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摘抄(张晓风散文摘抄300字)

2023-06-13
29 阅读

求张晓风或者席慕容的散文3篇加上大约200个字的点评赏析 谢啦 !

  1.  一条河流的梦  一直在被宠爱与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

父母辛苦地将战乱与流离都挡在门外,竭力  设法给了我一段温暖的童年,使我能快乐地读书、画画、做一切爱做的事。

甚至,在我  的婚礼上,父亲也特地赶了来,亲自带我走过布鲁塞尔老教堂里那长长的红毯,把我交  给我的夫君。

而他也明白了我父亲的心,就把这个继续宠爱与保护我的责任给接下来了。

  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花开得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  远都不会忘记。

  因此,我的诗就为认识我们朋友间一个不可解的谜了。

有人说:你怎么会写这样的  诗?或者:你怎么能写这样的诗?甚至,有很好的朋友说“你怎么可以写这样的诗?”  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  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

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  的证明。

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  心中。

  所以,对于写诗这件事,我一直都不喜欢做些什么解释。

只是觉得,如果一天过得  很乱、很累之后,到了晚上,我就很想静静地坐下来,写一些新的或者翻一翻以前写过  的,几张唱片,几张稿纸,就能度过一个很安适的夜晚。

乡间的夜潮湿而又温暖,桂花  和茉莉在廊下不分四季地开着,那样的时刻,我也不会忘记。

  如果说,从十四岁开始正式进入艺术科系学习的绘画是我终生投入的一种工作,那  么,从十三岁起便在日记本上开始的写诗就是我抽身的一种方法了。

两者我都极爱。

不  过,对于前者,我一直是主动地去追求,热烈而又严肃地去探寻更高更深的境界。

对于  后者,我却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  夜晚,等待它来到我的心中。

  因此,这些诗一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也由于它们,才使我看到自己。

知道自己正  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  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

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今夜为二  十年前的我心折不已,而二十年后再回顾,想必也会为此刻的我而心折。

  我的蒙古名字叫做穆伦,就是大的江河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如果所有的时  光真的如江流,那么,就让这些年来的诗成为一条河流的梦吧。

  感谢所有使我的诗能辑印成册的朋友。

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而晓风在那样忙碌  的情况之下还肯为我写序,在那样深夜的深谈之后,我对她已不止是敬意而已了。

  2.  有月亮的晚上  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山路上。

  两旁的木麻黄长得很高很高,风吹过来,会发出一种使人听了觉得很恍惚的声音,一阵强一阵弱的,有点象海潮。

  海就在山下,走过这一段山路,我就可以走到台湾最南端的海滩上。

夜很深了,路上寂无一人,可是我并不害怕,因为有月亮。

  因为月亮很亮,把所有的事物都照得清清朗朗的,山路就象一条回旋的缎带,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我真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假如我能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的话,该有多好!  不过,当然,我是不能这样的。

我应该回到旅馆房间里去。

因为,这个白天我已经在海边画了一天了。

明天早上,还要和另外几位朋友一起到山里面去写生的,我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回房间去洗澡、睡觉,好准备明天的来临。

  可是,我实在不想回去,这样的月夜是不能等闲度过的。

在这样的月夜里,很多忘不了的时刻都会回来,这样的一轮满月,一直不断地在我生命里出现,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里,它都在那里,高高地从清朗的天空上俯视着我,端详着我,陪伴着我。

  白昼的回忆常会被我忘记,而在月亮下的事情却总深深地刻在我心里,甚至连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也不会忘。

  就好象有一年在瑞士,参加了一个法文班的夏令营,在山里一幢古老的修道院里住了十天,学生里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几天下来就混熟了。

有个晚上,十几个人一起到教堂后面的树林里去散步。

那天晚上月亮就很亮,可是在林子里的我们起先并不太觉得,等到从林子里走出来面对着一大片空阔的草原时,才发现月亮已经将整座山、整片草原照耀得如同白昼。

比白昼更亮的是一种透明的水绿色的光晕,在山间在草丛里到处流动着,很亮可是又很柔,象水又有点象酒。

  我们都静下来了,十几颗年轻的心在那时都领会到一点属于月夜特有的那种神秘的美丽了。

没有人舍得开口,大家都屏息地望着周围,都象都希望能把这一刻尽量记起来,记在心里。

  然后,一个从爱尔兰来的男孩子忽然兴奋地叫起来:  “跑啊!看谁先跑到那边的林子里去!”  是啊!跑啊!在这一片月色里,在这一片广大的草坡上,让我们发狂地跑起来,用我们所有的力气,一直跑到对面的林子里,对面的阴影里去吧!  大家都尖叫着往前冲出去了,我动作比较慢,落在他们后面,可是仍然嘻嘻哈哈地跟着跑。

