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生平事迹(拜伦的生平事迹简介)
(高分求答)请帮我找一下三个画家,三个音乐家的有关与努力获得成功的相关事迹
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
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
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
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
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
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
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
音乐之父巴赫巴赫(1685-1750),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家庭十分贫穷,父亲是一个贫寒的面包师,但却是一个音乐传统悠久的庞大的音乐世家,家族中曾经出现从事音乐的有78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赫.巴赫是近代音乐的创始人,人称"
音乐之父"
.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
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
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
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
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
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画家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
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
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木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
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当他结识克里木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
如果说克里木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米罗是非常多产的,画风始终如一而又多样变化。
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难。
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毕加索及野兽派画家的影响,作品或带有极为精雅的色彩和线条的运动,或具有立体主义的作风。
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难的一些方面,从复杂性到非常有魅力的单纯性。
1928年他访问了荷兰,受到荷兰少有的几个大师的影响。
他制作了一系列的绘画,题名为荷兰的室内,那是从真实到幻想变形的实例。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米罗开始探讨拼贴和装配,并创作了一些怪人物。
这些探索一直又继续搞了十年。
这个时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就是1933年的大型组画,到此时为止,这也是最抽象的作品。
有一些是以拼贴的要素为基础的,把从报纸上撕下来的真实细部,贴到纸板上。
母题有工具、家具、碟子和玻璃器皿,暗示他的抽象有机形状,有时是指面部或人体。
这些绘画的意图是以抽象为主体,并用中性的标题表现出来。
谁能告诉我关于勤奋的论据:3个音乐家和3个画家的相关事迹啊?谢啦......急......
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
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
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
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
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
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
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
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
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
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
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
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
”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
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
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
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
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
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 10 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
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
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
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
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
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
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
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
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
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
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
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
巴赫感激万分。
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
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
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
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
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
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
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
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
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 “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
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
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可以与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 97 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
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现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
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
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达芬奇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 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 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 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 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凡.高 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 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 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 己画像 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 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高更 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 列 宾 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
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
卢 梭 由素人画家跃居为近代朴素绘画大师的卢梭,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
他的作品糅和了现实与梦想,充满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达 利 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与毕加索、米罗三人都启蒙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
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光辉。
米 勒 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了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的田园画家。
怀 斯 安德柳·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描绘美国乡间自然风土人物的画作,以精致逼真的写实风格,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调和,朴实的题材,引发人们怀念乡土与自然的情思。
雷诺阿 雷诺阿是著名的印象派大画家。
他的绘画在追求光的感觉中,用鲜明丽透明的色彩,将古典传统和印象派绘画做了最完善的结合。
不论是丰腴的女人、天真的孩子童,还是阳光照耀下人浴女,在雷诺阿的画笔之下,都充满了温暖、鲜明、迷人的梦幻般魅力。
共同品质:有毅力,坚韧,勤奋。
诺贝尔一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为何又把一生所有积蓄也捐献了呢?
诺贝尔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最终没能在一起还是很伤心的,但还是写信安慰并劝告她,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了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
1893年,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创作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与讥讽。
也是在同年创作了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复仇的女神》。
在最后病重的日子里11月27日,立下遗嘱,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于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于众,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取得开有细孔的玻璃制压榨喷嘴的专利,该发明对纺织工业也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12月10日晚,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去世,终年63岁。
留下了很大的一笔财产。
可是就是又写人得不到很是嫉妒就批判诺贝尔身为瑞典人却把瑞典的财产分给世界各国的人士,这种行为是“不爱国”的表现;
有人质疑评选者可能有受贿之虞,无法达成任务;
也有人认为挪威和瑞典关系紧张,却由挪威国会议员组织委员会来颁发和平奖是值得怀疑的;
加上遗嘱以事实上未存在的基金会为继承人,且其巨额遗产分散各国,由完全不同的法律所管辖等问题,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拉古纳·梭鲁曼动员各国的财政、科学、没办法有法律来解决这件事情。
值得开心的是1898年5月21日,瑞典国王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
1901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科学家的故事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一、艰难的成才之路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
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
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
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
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
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
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
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
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
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
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
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
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二、勇敢者的事业 1856年,诺贝尔的父亲把他和两个哥哥留在俄国管理工厂,自己带上其他家人回国了。
诺贝尔的两个哥哥致力于企业的复兴,而诺贝尔则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他所心爱的发明创造。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完成了三项发明: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和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这三项发明都取得了专利。
尽管这些发明不太重要,但是它鼓舞了诺贝尔的信心,他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发明创造。
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从机械方面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索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
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
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
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
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
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
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诺贝尔发明雷管的时侯,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高潮期。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
但是,这种炸药本身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
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
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在法国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
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
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
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
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
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流芳百世的遗愿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
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忠诚。
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
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
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
他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
他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
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了,如果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的财产,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鼓励懒惰,那会使下一代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聪明才干。
” 基于这样的思想,诺贝尔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等5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
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去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
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
当然,他最喜欢和擅长的还是翻译英文诗作,他曾把拜伦的诗集用五言诗体的方式译出,不但完美体现了原诗的意境,而且音律和谐,格律工整,还受到了鲁迅等文学家的赞誉。
不但如此,他还把中国的《离骚》、《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