: 一马当先 【拼音】: yī mǎ dāng xiān 【解释】: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
形容领先。
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 【举例造句】: 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姚雪垠《李自成》 【拼音代码】: ymdx 【近义词】: 遥遥领先、争先恐后 【反义词】: 后来居上、后起之秀、慢条斯理 【歇后语】: 当顶炮;
赛马场上的冠军 【灯谜】: 端午;
张飞上阵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
指带头 一马当先的历史人物 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姚雪垠《李自成》 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我国青年一马当先,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 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
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
”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
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
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
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
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
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
”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
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
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
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
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
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
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读了上面的这个成语小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意义主要是表示,永远走在任何事情的最前沿,是个榜样的象征。
一马当先的主人公(急)
楼主你好有两个答案供您参考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在这里指乔清道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这里指黄忠(谢谢如果觉的我答缉弧光旧叱搅癸些含氓得还满意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