这时候,前面人群里的一个男孩子回头对我笑着喊了一句:  “快啊!席慕蓉,我们等你!”  我怔了一下,不知道他怎么会晓得我的名字的。

我只知道他是在苏黎世大学读工科的一个中国同学,白天上课时他总是从在角落里,从来没和我说过一句话。

  那时候,我连他姓什么也不清楚,而在他回过头来叫我的那一刹那,我却忽然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月光一他微笑的面容非常清晰,那样俊秀的眉目是在白昼里看不到的。

我说出来是什么原因,可是,在那天晚上,月下的他回头呼唤我时的神情,我总觉得在什么时候见过一样:一样的月、一样的山、一样的回着头微笑的少年。

  当然,那也不过只是一刹那之间的感觉而已,然后我就一面挥手,一面脚下加劲地赶上,和他们一起横越过草原,跑进了在等待着的那片阴暗的树林里了。

  那天晚上以后的事我都记不起来了,我想,大概不外乎风比较大了,天比较冷了,夜比较深了;
然后,就会有比较理智的人提议该回去了,大概就是这样了吧?世间每一个美丽的夜晚不都是这样结束的吗?  我以后一直没再遇到过那个男孩子,但是,有时候,在有月亮的晚上,我常会想起一些相似的月夜,也就常会想起他来。

好多年也这样过去了。

  回国以后,有一次,在历史博物馆开画展,一对中年夫妇从人丛中走过来向我道贺,交谈之下,才知道男的曾和我在瑞士的夏令营里同过学,忽然间想起来他就是那天晚上那个月光下回头向我呼唤的少年,眉目之间,依稀仍留有当年的模样。

我一下子兴奋起来,大声地问他:  “你记不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月亮底下赛跑的事?”  他思索了一下,然后很抱歉地说:  “对不起,我完全想不起来了。

我倒记得在结业典礼上我们中国同学唱茉莉花唱走了音,你又气又笑的样子。

”  我记得的事情他不记得,他记得的事情我却早都忘了,多无聊的会晤啊!他的太太很有耐心地听着我们交谈,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笑容,可是,有些话,我能说出来吗?面对着眼前这一对衣着华丽、很有风度的夫妇,我能说出我那天晚上的那种感觉吗?如果我说了,会引起一种什么样的误会呢?  当然,我没有说,我只是再和他们寒喧几句就握别了,听男的说他们可能要再出国,再见面又不知道会是哪一年了。

当时,在他们走后,我只觉得很可惜,如果能让他知道,在如水般流过的年华里,有一个人曾经那样清晰地记得他年轻时某一刹那里的音容笑貌,他会不会因此而觉得更快乐一点呢?  月亮升得很高,我已经快走到海边了,木麻黄没有了,换成了一丛一丛的 ??麻,在岩石间默默地虬结着。

它们之中有好多开花了,又长又直的花梗有一种很奇怪的造型,月亮在它们之上显得特别的圆。

  海风好大,把衣服吹得紧紧地贴在身上,我恐怕是该往回走了,到底,我已不再是年轻时的那个我了。

  心里觉得有点好笑,原来,不管怎么计划,怎么坚持,美丽的夜晚仍然要就此结束,仍然要以回到房间里,睡到床上去做为结束。

这么多年来,遇到过多少次清朗如今夜的月色,有过多少次想一直走下去的念头,总是盼望着能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在如水又如酒的月色里,在长满了萋萋芳草的山路上,陪着我一直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让所有的事物永远不变,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刻。

  而从来没有一次能如愿。

总是会有人很理智又很温柔地劝住了我,在走了一半的路上回过头去。

总是会有人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才对。

总是会有人笑我,说我所有的是怎样痴傻的念头啊!  而今夜,没人在我身旁,我原可以一直走下去的。

可是,我仍然也只能微笑地停了下来,在海滩与近咫尺的海水之前停了下来。

浪潮轻轻地打到沙岸上,发出叹息一样的嘶声,而我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事,仍然只有转过身来,往来路走回去。

