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五字句子(平心静气的佛经句子)

2023-06-13
29 阅读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有哪些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

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

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

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

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恍然大悟,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

这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终日不得见。

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

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

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层层遮蔽,很多都成了习性。

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

业力虽不可思议,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坚定不移。

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

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

另外。

修行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

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

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

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

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

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
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

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
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

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

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

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

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

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

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有哪些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明镜止水 皓月禅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诵帚禅师的偈子: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花时竟,自吐霜中一段香.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

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

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

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说:“众生就像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 。

佛经经典名言名句_佛经励志名言

  通过这些佛经 名言 名句,可以了解佛经的文字风格,或许还可以有所感悟。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净心为要。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 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欢善。

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

此福尽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

各以炬来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7.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
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8. 一切皆为虚幻。

  9.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10.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
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经典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2.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4.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 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6. 不可说。

  7.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8.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10.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2.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3.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4.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5. 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

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16. 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
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17. 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18.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9.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20.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常见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4.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6. 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

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7.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 或毁他节行。

而妻女酬偿。

或污彼声名。

而子孙受报。

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
>
jnv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

当富则玉楼削籍。

应贵则金榜除名。

笞杖徒流大辟。

生遭五等之诛。

地狱饿鬼畜生。

没受三途之罪。

从前恩爱。

到此成空。

  9.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

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10.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1.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12.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13.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5.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6.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7.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18.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
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9.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20.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2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22.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3.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24.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

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25.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经典佛经语录60句精选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槃。

这是佛经中的一句经典语录,想了解更多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经典佛经语录,希望你喜欢。

  经典佛经语录   1)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2)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

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

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4)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5) 不可见,了了见;
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6)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7)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8)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9)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10)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最新经典佛经语录   1)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2)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3)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4) 烦恼即是菩提。

  5)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彻 。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7)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
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8)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

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9)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10)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

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11)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12)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
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3)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
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14)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
体本寂寥,孰同孰异。

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15)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6) 佛即心兮心即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佛复无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

  17)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8)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

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   19)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0)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经典关于佛经语录   1)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2)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3)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   4)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5)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6)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7)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8)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   9)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   10)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1)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   12)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13)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14)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

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15) 众生界即诸佛界。

  16) 因迷而为众生。

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

佛与众生,其犹影像。

涅 槃 生死,俱是强名。

  17)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

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8)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19)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20)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

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21)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22)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23)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24)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
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

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
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25)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

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26)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27)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2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29) 清净无染是戒;
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