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徐的歇后语,带徐字的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
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
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
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
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
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
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
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
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
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是: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扩展资料人物经历: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
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
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
参考资料来源:-徐庶。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是: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
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
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扩展资料人物经历: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
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吕旷、吕翔斩杀。
后曹仁亲自点兵前来,李典又被赵云杀败,曹仁于是摆八门金锁阵,但是徐庶很快识破阵中破绽,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
参考资料来源:-徐庶。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歇后语吧,你所见过的歇后语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徐庶进曹营歇后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出处: 《三国志》 典故: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
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
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
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
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
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
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
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
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 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
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
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
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
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
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
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
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
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
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
但共产党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
共产党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
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
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
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
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
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
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
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
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