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原版话语(佛陀的话语)

2023-06-12
65 阅读

慧律法师佛陀格言

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要节制你自己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妄想妄求不要太多,在这种没有烦恼的适度生活里面,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欲望像狂奔的野兽,易放难收。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多,但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太多。

纵使天上下金雨,仍然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在这个生灭无常,缘起缘灭的真-相就是苦,微细的变化就是苦,微细的无常就是苦。

我们感官的欲望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它只是在欺骗你的真心,你只有痛苦,获得到的只有痛苦。

万法本闲,庸人自扰,万法本空,因果不空,万法入于大寂灭涅槃,不失因果、不坏因果的法则,因空,缘空、法空;
但是,因、缘、果清清楚楚,体性本空不坏业相。

这个就是佛法。

业是生命的题材,业是生命的动力。

人们总是随着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布施,嫉妒别人的饮食和别人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人无论白天和夜晚,都活得不能安稳、安宁。

我们的能力不够已经输人家一次了,我们再嫉妒别人输了二次。

生命当中你输一次就好。

但是,有一种情形可以弥平;
我今天能力输人家,可是我内心随喜,这样没有输。

我能力输你,但是,我有一颗随喜的心、赞叹的心,可以弥补嫉妒的缺陷。

可以弥补你能力的不够。

第一句: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意思是说:你想要得到幸福快乐的日子,或者是人生,首先要懂得有一颗宁静的心。

世间人在刹那生灭的缘起无常法里面起心动念,把感官的刺激误认为是一种享受。

佛陀说:那是错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把感官的刺激当做是一种享受,是错误的、是错觉的。

感官是虚伪的证人,我们把错觉当做是我们的正觉。

佛陀说: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

任何缘起法的东西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实在的东西。

越追求,苦恼就愈多! 第二句: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换另外一个角度说:内心不平静是为什么?就是放不下过去的烦恼,一直担心未来,一直执著于现在,却不知道那是刹那生灭的缘起无自性的假相。

因此全世界的众生,只要他没学佛,就很难得到内心的平静。

所以,佛法一句话,抵得过黄金万两。

第三句:内心不嫉妒他人,也不贪婪任何的事物,没有私欲——自私的私,欲望的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叫做高尚。

什么样的.人叫做高尚呢?是不是做一点善事叫做高尚呢?不,不是!是不是少许的帮忙别人叫做高尚呢?不,不是!那怎么样的人叫做高尚呢?再讲一遍,这是第三句:内心不嫉妒他人,也绝不贪婪任何的事物,没有任何自私的欲望,在任何的时光、所有的状况之下,内心都保持有那份宁静。

这就是高尚的人格,这是真正的一个伟大的人! 第四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也千万不要去羡慕别人。

如果你嫉妒了别人、你一直羡慕别人,不知道自己心就是佛,你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再念一遍,第四句: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去羡慕别人。

如果嫉妒别人、羡慕别人,你就会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第五句: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恬静’左边一个竖心旁,右边一个舌头的舌,恬静。

再讲一遍: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能够在单独一个人仍然不觉得孤独,同时这种孤独充满着智慧,内心与佛同在,同时真正品尝到恬静的这个美味,你的内心里面拥有佛陀的智慧,你就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也不会去作奸犯科、去犯罪,有犯罪的行为。

像我们年轻人就是内心空虚,少男、少女就拼了老命去追求。

像今天报纸登的,年轻人去当古惑仔,电影看得太多了,杀人、放火、贩毒、偷窃车子。

电影总是把古惑仔或者这些黑道的大哥,演的好像英雄,这就让年轻的这一代产生了错误的示范。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能够有真正佛的心,就算自己一个人,也不会觉得孤独。

当我们有宁静的内心,尝试到这种法的喜悦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不会有恐惧。

恐惧是怎么来的?就是患得患失来的。

你拥有的东西,你很恐怕去失去,就会有产生恐惧感,强烈的占有欲,就会有恐惧失去。

所以,没有得失,恐惧感慢慢的就会消失。

第二小段叫做私欲。

自私的私,欲望的欲。

第六句:痛苦的根源是私欲。

意思是说:你自私的欲望太强烈,那就注定一辈子的痛苦是没有办法拔除的。

什么都只有为自己想,自私自利,不肯牺牲跟奉献,那么,这一辈子,你想要远离这个痛苦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企求快乐,或者是报复,或者是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再念一遍:无论你企……企就是企业银行,企业、大企业那个企。

