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后身孕,同治的皇后简介

2023-06-12
56 阅读

揭秘: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真的是被慈禧虐待致死的吗?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

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

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

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

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

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

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

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瑜指妃阿鲁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

意思是、瑜二妃虽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却逊于善长左手写字的中宫皇后。

孝哲皇后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

平时她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出众的皇后却不能讨得婆母慈禧的欢心,在宫中受尽了虐待和 *** 。

慈禧为什么不喜欢这位儿媳妇?事情还得从同治帝立后开始说起。

婆媳不和,备受虐待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

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

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对于慈禧的话,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

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

慈安便时常将她召到钟粹宫,和她谈心拉家常,百般安慰。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

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

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

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

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

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

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 *** ,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

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

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五弟亲王奕召来,商议此事。

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亲王奕。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

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 *** 、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

一来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顺从,二来反衬出慈禧好淫乐,格调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

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

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

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关于慈禧为什么不喜欢阿鲁特氏,最后将她逼上绝路,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

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之谜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五日,同治帝英年早逝。

14天后,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阿鲁特氏为什么要死,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靠山已无,生路邈茫。

同治皇帝是阿鲁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

在同治帝活着的时候,尚备受慈禧的虐待和 *** ,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

二是处境尴尬。

同治帝死后,慈禧不为他立嗣,却立同治帝的堂弟载(也是慈禧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为子,这就将阿鲁特氏置于处境尴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后,又失去了原来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尊贵地位。

将来光绪帝立后以后,阿鲁特氏的地位更为尴尬,这是有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这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推向了绝路。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滓亲闶健J谭盍焦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死去呢?很显然不是正常死亡。

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在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

《清代纪事年表》、《庸Q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

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

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

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意思就是皇后可以殉夫。

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她现在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

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 阿鲁特氏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陵的隆福寺。

光绪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营建山陵。

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

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与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终未提及陵寝之事。

直到同治帝驾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

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是怎么死的?与慈禧有何关系?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同治出痘。

阿鲁特氏焦急万分,立刻带领六宫供奉痘花娘娘,为皇上祈福。

十一月,天花出尽,却余毒未清,由于余毒侵入经脉,没多久,同治的病情急剧转下,腰部红肿、溃烂以至流脓。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特氏冲破慈禧的阻拦,去看望病重的同治,并不顾脏臭,擦拭脓血。

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不觉泪流满面,倾诉独居宫中、备受虐待之苦。

同治强打精神安慰她: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之日。

不料这话被慈禧布置在宫中的耳目听见,立即向慈禧汇报。

慈禧勃然大怒,闯入暖阁,拽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往外拉,一边痛打,并扬言要杖责皇后。

杖责是惩罚太监和宫女的手段,慈禧此举,分明是要侮辱阿鲁特氏。

病床上的同治看着这一幕,又惊又怒又急,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宫内顿时乱成一团,慈禧才未对皇后动刑。

惊吓之下,同治的病情更严重了几分。

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去世,终年19岁。

14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阿鲁特氏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去世不过75日。

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因,官方说法是皇后过于悲痛,抑郁于心,乃至抱病而死。

这一说法含糊不清,有许多可疑之处,阿鲁特氏年纪轻轻,才22岁,平时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死去?于是阿鲁特氏自杀而死的传闻在民间传开,有人说她吞金而死,有人说她吞鸦片而死,也有人说她是服毒而死。

无论哪种死法,都是属于自杀。

同治死后,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境况愈加险恶。

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的堂弟载被拥立为帝,即光绪。

如此一来,她的地位便格外尴尬,既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太后,教她何地自处? 据说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性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皇后。

慈禧冷酷地回答: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意思是让皇后殉葬。

崇绮惊得目瞪口呆,但也只能照办。

恰巧阿鲁特氏写来一张字条,询问父亲该怎么办。

崇绮忍痛在字条上写了个死字。

至于慈禧为何要将阿鲁特氏逼上绝路,民间还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孕,慈禧怕生了皇子,立为新帝,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人说,同治临死前写了遗诏立储,慈禧为了自己能掌权,私底下烧毁了遗诏,立自己属意的载为帝,她担心阿鲁特氏把这一秘密揭发出来,故要将她治死。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史记》(汉·司马迁)2,《汉书》(汉·班固)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4,《三国志》(晋·陈寿)5,《晋书》(唐·房玄龄等)6,《宋书》(南朝梁·沈约)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8,《梁书》(唐·姚思廉)9,《陈书》(唐·姚思廉)10,《魏书》(北齐·魏收)11,《北齐书》(唐·李百药)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13,《隋书》(唐·魏征等)14,《南史》(唐·李延寿)15,《北史》(唐·李延寿)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宋史》(元·脱脱等)21,《辽史》(元·脱脱等)22,《金史》(元·脱脱等)23,《元史》(明·宋濂等)24,《明史》(清·张廷玉等)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

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1997年谈到中华版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时候指出:乾隆时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当时是标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处,近代商务印书馆搜求各时代的善本,编成“百衲本二十四史”,当时可谓“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但是传统的“二十四史”没有标点,没有断句,读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五十年代,由国家领导建议,集中当时全国史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订,加上标点,是为标点本“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

西安历史的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
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

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

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

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

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

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参考资料:西安-。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