  不过,今夜的我,到底是比较成熟些了吧,我想,其实,我也不必为一些没能说出的话,或者没能做到的事觉得可惜。

我想,在我自己的如水流过的年华里,也必然会有一些音容笑貌留在一些不相干的人的心里了吧。

日子绝不是白白地过去的,一定有一些记忆是值得珍惜,值得收藏的。

只要能留下来,就是留下来了,不管是只有一次或者只有一刹那,也不管是在我知道的人或者不知道的人的心里。

  世事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月亮在静静地端详着我,看我微笑地一个人往来路走回去。

  3、窗前的青春  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

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年轻过。

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侯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的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席慕容《窗前的青春》赏析  青春,在飞扬的时光中消逝。

  重新再读,在自己的相片中,飞扬着青春情思的少男少女脸上。

一切重新倒带。

  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我哭让我笑的话,那就是走过的如花岁月。

那时,大家都如风飘扬,在青春的年华中打马而过;
那时,大家都很纯洁,在月光和微风中敞开自己。

生命,如同一场真实的电影,慢慢流淌。

  人人都说,席慕容有着圆融丰满的人生。

在她平和而珍惜的心态下,青春具有了立体感。

教室里的青春是少年男女的一个优美而纯洁的梦,在窗前,在老师的微笑默许下,学生做着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梦。

在想象和回忆中,老师和同学都在品味着不一样的人生。

  生活,有滋有味。

  在作者的笔下,青春如同五彩斑斓的梦在不断的展开。

里面的人物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享受着生活带来的种种。

让人在阅读之余钦羡不已。

作者把自己放进一个课堂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学生的思想和微笑,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

角色的对调,对比的应用,使人物丰富而有立体感,把作者心中那种平和而感恩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月色下微微感叹,感叹那逝去的如水青春。

  “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你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透明的心境,在悠长的字句中变成了经典。

这是作者的心境,也是所有经历过青春年华的人的珍惜的心境。

如果,有什么值得让我们回味的话,那就是这里。

  读席慕容的文章,细小的字句在千回百转中流淌心中。

那不一般的思绪,在心中渐渐沉淀,形成一股细流。

点点滴滴,在心中成为永恒。

风中雨荷是什么意思

摇摆不定。

荷拼音hé注音ㄏㄜˊ简体部首艹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繁体部首艸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3画五笔AWSK仓颉TOMR郑码ENAJ四角44221结构上下电码5440区位2641统一码8377笔顺一丨丨ノ丨一丨フ一丨基本解释基本字义荷hé(ㄏㄜˊ)1、〔荷包〕a.佩戴的小囊;
b.食品名。

2、〔荷尔蒙〕“激素”的旧称。

雨荷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雨荷”的含义是:1、荷花的一种种类。

2、下雨天的荷花。

3、雨荷是张晓风散文,选自《张晓风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4、还珠格格里面的人名。

5、一位画家的笔名。

雨荷,原名曾霞。

雨荷为笔名,因有着象荷花一样的品格,圈内人士称之为雨荷,故更为此名。

自由艺术家,当代较有思想的女画家之一。

1977年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定居于北京。

6、也是一副画作的名字。

《雨荷》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属于《杨瑞芬花鸟画集》,作者是杨瑞芬。

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

读张晓风的散文,不仅会有诗性的感受,而且还能看到她那具有典雅生动优美的文字艺术之美,极富创造性的文字里,到处都投射着一种新奇感。

我们阅读她的散文,是完全的恍如隔世,她的文字可以给我们构造出一种五光十色,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当我读她的一篇《给我一个解释》散文时,我看到这样一句,比喻石榴熟的景象,原文是这样:浑圆艳红,微微有些霜溜过的老涩,轻轻一碰就要爆裂。

爆裂以后则恍如什么大盗的私囊,里面紧紧裹着密密实实的、闪烁生光的珠宝粒子。

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是联想到一个卡通的大盗,戴着头巾,后背驮着一个大布袋,布袋上还有个补丁,然后联想揭开他那满满的装满金银的布袋,瞬间洒落出那闪烁生辉的金子。

这就是我阅读后的第一感觉,这则比喻真的冲击力、表现力非常强,这种比喻是一种打通我们通识的一类比喻,它通过视觉让读者产生之后幻觉的想象,这种幻觉自动对文字呈现的图像进行补充,同时还增加了投射图像的生动力。