你企求快乐,你想要拥有快乐:我期望快乐!但是,不知道放下那一念,就是快乐!因此拼了老命要去追求快乐。

可是,快乐消失的时候,又有失落感,不晓得那是刹那生灭法,没有真实性的快乐。

所以,你企求快乐,会导致你痛苦——指世间假相的快乐,不是法、真理的快乐。

或者是说:别人对不起你,你很想去报复,这样也会导致你痛苦!或者是每天都祈祷你长寿,你有这样强烈的欲望、希求,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万法随缘的过日子。

你企求欲望,什么欲望呢?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你想要有长寿,就会吃这个补品、吃那个药,吃这个、吃那个。

最近有一个妇人,三十八岁,刚好生了第二胎,那么,中国人的传统,它就是这样子,要坐月子。

因为她有那个健康的观念,她就开始吃这个四物汤,然后这个烧酒鸡,就拼命的补,拼命的补……一直补,因为她认为,生产过后一个月就是要坐月子,要好好的补。

结果两个礼拜,才两个礼拜,中风,补过头了!这个就是当我们一直企求健康,却没有这种健康的知识,结果补过头了,中风!因此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吃补的! 第七句:欲望会导致你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遭遇知足、满足,这个人的痛苦就会立刻停止。

也就是对自己的现况非常的满足:我有一碗饭吃,有个健康的身体,我有佛可以学,我很知足了!所有的痛苦立刻就会消失。

第七句再念一遍: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第八句,佛陀说:从爱欲产生忧愁——‘爱’就是爱恋的爱;
‘欲’欲望的欲——从爱欲会产生忧愁,从爱欲也会产生恐惧。

无论你贪金钱、名利、男女,这个爱欲不放下,忧愁跟恐惧是没办法断除的。

佛陀说:拔除爱欲的人,就会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因为他从不奢望任何的爱欲。

第八句整句再念一遍: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

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第三小段,束缚。

捆-绑的意思。

慧律法师名言

1、读一本好书,如坐春风,身心爽快,虽知道无声胜有声,却也难免不说上几句,一吐我心深处的喜悦与赞美。

2、师父讲的录音带你们要随身携带,不要常常听那个”爱你如骨恨你入髓”,听那个干什么呢?你有时间怎么不放师父讲的录音带?怎么不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唱那个西米西米咕咕吧能够了生死吗?不搞这个没有人看,所以你看那些歌星影星变来变去,都差不多,都一样,人生是一出闹剧啊!最后是悲剧收场!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六道轮回是生生世世,一出一出的悲剧,连锁的悲剧,你不了生脱死,你就麻烦大了。

3、我喜爱这本书的小巧玲珑、义理丰富、精简流畅、格调高雅。

它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可以澄清人们内心的郁结焦虑;
不但使人睁开他的眼,也能拓展人们的胸襟。

4、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5、将恩惠刻在石上,将仇视写在沙上。

6、佛陀是发现真理的觉者,而不是去创造真理的人。

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他并不是发自本性的东西。

7、于每一分秒的念头中,去掉执着,不怀念过去,不希望末来,不抱怨现在即转为妙用。

8、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9、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

10、将眼光放远些,福祸本无定论,一切逆境,未尝非福,看你怎么用心而已。

若仅就人生某一部分的影响,来判断一生的成败,即属愚昧。

11、柏达的‘释迦金言集’即将出版问世。

这对于喜欢欣赏他作品的人来说,自然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12、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13、有幽默感的人就能享受人类的矛盾。

14、无我就是凡是所有的事情皆以全体性的利益为主。

15、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1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7、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18、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此灭。

19、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
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20、人因为工作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21、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

