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意思)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
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就是孟子一直以来提倡的“仁义”思想,“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扩展资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最重仁。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孟子。
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意义何在?
在今天对于个人来说,舍生取义的意义就是寻求心灵上的安宁。
对于社会来说,舍生取义的目的是抑恶扬善,抑恶扬善的结果是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舍生取义是迫不得已的,生命对于个人来说诚然非常重要,但是要违反做人的原则而苟活于人世间那比死还要难受。
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孟子指出,生命的确可贵,但人绝不能为生而做不顾礼义廉耻的事。
如果人人都选择为保全生命而舍弃大义,那么最终就会让所有人都成为苟且偷生的人。
这样,当有灾祸发生,有战乱发生,有敌人侵略时,人人就只会选择逃生。
到头来反而是人人自顾不暇,最终落得人人不能自保、丢失生命的可悲结局。
所以,只有将大义藏于心中,握于手中,才能活得有尊严,有生命价值。
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感化着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让他们构建起了坚强的心理防线,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又激励着不同阶层的人士在遇到灾难祸乱时,能够高擎大义之旗,出生入死,赴汤蹈火,除暴安良,无惧无畏。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整个社会才充满了正气,人性中才有了坚强美好的元素。
舍生取义什么意思
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
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
原文是: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是: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作品鉴赏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
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如何理解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
孟子的舍身取义思想就是孟子一直以来提倡的“仁义”思想,“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扩展资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最重仁。
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孟子。
舍生取义——孟子选读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著名的创始人,他的子弟也不胜其数。
可是后来都带着孔子的儒家思想各奔东西。
一直到179年后的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又因为一位著名的人物出现了而广为流传,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和孔子一样,他周游列国想把儒家思想的仁政推行到治理国家的方案当中。
他走遍了齐,鲁等国,最后鲁国国君本想用他,可是因为小人进献谗言,所以并没有用,孟子知道这件事以后想着是天意所为,所以从此便不再出游列国。
此后,他与弟子们创办了著名的书籍《孟子》。
孟子这一输概括了他的主要活动与言论。
直到公元前289年去世,这个人便是孟子。
而在他《孟子》这个巨作这部剧作中有一篇则较为出名。
便是舍生取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
效忠于一国国君。
到死也不会不忠于他。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两难的选择。
生和义便是其中一个。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说,鱼是他想要的,熊掌也是他想要的,但是如果两个不能一起得到,那么他会舍弃鱼并拿取熊掌。
这时,孟子把鱼和熊掌换成了生与义。
他又说生是他想要的,也是他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
他就会舍去生命而取义。
他又说生命是他所要的,但是他还有比他比生命更想要的,所以他不会苟活。
死是他厌恶的,是他还有比死更厌恶的东西。
所以他出现了灾祸或者病患他也不会躲避。
那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便是仁义。
也就是孟子前面所说的义。
他舍弃生命来求这个义,如果他没有了仁义遍不能苟活。
那比死更让他厌恶的东西,很容易推断出来便是不仁义。
孟子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二个难两难的选择,第一个是鱼和熊掌,第二个他便把鱼和熊掌对比成了生和义。
这时,他又舍生取义。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对于孟子来说,仁义是比生命重要的。
让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
像鱼和熊掌的两难的选择是非常多的。
群主与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这种选择。
比如说我们去买件衣服。
一件衣服非常好看的,是另一件衣服也很好看,这时候只能买一件衣服,那么就出现了鱼和熊掌这样的两难的选择。
或者我们今天中午走到大街上看见两个餐馆。
但是我们不可能两个都进去各吃一顿,所以这时候又出现了两难的选择。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鱼和熊掌这样两难的事呢,其实还是挺多的。
但是这样选择的结果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自己的判断。
自己的喜好。
鱼和熊掌孟子选择的是熊掌,但是如果是有一个人他偏偏喜欢吃鱼,那么他也会选鱼。
而对于生和死。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那么多。
舍身取义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而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动物世界里是没有的。
比如说像一个母老虎,然后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被比它强大的动物吃掉。
这并不算是舍生取义,这只是单纯的一种母爱。
这是动物界本身就有的。
即使在我们的人类中也是很少的。
像经常讲的是灵魂高贵的人才会有舍生取义的想法。
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拥有非常高的德性的人。
才会拥有这样的抉择。
舍生取义其实就是非常高的问题。
而不是走的半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拿着刀,然后你就冲上去,这种不叫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