好的散文作家,她们会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给我们再造一个艺术的世界,使我们从一个紧张而疲惫的世俗世界,进入到她构造的这样一个艺术世界里,静心的体验一种清心氛围。

作家把这个世界的很多世俗的,具象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剩下的就是一个超功利的艺术世界,那里面充满了想象,充满的生动的感性图景。

我们如果看到这样的内容,感觉到太假,那也许是我们的内心太硬。

我们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俗世界,被硬化了,被理性化了。

心在这种状态之下,是很难体会到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愉悦。

我们应该尝试的去体会作家给我恩呈现的,一个她们所看到的世界。

纯粹的去感受一种非理性的心灵畅游。

就如她的那句: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你还要怎样好的世界。

除了其内涵的心灵触动,还有这具有诗意的文字美。

这是有长短句组合的段落,在这篇散文的最后,它通过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同时伴有押韵,以及长短的节奏感,还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通过这样的一个结尾,拓展了整篇文章的思维空间。

张晓风散文集摘抄赏析各300字读张晓风的散文,不仅会有诗性的感受,而且还能看到她那具有典雅生动优美的文字艺术之美,极富创造性的文字里,到处都投射着一种新奇感。

我们阅读她的散文,是完全的恍如隔世,她的文字可以给我们构造出一种五光十色,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当我读她的一篇《给我一个解释》散文时,我看到这样一句,比喻石榴熟的景象,原文是这样:浑圆艳红,微微有些霜溜过的老涩,轻轻一碰就要爆裂。

爆裂以后则恍如什么大盗的私囊,里面紧紧裹着密密实实的、闪烁生光的珠宝粒子。

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是联想到一个卡通的大盗,戴着头巾,后背驮着一个大布袋,布袋上还有个补丁,然后联想揭开他那满满的装满金银的布袋,瞬间洒落出那闪烁生辉的金子。

这就是我阅读后的第一感觉,这则比喻真的冲击力、表现力非常强,这种比喻是一种打通我们通识的一类比喻,它通过视觉让读者产生之后幻觉的想象,这种幻觉自动对文字呈现的图像进行补充,同时还增加了投射图像的生动力。

好的散文作家,她们会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给我们再造一个艺术的世界,使我们从一个紧张而疲惫的世俗世界,进入到她构造的这样一个艺术世界里,静心的体验一种清心氛围。

作家把这个世界的很多世俗的,具象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剩下的就是一个超功利的艺术世界,那里面充满了想象,充满的生动的感性图景。

我们如果看到这样的内容,感觉到太假,那也许是我们的内心太硬。

我们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俗世界,被硬化了,被理性化了。

心在这种状态之下,是很难体会到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愉悦。

我们应该尝试的去体会作家给我恩呈现的,一个她们所看到的世界。

纯粹的去感受一种非理性的心灵畅游。

就如她的那句: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你还要怎样好的世界。

除了其内涵的心灵触动,还有这具有诗意的文字美。

这是有长短句组合的段落,在这篇散文的最后,它通过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同时伴有押韵,以及长短的节奏感,还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通过这样的一个结尾,拓展了整篇文章的思维空间。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篇1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未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带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

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界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丝,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篇2   我还想在瓦斯炉下面做一个假的老式灶,小时读刘大白的诗,写村妇的脸被灶火映红的动人景象,我拒绝不了老灶的诱惑,竞走遍台北找一只生铁铸的灶门……   事情好像是从那个走廊开始的。

  那走廊还算宽,差不多六尺宽,十八尺长,在寸土寸金的台北似乎早就有资格摇身变为一间房子了。

  但是,我喜欢一条空的走廊。

  可是,要"
空"
,也是很奢侈的事,前廊终于沦落弯成堆栈了,堆的东西全是那些年演完戏舍不得丢的大件,譬如说,一张拇指粗的麻绳编的大渔网,曾在《武陵人》的开场戏里象征着挣扎郁结的生活的。

  二块用扭曲的木头做的坐墩,几张导演欣赏的白铁皮,是在《和氏壁》中卞和妻子生产时用来制造扭曲痉挛里效果的……那些东西在舞台上,在声光电化所组成的一夕沧桑中当然是动人的,但堆在一所公寓四楼的前廊上却猥琐肮脏,令人一进门就为之气短。

  事情的另外一个起因是由于家里发生了一件灾祸,那就是余光中先生所说的"
书灾"

