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名句(拟行路难名句默写)
行路难(其一)翻译
行路难(其一)翻译: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
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翻译
行路难(其一)翻译如下:一句一翻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
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
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摘要《行路难(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是其中第一首,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是哪一句
原文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应该是这一句/
/
shici8.com/
shiCi/
info-4916.html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
少壮从军"
,直至"
白首"
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
白首"
与"
少壮"
想对照;
"
不得还"
与"
从军去"
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
十五从军征"
,《拟行路难》则明说"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
八十始得归"
;
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
白首流离不得还"
.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
少壮从军"
,"
白首流离不得还"
,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
故乡"
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
窅窅"
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
远"
字;
又以"
日夜隔"
三字突出一个"
隔"
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
再以"
河关"
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
隔"
字,突出一个"
难"
字;
而"
音尘断绝"
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
朔风"
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
朔风"
与"
白云"
,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
萧条"
与"
飞"
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
胡笳"
与"
边气"
,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
哀急"
状写"
胡笳"
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
以"
寒"
反映"
边气"
,既实写"
边气"
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
不得归"
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
听此愁人兮奈何"
,直接引用屈原诗句"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
登山远望"
,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
得留颜"
.可"
此情无计可消除"
,又岂是"
登山远望"
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 "
将死"
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
胡马迹"
,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
将死胡马迹"
,另一方面是他"
能见妻子难"
,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
绵忧"
:连绵不断的忧愁."
摧抑"
:悲痛压抑.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
白首不得还"
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不难看出,此诗主题思想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着眼点、写法等,与《十五从军征》相比,有不同之处.《十五从军征》写老兵,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写老兵,则着眼于他"
少壮从军"
,直至"
白首"
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运用多种写法,通过意象组合,层层推进诗意,重在抒发其无法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悲哀.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少小从军,其中,一个在年老时得以回家,而另一个在年老时则仍流离在外,但无论他们最终能否回家,其命运都是凄惨的,心中也都是极其悲哀的.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而战乱又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叙老兵的悲惨遭遇,抒发其真情实感,便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样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是哪一句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有关介绍
前面是李清照写的,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这句出自她的《夏日绝句》。
后句是鲍照写的,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
这句诗出自《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
。
李白诗句:何况我辈孤且直。 前一句是什么?源于?谢谢
前一句是:【自古圣贤尽贫贱】。
但“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不是李白的诗词,是出自南北朝时的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诗中的名句,与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诗意相近。
全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