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名句(宋之问的名句有哪些)

2023-06-12
60 阅读

《灵隐寺》(宋之问)原文及翻译

灵隐寺 宋之问 系列:关于描写花的古诗词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赏析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

岧峣,山势高峻貌;
冠一「郁」字,见其高耸而又具有葱茏之美。

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灵隐寺。

寂寥,佛家以「清静」为本,冠一「锁」字,更见佛殿的肃穆空寂。

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词如己出;
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诗中名句。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对仗工整和景色壮观而博得世人的称赏。

据说这两句诗一出,竞相传抄,还有人附会为他人代作。

接下去,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

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

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使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宋之问《灵隐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灵隐寺原文: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赏析   《 唐诗 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宋之问两次贬谪,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 )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县)。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新唐书》说:「赐死桂林」。

总之,未能生还。

《新唐书》中记载他于景龙中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这首《灵隐寺》诗大约作于此时。

  灵隐:山名。

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称武林、灵苑、仙居。

灵隐寺即东晋时在灵隐山所建的禅寺。

相传晋咸和元年(326 ),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这里惊称:「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因山起寺,名为灵隐,取灵山隐于此之义。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山麓,更显得庄严清寂。

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灵隐山的北高峰即飞来峰。

郁:茂盛葱茏之意。

岧峣:高峻;
高耸。

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

「锁」   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

「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

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

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

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桂树的种子。

桂树开花不结子。

天竺桂结子。

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

天香:祭神的香。

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

」月宫桂子撒落下来,纷纷扬扬,异响阵阵;
龙宫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织成一个清幽空灵之境。

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

  诗的前三联是正面写灵隐寺,下面三联转入侧面衬托。

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籐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

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

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他自幼向往各处的奇山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了,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是写诗人的幻觉,他已经沉醉了,误把灵隐当作天台,竟有点飘飘欲仙了。

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桥传说是神仙所居之处,「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

」诗中暗寓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赞叹灵隐寺地势山水环境的优胜,简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灵隐寺》是一首优秀的山水游记诗。

袁宏道在他的《灵隐》游记中曾这样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

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

古人真不可及矣!」这段话说尽了《灵隐寺》诗的妙处「字字入画」。

诗词作品: 灵隐寺 诗词作者:【 唐代 】 宋之问 诗词归类: 【寺庙】 。

宋之问《渡汉江》唐诗原文及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
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
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

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

这首诗便是一例。

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渡汉江》宋之问古诗鉴赏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诗鉴赏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

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

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

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

从寒冬到新春在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

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

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

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

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

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

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

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

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

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
消息。

同时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这首五言绝句,影响深远。

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 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

宋之问这首小诗,情真、语真、意真,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

《渡汉江》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扩展资料: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

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

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

表达了作者身处穷乡僻壤与世隔绝、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心境。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细致贴切地写出了作者这时又喜又忧的心理状态,深切动人。

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渡汉江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写的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整首诗将作者即将到家时的心情表达得十分真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古诗吧。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是作者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想回家,又害怕回家的矛盾心理状态。

“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