两个人都爱书,偏偏所学的又不同行,于是各人买各人的。

原有的书柜放不下,弄得满坑满谷,举步维艰,可恨的是,下次上街,一时兴奋,又忘情的肩驮手抱的成堆的买了回来。

  当然,说来书也有一重好处,那时新婚,租了个旧式的榻榻米房子,前院一棵短榕树,屋后一片猛开的珊瑚藤,在树与藤之间的十坪空间我们也不觉其小,如果不是被左牵右绊弄得人跌跌撞撞的书堆逼急了,我们不会狗急跳墙想到去买房子。

  不料这一买了房子,数年之间才发现自己也糊里糊涂的有了"
百万身价"
了,邱永汉说"
贫者因书而富"
,在我家倒是真有这么回事,只是说得正确点,应该是"
贫者因想买房子当书柜而富"

  若干年后,我们陆续添了些书架。

  又若干年后,我把属于我的书,一举搬到学校的研究室里,逢人就说,我已经安排了"
书的小公馆"

书本经过这番大移民倒也相安了一段时候。

但又过了若干年,仍然"
书口膨胀"
,我想来想去,打算把一面九尺高,二十尺长的墙完全做成书墙。

  那时刚放暑假,我打算要好好玩上一票,生平没有学过室内装演,但隐隐约约只觉得自己会喜欢上这件事。

原来的计划只是整理前廊,并做个顶天立地的书橱,但没想到计划愈扯愈大。

"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为"
?终于决定全屋子大翻修。

  天热得要命,我深夜静坐,像入定的老僧,把整个房子思前想后参悟一番,一时之间,屋子的前世此世和来世都来到眼前,于是我无师自通的想好了步骤,第一,我要亲自到全台北市去找材料,这些年来我已经愈来愈佩服"
纯构想"
了,如果市面上没有某种材料,设计图的构想就不成立。

  我先去找磁砖,有了地的颜色比较好决定房间的色调,磁砖真是漂亮的东西——虽然也有让人恶心想吐的那种。

我选了砖红色的窑变小方砖铺前廊,窑变砖看来像烤得特别焦跪香滋的小饼,每一条纹路都仿佛火的图案,厨房铺土黄,浴室则铺深蓝的罗马磁砖,为了省钱算准了数目只买二十七块。

  二个礼拜把全台北的磁砖看了个饱,又交了些不生不熟的卖磁砖的朋友,我觉得无限得意。

  厨房流理台的估价单出来了,光是不锈钢厨具竟要七八万,我吓呆了,我才不买那玩意,我自有办法解决。

  到建国南路的旧料行去,那里原是我平日常去的地方,不买什么,只是为了转来转去的去看看那些旧木料、桧木、杉木、香杉……静静地躺在阳光下、蔓草间。

那天下午我驾轻就熟的去买了一条八尺长的旧杉木,只花三十块钱,原想坐计程车回家,不料木料太长,放不进,我就扛着它在夕阳时分走到信义路去搭公车,姿势颇像一个扛枪的小兵。

  回到家把木头刷上透明漆,纹理斑节像雕塑似的全显出来了,真是好看。

我请工人把木头钉在墙上,木头上又钉些粗铁钉,(那种钉有手指粗,还带一个九十度的钩,我在重庆北路买到的,据说原来是钉铁轨用的)水壶、水罐、平底锅就挂在上面,颇有点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风味。

  其实,白亮的水壶,以及高雄船上卖出来的大肚水罐都是极漂亮的东西,花七八万块买不锈钢厨具来把它们藏起来太可惜了。

我甚至觉得一只平底锅跟一个花钵是一样亮眼的东西,大可不必藏拙。

  我决定在瓦斯炉下面做一个假的老式炬,我拒绝不了老灶的诱惑。

小时候读过刘大白的诗,写村妇的脸被灶火映红的动人景象,不知道是不是那首诗作怪,我竟然真的傻里傻气的满台北去找生铁铸的灶门。

有人说某个铁工厂有,有人说莺歌有,有人说后车站有,有人说万华有……我不管消息来源可靠不可靠,竟认真的一家一家的去问。

  我走到双连,那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走着走着,二三十年的台北在脚下像浪一样的涌动起来。

