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始末(夷陵之战简介)

2023-06-12
56 阅读

夷陵之战概括100字以内

夷陵之战是由于吴国为了夺取荆州,而用计谋杀害了刘备义弟的关羽,反贼又杀死张飞,刘备想起桃园结义之情,不听诸葛亮的话,并且让诸葛亮守成都,亲自御驾亲征,来灭掉东吴,替关,张报仇。

孙权听说后很慌张,派人求和并一律送还荆州,刘备屡次不答应。

孙权只好收集身经百战的老将迎战,但是被刘备军的猛将杀得大败,兵败将忙。

黄忠由于中了埋伏,中箭而死,刘备发誓更要灭了东吴!东吴兵败,人心下降,杀害关,张的仇人都被杀害。

刘备不死心,更要灭了东吴,在夷陵下寨。

此时东吴经过辩论,派出了陆逊为都督。

起初众将不服陆逊,后来看见陆逊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

陆逊看见刘备下寨犯了兵家大忌,决定用火攻,当夜便去刘备军放火,果然放火烧了七百里,刘备兵败将忙,险些丧命,退回白帝城,这是刘备打的最后一战。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夷陵之战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你有哪些了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夷陵之战都不陌生。

夷陵之战是蜀汉皇帝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发动了攻打东吴的一场战役,实则是想夺回荆州。

然而结果是蜀汉军溃败,东吴军大胜,那么这场战役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呢?其影响有两点。

首先,奠定了双方联合抗魏的基础。

这场战役使得双方实力大损,尤其是蜀汉,诸多将领阵亡,使得元气大伤,导致诸葛亮后来北伐没有合适的将领,最后在第一次北伐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

吴国方面也有不小的损失,因此两国之间如果不联合就会让魏国有机可乘,于是诸葛亮重启了吴蜀联盟,孙权也同意消除矛盾,重修旧好。

之后40多年,双方再没有发生过矛盾和战争。

其次,给了魏国喘息的机会。

如果吴蜀两国不打仗,联合起来抗魏,应该是可以打败魏国的。

但是吴蜀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就导致了两国的联合只能是与魏国对峙,而无法战胜魏国。

诸葛亮北伐时,孙权率军攻打魏国,结果在合肥一战失败,使得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几率就降低了。

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能战胜魏军,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蜀军和吴军是分别与魏军作战,并不是联合作战,那么两军单独作战此时就是无法战胜魏军的,力量分散了,想战胜魏军是很困难的。

吴蜀两国的夷陵之战让魏国坐山观虎斗,他们养精蓄锐增强了实力,而吴蜀削弱了实力,这一进一出,吴蜀的实力就与魏国的实力差距拉大了。

最后魏国占得先机也是很自然的了。

从夷陵之战的影响来看,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不能因为眼前一点小的利益就闹矛盾,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要从长远来看待利益的得失。

夷陵之战的意义

问题一:夷陵之战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畅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
西南>
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问题二: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

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

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

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

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

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

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

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

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

问题三: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会失败,如果刘备打胜了历史将会怎么样,此战有何意义和影响 蜀军70万,陆逊的兵力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题四:三国的三大战役的意义 你 发现一个细节了吗,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发动者失败,能说明什么问题,易中天老师的分析是,三个雄主都扭不过强大的士族阶级,也就是本地的士子豪强家族实力太强大了,都是当时的 朝廷制度引起的,士族控制做官的人选,社会言论,财政收入,进一步就是军队,最终成为豪强。

统治者都知道谁都不可能统治谁。

两个小的拼一个大的,三个一样大,一 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拼一个小的,最终存活一个。

但是三个都想成为霸主。

问题五:说说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战役中哪场的意义最大,说说原因(100字) 官渡之战,使曹操得以一统北方,赤壁之战,使曹操一统全国希望破灭,三足鼎立开始形成。

夷陵之战,使刘备汉中荆州两面钳击中原计划流产,也使得屡战屡胜的蜀汉受到打击,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且疆域自此固定。

三者都有自己的意义吧,对于不同的阵营当然意义也不一样。

对于历史来说,这三次战争都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历史意义前两者是高于后者的。

因为若前两者导致了三足鼎立,而后者是稳定了三足的局面。

当然,从规模上看,赤壁之战伤亡最惨重,规模也最大,曹操83万大军呢。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对曹操一二万,夷陵之战蜀国倾全国大部分的兵力,估计是在十几万。

不过个人认为赤壁之战既然规模最大,其意义也更大一些,毕竟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它直接导致的。

问题六:三国演义之夷陵之战读后感 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有重情重义的关羽;
有奸诈狡猾的曹操;
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 问题七:三国时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战役分析 蜀军8万,吴军兵力10万,总共也有将近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

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

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

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第三,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次北伐可见)。

刘备触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

入川后,带法正)。

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

(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

)可见这一点。

问题八:刘备打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演义,就是要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按历史,目的是通过对东吴作战,压迫东吴,迫使东吴接受合约,比如说交换荆州等。

问题九:简述夷陵之战 希望对你有帮助:彝陵之战又称V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恭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