22、随缘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23、无知是众生的常态,每一个众生都必须经过无知的阶段才能够觉悟。

所以我们面对这些无知的众生,他那一些仇视、嫉妒、恨、贪、嗔、痴,我们都要宽恕。

我们对他的行为不能恨,要怜悯他。

恨他你没有机会救他,你明明知道这个是个很恶的人,你合掌就好了,令他欢喜。

你不要批评他,也不要跟他敌对。

宁可得罪一个君子,不可以得罪一个小人。

你内心里面如果不宽恕他,不宽恕别人你会痛苦了自己,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宽恕的心。

24、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

25、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为耻。

26、用你的内心深处,虚心的去学习。

那么,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导师。

27、如何处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

28、佛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曾被批评过的。

所以大家要把逆境,当做是自然,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批评。

你这个角度看,这个人很恭敬、很了不起;
另外一个人看,这个人看不起,对、错、是、非,世间没有标准,没有标准。

所以我们要掌握时间的每一个动点,每一分每一秒,你都要过得很安详。

29、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30、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

31、当言语已经没有作用时,真挚的沉默似乎更有说服力。

32、这一本书的英文部份,是柏达收集多年,细心挑选而来;
中文部份则出自他的翻译,信达雅三者兼备,其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

33、幸运只帮助努力的勇者,若将失败归咎于命运,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34、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36、若内心常怀着罪恶感,放不下,此乃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

37、不分别、不颠倒、不执着即是本性作用。

38、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39、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40、对别人最好的教育,是你的一切言行。

41、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42、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43、这世间是空的。

空就是因缘生因缘灭。

师父教你一个大智慧,一个无上的法门,一个字,你什么事都挂上一个“无”字,记住!无就是不执着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诉自己,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来的,知道吗?你碰到人家骂你,四大皆空,五韵无我,无!没有所谓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布施,布施了一了百了,无!加一个无字,没有所谓的布施一了百了的事。

为什么?一切因缘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后这个全部没有,全部消灭。

44、语言是外在的思想,思想是内在的语言。

45、彻底的认识了我们的无知你就会解脱,但是众生总是用更多的无知来束缚自己。

46、对失眠的人而言,夜是冗长的。

对于疲倦的人,一里路都嫌远。

对无知的人来说,一生是漫长的。

47、人们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问题所在。

48、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49、人类并不是因为吃得下东西才能活下去,而是因为消化才能活下去。

50、朝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

51、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52、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53、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54、智者,知幻即离;
愚者,以假为真。

55、菩萨不见人过,但见己过。

56、世界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57、我认为阅读本书,可以兼具不同的态度:可当作养性圣典看;
可视为怡情小品读。

5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

59、大菩提心就是感恩心,无量的众生、三宝、父母、师长对我们都有恩。

既然发大菩提心,怎么样能够持续这个菩提心?我要感恩,所以要好好的修行。

如果没有佛,我们听不到这个法,没有三宝、没有师长,这个法也没有办法延续,我们要报师父的恩。

师父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我们今生能够觉悟生死,开采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那都是师父的恩、三宝的恩。

60、命运加给人的不幸,还有避开的可能,但自己加给自己的不幸,却无挽救之路。

61、体生死即涅盘,名为定。

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62、嗔怒经常由愚行开始,而由悔恨结束。

63、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

64、修行很重要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要熏习。

凡夫啊,修行只有两个字——熏习!熏习的意思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

65、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

66、圣人并不是被大多数人赞叹而伟大,圣人是因为彻底的了悟自己的这颗心而伟大。

67、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68、因果感应,如响应声,如影随行。

69、不要预先担心未来的事。

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你就白担心了;
而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你岂不是烦心两次! 70、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71、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伟大。

72、佛陀说:我们人无知回忆着过去,让过去的记忆来动摇我们现在,我们一直回想过去,过去的创伤、痛苦一直残留在我们心底,那个就是一种执着。

我们盼望着未来,我们未来又不可知。

所以佛陀说:掌握现在你就有永恒,你要相信这一句话,你要能够掌握现在,你才有永恒。

73、悟道的人无心。

无心,就是安详的心、欢喜的心、无上的慈悲心、平等心,无上的喜舍心!没有一样他放不下的,包括他的生命、财产、老婆,没有一样放不下。

临命终你眼睛闭上,你放不下能如何?你能如何? 74、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兴兴地过日子以招来福气。