我曾经多爱吃那小小圆圆中间有个小洞的芝麻饼,(咦!现在也不妨再买个来吃呀)我曾在挤得要死的人群里惊看野台戏中的蚌壳精如何在翻搅的海浪中载浮载沉。

铁路旁原来是片大泥潭,那些大片的绿叶子已经记不得是芋头叶还是荷叶了,只记得有一次去采叶子几乎要陷下去,愈急愈拔不出脚来。

……   三十年,把一个小女孩走成一个妇人,双连,仍是熙熙攘攘的双连。

而此刻走着走着,竟魔术似的,又把一个妇人走回为一个小女孩。

  天真热,我一路走着,有点忘记自己是出来买灶门的了,猛然一惊,赶紧再走,灶门一定要买到,不然就做不成灶了。

  "
灶门是什么?"
一个年轻的伙计听了我的话高声的问他的老头家。

  我继续往前走,那家伙大概是太年轻了。

  "
你跟我到后面仓库去看看。

"
终于有一位老头答应我去翻库存旧货。

  "
唉哟,"
他唠唠叨叨地问着,"
台北市哪有人用灶门,你是怎么会想到用灶门的?"
天,真给他翻到了!价钱他已经不记得了,又在灰尘中去翻一本陈年帐簿。

  我兴冲冲的把灶门交给泥水工人去安装,他们一直不相信这东西还没有绝迹。

  灶门里头当然没有烧得哔剥的木柴,但是我也物尽其用的放了些瓶瓶罐罐在肚子里。

  不知道在台北市万千公寓里,有没有哪个厨房里有一个"
假灶"
的,我觉得在厨房里自苦了这么多年,用一个棕红色磁砖砌的假灶来慰劳自己一下,是一件言之成理的事。

自从有了这个灶,丈夫总把厨房当作观赏胜地引朋友来看,有些人竟以为我真的有一个灶,我也不去说破它。

  给孩子们接生的大夫退休了,他有始有终的举行了结束仪式。

过不久,那栋原来的医院的日式房子就拆了。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想去看看那房子的旧址。

曾经也是夏天,在那栋房子里,大夫曾告诉我初孕的讯息,我和丈夫,一路从那巷子里走出来,回家,心里有万千句话……孩子出生,孩子在那小小的婴儿磅秤上愈秤愈大,终于大到快有父母高了……   而医院,此刻是废墟,我想到那湮远的生老病死……   忽然,我低下头来,不得了,我发现了一些被工人拆散的木雕了,我趴在地上仔细一看,禁不住怦然心动,这样美丽!一幅松鼠葡萄,当下连忙抱了一堆回家。

等天色薄暮了,才把训练尚未有素而脸皮犹薄的丈夫拉来,第二次的行动内容是拔了一些黄金葛,并且扛了一些乡下人坐的那种条凳,浩浩荡荡而归。

  那种旧式的连绵的木雕有些破裂,我们用强力胶胶好,挂在前廊,又另外花四十元买了在旧料行草丛里翻出来的一块棕色的屋角瓦,也挂在墙上,兴致一时弄得愈来愈高,把别人送的`一些极漂亮的装潢参考书都傲气十足的一起推开,那种书看来是人为占地两英亩的房子设计的,跟我们没有关系,我对自己愈来愈有自信了。

  我又在邻巷看中了一个陶瓮,想去"
骗"
来。

  我走到那家人门口,向那老太婆买了一盆一百块钱的植物,她是个"
业余园艺家"
,常在些破桶烂缸里种些乱七八糟的花草,偶然也有人跟她买,她的要价不便宜,但我毫不犹豫的付了钱,然后假装漫不经心的指着陶瓮说:   "
把那个附送给我好不好?"
  "
哦,从前做酒的,好多年不做了,你要就拿去吧!"
  我高兴的快要笑出来,牛刀小试,原来我也如此善诈,她以为我是嫌盆栽的花盆太小,要移植到陶瓮里去。

