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的简介-张幼仪的简介与故事

2023-06-12
34 阅读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简介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张幼仪吧。

  张幼仪人物简介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众所周知他们两人属于包办婚姻,徐志摩并不爱她,在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后,他要张幼仪打胎并且离婚。

最终张幼仪在生下孩子后两人正式离婚,之后她去了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

1928年开始,张幼仪进军商业,从事职业经理人工作,后移居香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苏纪之医师。

  张幼仪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烦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

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

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和第二个丈夫   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的苏季子。

年龄51岁,是一位中医比张幼仪小3岁,第二任丈夫,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两人幸福生活了28年。

  张幼仪的孩子   他们俩的大儿子叫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小名彼得3岁就夭折了。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

他小名叫“阿欢”。

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

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

这也难怪。

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

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

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

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

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

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

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

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

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

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

他是别有所指的。

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

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

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

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

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

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人物评价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

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看过的人还:。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简介?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张幼仪吧。

  张幼仪人物简介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众所周知他们两人属于包办婚姻,徐志摩并不爱她,在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后,他要张幼仪打胎并且离婚。

最终张幼仪在生下孩子后两人正式离婚,之后她去了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

1928年开始,张幼仪进军商业,从事职业经理人工作,后移居香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苏纪之医师。

  张幼仪人物生平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烦地等著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

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

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和第二个丈夫   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的苏季子。

年龄51岁,是一位中医比张幼仪小3岁,第二任丈夫,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两人幸福生活了28年。

  张幼仪的孩子   他们俩的大儿子叫徐积锴小名阿欢,次子小名彼得3岁就夭折了。

  徐积锴13岁时,徐志摩坠机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

他小名叫“阿欢”。

由于是徐家单丁独传,全家上下对之都寄予厚望。

  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他只有点零星模糊记忆,更多是从书上得来的。

他说:“我对父亲印象说不上来”,“根据书上写的,他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喜欢派对”。

这也难怪。

他出生时徐志摩在外读书,接触不多。

后来父母都去国外留学,由祖父母照顾。

13岁时徐志摩就坠机身亡。

但造化赐给世人的骨肉之情,使他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同情与理解。

许多人认为,徐志摩的死,无异于是种“解脱”,因为徐志摩在他视为超乎生命的爱情上,已处于进退维谷,甚至身心俱疲的境地。

而他又极向往能有拜伦、雪莱那样短促然诗名显扬的人生,以及那不同凡俗的死。

更何况,徐志摩是那么迷恋于“飞”和“云游”,甚至还取了一个“云中鹤”的笔名。

因而,有人认为,徐志摩之死,是刹那间如愿以偿,“羽化登仙”。

但徐积楷却另有所见。

他以一句话概括徐志摩的人生:“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苦什么?大概不是指徐志摩由英国带回的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以及创作中至善尽美苦心追求的艰辛。

他是别有所指的。

徐积锴在美国跟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以及顾维钧、孔祥熙后人均有来往。

他目睹父亲诸好友多享尽天年,备尝天伦之乐,个人感情生活也不像父亲那样历经磨难,以致酿成惨剧,感慨万端。

徐积锴说,父亲几个老朋友都有女人缘,都有女朋友。

他跟胡适一起吃饭,还见胡适带了美国女友来。

徐积锴慨叹道:“父亲如果不死,活到十岁,相信还会有女人要他的”,“很多女人倾慕父亲的文采”。

噫嘻,能这样善待体味亡父个人的感情世界,在人子之中,也算罕见。

  人物评价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著“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

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

  看过的人还:。

徐志摩是什么人物?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是哪一年出生的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液》。

扩展资料:徐志摩的文学成就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