灾祸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来远离灾祸。

75、遇顺境,处之淡然;
遇逆境,处之泰然。

76、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因为不明了事理,所以很痛苦的在过日子。

其实没有人让他痛苦,是自己让自己痛苦。

你们摸摸你的良心,谁让你痛苦,摸摸你的良心,只有你自己,你自己干了一切坏事,你自己负因果,你自己遭受痛苦。

所以说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77、我常听说品茗的好处不少,柏达的书也经得起品尝,使人回味无穷;
这些珠玑的字句、高尚的情操、隽永的趣味,含蓄着哲人的苦心、无声的启迪、以及一种超乎言说之外的空灵之美,这种美正是禅的宁静,睿智与解脱。

78、担忧是你向困难多付的利息。

79、语言及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而已。

80、有事不怕事,无事不找事。

81、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82、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有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83、障碍者,如天空里的云,水里的污泥。

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

84、初发心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当拥有一颗怎么样的心去修行。

禅宗讲即心即佛,佛就是心;
净土宗讲唯心净土,还是讲心;
密宗讲三密相应,还是心;
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还是心;
华严讲一真法界,还是这个心。

离开心就没有法,所以心是一切的根本。

85、最高超的修养就是随顺众生。

86、安祥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于每一分,每一秒中都具足喜悦、满足,内心一片安宁,没有任何不满、怀疑、抱怨在心头。

慧律法师经典清心语录 慧律法师经典清心语录 朝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

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将眼光放远些,福祸本无定论,一切逆境,未尝非福,看你怎么用心而已。

若仅就人生某一部分的影响,来判断一生的成败,即属愚昧。

命运加给人的不幸,还有避开的可能,但自己加给自己的不幸,却无挽救之路。

幸运只帮助努力的勇者,若将失败归咎于命运,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为耻。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
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有事不怕事,无事不找事。

被人责骂心尊敬,他人诽谤心无诤;
说我短处心承认,若来打我心中清。

人的一生,面对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朝什么方向前进。

外界的鼓舞毕竟有限,内在的鼓舞才是绵绵不绝的。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

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我们用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改变了观点,世界也会因此而转变。

众生的一切不幸,都起源于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屋子之内安和度日。

乐观的人,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忧患。

没有一种获利,能及得上我们拥有的一切之中,所节省下来的那样确切可靠。

假如你的心灵没有缚上夹板,那么,一点也不算残废。

假使你讨厌某一个人,那就尽你的力量去寻找他的优点吧!因为,无论任何人,都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只是你忽略了。

慧律法师经典语录摘抄 慧律法师1953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幼年遭逢困顿,深刻体验人间疾苦。

就读建国中学时,热衷探讨人生哲学,遂博览群籍,又担任演辩社主辩人,因而奠定日后博闻强记,辩才无碍的基础。

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乃发心以振兴圣教,正法重现为己任。

自此既深入经藏,精勤不辍。

1979年净土专宗研究所毕业,于凤山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深受器重,并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责大任。

慧律法师经典语录摘抄: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痴,而带来自己的烦恼。

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盗窃罪一样。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你认命比抱怨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被人诽谤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至尊的佛陀,当年也饱受诽谤呢,你算老几?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

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

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

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

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
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慧律法师禅语经典语录大全 01、 当你对他人付出的时候,你总是感到很舒服。

不要告诉别人你的义行,以免稀释了这个美妙的感受。

02、 在一天之始就问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什么服务?」 03、 付出就是一种回报。

04、 施予是人世间最好的播种,它的收成是金钱买不到的欢喜。

05、 金钱是要流通才得以累积生命的能量。

06、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贫穷?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想和别人分享拥有的。