那老太婆向来很计较,如果让她知道我爱上那只陶瓮,她非猛敲一记不可。

  陶瓮虽然只有尺许高容量却惊人,过年的时候,我把向推车乡下人买来的大白菜和萝卜全塞进去,隐隐觉得有一种沉坠坠喜孜孜的北方农家地窖子里的年景。

  过年的时候存放阳明山橘子的是一口小水缸,那缸也是捡来的,巷了里拆违章建筑的时候,原主人不要的。

缸平日放我想看而一时来不及看的报纸。

  我们在桶店里买了两个木桶,上面还有竹制的箍子,大的那只装米,小的那只装糖,我用茶褐色的桶子的杉木料涂得旧兮兮的,放在厨房里。

  婆婆有一只黑箱子,又老又笨,四面包着铁角,婆婆说要丢掉,我却喜欢它那副笨样子,要了来,当起成室的茶几。

  箱子里面是一家人的小箱子,我一直迷信着"
每个孩子都是伴着一只小箱子长大的"
,一只蝉壳,一张蝴蝶书笺,一个茧,一块石头,那样琐琐碎碎的一只小盒子的牵挂。

然后,人长大了,盒子也大了,一口锅,一根针,一张书桌,一面容过二个人三个人四个人的镜子……有一天才发现箱子大成了房子,男孩女孩大成了男人女人,那个盒子就是家了。

  我曾在彰化买过五个磬,由大到小一路排下去,现在也拿来放在书架上,每次累了,我就依次去敲一下,一时竟有点"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的错觉。

  我一直没发现玩房子竟是这么好玩的,不知道别人看来,像不像在办"
家家酒"
?原来不搞壁纸,不搞地毯也是可以室内设计。

  我第一次一个人到澎湖去的时候,曾惊讶的站在一家小店门口。

  "
那是什么?"
  "
鲸鱼的脊椎骨,另外那个像长刀的是鲸鱼的肋骨。

"
  "
怎么会有鲸鱼的骨头的?"
  "
有一条鲸鱼,冲到岸上来,不知怎么死了,后来海水冲刷了不知多少年,只剩下白骨了,有人发现,捡了来,放在这里卖,要是刚死的鲸鱼,骨头里全是油,那里能碰!"
  "
脊椎骨一截多少钱?"
  "
大的一截六百。

"
  我买了个最大的来,那样巨大的脊椎节,分三个方向放射开来,有些生物是死得只剩骨头也还是很尊严高贵的。

  我第二次去澎湖的时候,在市场里转来转去,居然看到了一截致密的竹根牛轭,喜欢得不得了,我一向以为只有木料才可以做轭,没想到澎湖的牛拉竹轭。

  "
你买这个干什么?"
  虽然我也跟别人一样付一百八十元,可是老板非常不以为然。

我想告诉他,有一本书,叫《圣经》,其中马太福音里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
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

"
  我又想说:   "
负轭犁田的,岂只是牛,我们也得各自负起轭来,低着头,慢慢的走一段艰辛悠长的路。

"
  但我什么也没有说,只一路接受些并无恶意的怪笑,把那幅轭和丈夫两人背回台北来。

  对于摆设品,我喜欢诗中"
无一字无来历"
的办法,也就是说,我喜欢有故事有出身的东西。

  而现在,鱼骨在客厅茶几上,像一座有宗教意味的香炉。

轭在高墙上挂着,像一枚"
受苦者的图腾"

  床头悬的是一幅箩筛,因为孔多,台湾人结婚时用它预兆百子千孙。

我们当然不想百子千孙,只想二子四孙,所以给筛子找了个"
象征意义"
,筛子也可以表示"
精神绵延"
,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基本上我是从普通艺术的观点来惊看筛子的美感。

筛子里放了两根路过新墨西哥州买的风干红玉米和杂鱼玉米,两根印第安人种的玉米,怎么会跑到中国人编的箩筛里来?   也只能说是缘分吧!人跟物的聚散,或者物跟物的聚散,除了用缘分,你又能用什么解释呢?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东西,我魂思梦思,却弄不到手,那就是石磨,太重了,没有缘,只好算了。

  丈夫途经中部乡下买了二把秫秸扫把,算是对此番天翻地覆的整屋事件(作业的确从天花板弄到地板)的唯一贡献。

我把它分别钉在墙上,权且当作画。

帚加女就是"
妇"
,想到自己做了半生的执帚人,心里渐了浮起一段话,托人去问台静农先生可不可以写,台先生也答应了,那段话是这样的:   "
杜康以秫造酒,余则制帚,(指秸扫为取秫造酒后的余物)酒令天下独,帚令一古清,吾欲倾东海洗乾坤,以天下为一洒扫也。

"
  我时而对壁发呆,不知怎么搞的,有时竟觉得台先生的书法已经悬在那里了,甚至,连我一直想在卧房门口挂的"
有巢"
和厨房里挂"
燧人"
斗方,也恍惚一并写好悬在那里了——,虽然我还迟迟没去拜望书法家。

  九月开学,我室内设计的狂热慢慢冷了,但我一直记得,那个暑假我玩房子玩得真愉快。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篇3   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