07、 有钱是福报,懂得如何善用金钱则是智慧。

08、 真正的拥有,不在于一己的独占,而在于能为大家所分享。

09、 财富跟粪尿相同,蓄积它便会发出恶臭,散布则能肥沃土地。

10、 钱财只有用来造福他人时,才是真正的拥有。

11、 凡是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赠与之后才会加倍增值。

12、 给活人送一朵玫瑰,强过给死人送贵重的花圈。

13、 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要去想别人是否会感恩,我们付出只为享受施予的快乐。

14、 给东西给得爽快的人,等于给了两次。

15、 财富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只属于享用它的人。

16、 吝啬的人即使拥有也如没有一样的感到缺乏。

17、 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奉献多少。

18、 以「付出」来庄严自己的生命。

19、 爱不独是一味的给予,而是要明智的给予和审慎的保留。

20、 世上最高贵的事,莫过于施恩而不望报。

21、 如果有人拿走了你的东西,告诉自己,就当那是一件礼物吧!否则,仇恨将无止息。

22、 有钱不用是死钱,唯有在用钱时,它才是活的。

23、 我们以所得维生,而以所给予的充实生活意义。

24、 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25、 俭而能施,仁也;
俭而寡求,义也;
俭以为家法,礼也;
俭以训子孙,智也。

26、 在这世界上,并不是收取什么,而是付出什么,才可以使我们致富。

27、 使自己获得好处的方法,是将好处施诸别人。

28、 给予,是生命中最伟大的喜悦。

29、 生命的价值在于你所给予的,而不是你所积聚的。

30、 成为一个给予的人,而不是一个总是收取的人。

31、 完全付出,不求回报,才能自由自在。

32、 快乐与求回报是成反比的。

33、 钱来来去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把爱分给最需要的人,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34、 当你发现美好的事物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分享给任何一个你遇见的人。

35、 那些施比受还少的人是无权再要求收受了,因为他们已经取尽该得的一切。

36、 独享,你只享受到单一色彩;
共享,却可以由他人眼中,分享到不同色彩。

37、 不要只为报偿而生活,要懂得分享与割舍。

38、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39、 许多人能做出聪明事,更多人会做狡猾事,但很少人会做慷慨事。

40、 施惠的态度,比礼物本身尤重要,可表现出施者的品性。

41、 金钱如肥料,不散布就毫无作用。

42、 过多的金钱储蓄,等于将良玉藏在牢里。

43、 以实践代替占有,以给予代替夺取,以服务代替享受。

44、 我们能为别人提供的最佳服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45、 钱的最大功能是再创造,在这个前提下产生服务和幸福。

46、 在长养布施当中,我们只压抑我们的贪爱与执着。

这样做会使我们的真实本然自然流露,并且变得更轻安、更自在。

47、 我们随时有机会将自己的拥有物,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的东西。

48、 我们在修习布施之际,同时也是在学习放下。

49、 不住布施相,常生清净心。

? 50、 物质的施舍,只能救助一时;
智慧的启发,才能丰富他的人生。

51、 布施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回馈,而是降伏自己的悭贪。

52、 肯布施财富的人,比只攒财的人富有,肯割舍情爱的人,比只独占的人更有情。

53、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生活态度就是「利人」。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付出,而一味只求接受的话,他的生命,可说正在死亡边缘。

54、 你给予人的,终究还是你的,而你所把持不放的,则早已失落。

55、 给别人带来阳光的人,不可能把自己排拒在光明之外。

56、 尽量以施予代替取得,来减少心中的欲望,人生——没有比这样更好的生活态度了。

57、 布施不是为了众生的回馈,而是为了要去除自己的贪念。

58、 令生欢喜心,不生瞋恨心,是名真布施。

59、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统统放下。

60、 掌握机会布施,是有福之人。

61、 遗留在这世界的,唯有我们奉献的东西而已;
我们所取得的一切,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

62、 布施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

63、 祝福是最高的施予。

64、 享受来自舍弃,并非获得。

65、 爱的标志和表征就是:给予。

66、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67、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68、 虽知自己是正确,而能沉默到底的人,最能发挥强大的力量。

69、 小孩子柔嫩的手指间,往往拥有大人顽强的手所把握不住的真理,虽然,成熟的人,会以发现它而自豪。

70、 能启发心智的娱乐,才能使人心安意适。

71、 战胜自己,是获得自由的最好方法。

驾御自己,是不被别人控制的最佳良药。

72、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将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73、 当我们一无所求,我们就拥有一切。

74、 「人生如梦」,这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75、 人生有如一本画册,它的内容,端看你个人如何去彩绘之。

76、 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不久,便买不起他所需要的东西。

77、 一个经常换善知识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善知识。

78、 你必须当你自己的依止。

79、 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实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须依靠你自己——教导你自己、训练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

80、 人生也需要导览,否则就像进入迷魂宫。

81、 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

让他引导你,因为,你很容易会忘失「道」。

82、 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83、 熏习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

84、 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

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85、 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一切现象皆是善知识 ( 看你怎么用心 )。

86、 ? 夸我们、赞美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会讲我们、指正我们的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87、 善知识有义务告诉您是非,而没有能力阻止您犯罪。

88、 一只小鸟尚且知道选择个好地方来栖止,何况修行人,能不找个善知识依止吗? 89、 未见性人说见性法如同以盲引盲。

90、 修行之路崎岖难行,唯有亲近开悟者并获得他的恩典与眷顾,才能排除所有障碍。

否则,就像在锋利的刀锋上行走般的危险。

91、 愚人虽终其一生亲近贤者而不知真理,犹如不知匙中羹的美味。

92、 如果你对垃圾桶有绝对的信心,垃圾桶也是你的良师。

93、 没有信心,就算你看到了一位已了悟的圣者,也终将一无所获。

94、 圣人亲自悟证的言语,对修行者的心里必将产生深刻的冲击。

95、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96、 老师就在你的心里,他就是你灵明的自性。

97、 当你学会「舍弃」问题,不要全力抗拒时,你的生命就会开始流畅。

98、 你永远无法时时取悦所有人。

99、 坚持是种美德,但错误的坚持实不可取。

100、 聪明的人让财富为自己服务,而愚者反被财富支配。

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 佛陀是怎样开悟的

佛陀觉悟后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原来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也就是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因为妄想与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这一句话与当时的婆罗门思想刚好相反,在婆罗门中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而且婆罗门认为是存在一个神来主宰一切众生命运的,而佛陀所悟道的刚好是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扩展资料:佛陀悟道还提出了十二因缘,也就是因果这两个字。

佛陀是承认有因果的,而因果与主宰一切的神刚好相互矛盾。

我们在学佛时,要学习的是佛的智慧,而不是要把佛当成神。

佛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在告诉我们,其实人人都可以觉悟,只要去除妄想执着,便能证得。

在佛教还没有出现之前,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是当时的释迦族人,父亲是净饭王,而身为太子王储的悉达多,却走上了一条遁世苦修之路。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这几句话,言简义丰,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

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

扩展资料:太子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

又因为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又称如来佛。

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为世尊。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修福修慧,自度度人。

参考资料来源:-释迦牟尼。

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佛陀觉悟后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原来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也就是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因为妄想与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这一句话与当时的婆罗门思想刚好相反,在婆罗门中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而且婆罗门认为是存在一个神来主宰一切众生命运的,而佛陀所悟道的刚好是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原作是手冢治虫从1972年~1983年跨10年之久连载的长篇日本漫画作品,故事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内容讲述了佛教创始人,拥有“释迦牟尼”、“佛”等称号的释迦族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成为僧侣的一生经历的佛教故事。

在潮出版社的少年漫画杂志‘希望之友’(之后改成‘少年世界’→‘コミックトム’﹞中是手冢晚年的杰作。

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 佛陀开悟说的话介绍

1、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2、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原来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也就是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因为妄想与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3、这一句话与当时的婆罗门思想刚好相反,在婆罗门中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而且婆罗门认为是存在一个神来主宰一切众生命运的,而佛陀所悟道的刚好是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4、就这样一句话,就可以把佛教与其他宗教对立开来,大多数宗教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主宰者的,而佛教却不承认这一点,佛陀认为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佛。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