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而当中午,满操场散坐着晒太阳的人,那种原始而纯朴的意象总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

”《我喜欢》,读这样的文字的确是一种享受,感受着文章那头的笔尖之舞动,细腻的描写着声之灵韵。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

  小山谷里的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

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

”在这意境里,我的心仿佛也溶化在其中了。

此刻,色彩的声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要讲一个故事,有时甚至是几个,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先是引人发笑,后又让人深思。

就像那小孩儿向作者比电动玩具时她的话,“我告诉你,我根本没有电动玩具!一个也没有,大的也没有,小的也没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没有电动玩具,告诉你,我一点也不喜欢电动玩具!”   引人入胜的故事总会牵动我的心,以电动玩具来计量生命也太荒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最后她告诉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学位,不以畅销的“册数”。

我,不纳入计量单位。

”一句“我是我”点明了主题。

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后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高处何所有》——部落酋长的候选人面临着攀上山顶的难题,一个只走到山麓,那里繁花夹道,流水淙淙,鸟鸣嘤嘤;
另一个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可惜却不是山顶;
只有最后一个人坚持到了山顶,“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   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续写着这个故事。

轻轻合上《张晓风散文集》,慢慢闭上双眼,回想着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心灵感受着。

喜欢,我喜欢张晓风和她的散文……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篇4   来采访的学生在客厅沙发上坐成一排,其中一个发问道:   “读你的作品,发现你的情感很细致,并且说是在关怀,但是关怀就容易受伤,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我看了她一眼,多年轻的额,多年轻的颊啊,有些问题,如果要问,就该去问岁月,问我,我能回答什么呢?但她的明眸定定的望着我,我忽然笑起来,几乎有点促狭的口气。

  “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你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   她惊讶的望着我,一时也答不上话。

  人生世上,一颗心从擦伤、灼伤、冻伤、撞伤、压伤、扭伤,乃至到内伤,那能一点伤害都不受呢?如果关怀和爱就必须包括受伤,那么就不要完整,只要撕裂,基督不同于世人的,岂不正在那双钉痕宛在的受伤手掌吗?   小女孩啊,只因年轻,只因一身光灿晶润的肌肤太完整,你就舍不得碰碰撞撞就害怕受创吗!   张晓风经典散文欣赏 篇5   如果作者是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选的课上,我把句子写在黑板上,问学生:   “这句子写得好不好?”   “好!”   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像真心的,大概在强说愁的年龄,很容易被这样工整、俏皮而又怅惘的句子所感动吧?   “这是诗句,写得比较文雅,其实有一首新疆民谣,意思也跟它差不多,却比较通俗,你们知道那歌辞是怎么说的?”   他们反应灵敏,立刻争先恐后的叫出来: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不回头,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那性格活泼的干脆就唱起来了。

  “这两种句子从感性上来说,都是好句子,但从逻辑上来看,却有不合理的地方——当然,文学表现不一定要合逻辑,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看得出来问题在哪里?”   他们面面相觑,又认真的反复念诵句子,却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

我等着他们,等满堂红润而聪明的脸,却终于放弃了,只因太年轻啊,有些悲凉是不容易觉察的。

  “你知道为什么说‘花相似’吗?是因为陌生,因为我们不懂花,正好像一百年前,我们中国是很少看到外国人,所以在我们看起来,他们全是一个样子,而现在呢,我们看多了,才知道洋人和洋人大有差别,就算都是美国人,有的人也有本领一眼看出住纽约、旧金山和南方小城的不同。

  我们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样,是因为我们不是花,不曾去认识花,体察花,如果我们不是人,是花,我们会说:‘看啊,校园里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鲜人的面孔,可是我们花却一年老似一年了。

’   同样的,新疆歌谣里的小鸟虽一去不回,太阳和花其实也是一去不回的,太阳有知,太阳也要说:‘我们今天早晨升起来的时候,已经比昨天疲软苍老了,奇怪,人类却一代一代永远有年轻的面孔……’   我们是人,所以感觉到人事的沧桑变化,其实,人世间何物没有生老病死,只因我们是人,说起话来就只能看到人的痛,你们猜,那句诗的作者如果是花,花会怎么写呢?”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他们齐声回答。

  他们其实并不笨,不,他们甚至可以说是聪明,可是,刚才他们为什么全不懂呢?   只因为年轻,只因为对宇宙间生命共有的枯荣代谢的悲伤有所不知啊!。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