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德育(德育成语故事)

2023-06-14
125 阅读

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什么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

《史记 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译文太史公说:“书传(见《论语》)”里说:"
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
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

"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
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

"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解释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在现代,多用来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小编补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读音:[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造句: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耕耘功不可没。

亲爱的老师,今天是您的节日。

就让远方的学子给您捎上一份祝福,祝福老师身体安康,节日快乐!2、她深居简出,但记者总是络绎不绝,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3、陈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宫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师不教学满天下。

身教胜于言传,多年来我一直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辱没了老师的名声。

教师节之际,我祝愿您生活美满,万事如意!6、桃李湖是学校内一座人工湖,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对你们的赞意,对你们的感恩,是那样发自肺腑的虔诚。

8、此时此景,老委员长并没有故作咳嗽的开场,因为全场的目光早已聚集到他的身上,不用矫作引人注意,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10、正如那默默无语的桃李,不求悦人耳目,无意沽名钓誉,只是始终的吐露芬芳,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尊敬与赞誉。

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
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
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关于中国古代史生活常识

中国古代史常识之一1、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

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2、古人是怎样取名的?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

“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

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
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

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

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岳飞,字鹏举。

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

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

(点,黑也;
皙,白也。

)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3、古人在交往中,称呼方面应遵循怎样的规矩?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
“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
“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
“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

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

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

只是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与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称呼对方时,往往使用尊称。

古时常用的尊称有:“父”、“子”、“长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对象不同,使用的尊称也会有所不同。

“父”,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如仲尼父、伯禽父;
“子”,多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如孔子、孟子;
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子”,如子产(公孙侨)、子贡(端木赐);
“长者”,一般用来对有德行之人的尊称,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都被人称为“长者”。

“先生”,古人对师长、老人、有德行者均称“先生”。

至于“公”、“君”和“足下”,它们运用范围很广泛。

在古代官场中,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君称臣作“卿”、“爱卿”,臣称君作“陛下”。

另外,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4、什么是避讳?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

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

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

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由于避讳,甚至把别人的名和姓也改了。

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
汉景帝名启,微子启则被改称微子开;
汉武帝名彻,蒯彻则被改称蒯通;
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竟然刘知几改称刘子玄(子玄是刘知几的字)。

历史小知识、

中国历史知识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制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 盛起来。

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世界历史知识:1、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文明,空中花园。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

古印度:恒河流域;
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2、 古希腊:城邦制(雅典、斯巴达);
奥运会;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学派;
文学:《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

3、 古罗马:西罗马帝国被雇佣军(日耳曼)灭亡4、 封建社会:(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日耳曼人的法兰克王国,三分帝国,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

5、 资本主义社会:航海:麦哲伦环球首航,哥伦布最早到达美洲;
欧洲文艺复兴:15至16世纪,意大利的达•
芬奇、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
最伟大:米开朗基罗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萨拉热窝,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中、美、英、苏等2 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

无产阶级: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孝亲敬长的故事

亲,中国有很多讲述孝亲敬长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的儿子是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据说,在孔子还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带着他离开了故乡鲁国,迁居到了附近的宋国。

当时的鲁国社会落后,孟母为了让孔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离乡背井,投奔宋国。

在宋国,孟母为孔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她为孔子安排了良好的学习生活,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问。

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孟母还特意为孔子做了一件厚实的棉袄,以保持他的身体健康。

孟母给孔子的爱和关怀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个聪明、好学、有思想的孩子。

孟母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三迁家的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孟母为了让孔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孔子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一连串的迁徙。

她先是把家迁到了县城,让孔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人才。

但是她觉得县城的环境仍然不够好,于是又搬到了距离县城更近的陈城。

不料陈城的环境也没有符合她对孔子成长的要求,于是孟母最终选择了把家迁到距离陈城更远的蒲城,这里环境更加清幽,孔子得以专心学习。

尽管经历了一连串的迁徙,但孟母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孝亲敬长的故事亲,中国有很多讲述孝亲敬长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的儿子是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据说,在孔子还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带着他离开了故乡鲁国,迁居到了附近的宋国。

当时的鲁国社会落后,孟母为了让孔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离乡背井,投奔宋国。

在宋国,孟母为孔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她为孔子安排了良好的学习生活,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问。

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孟母还特意为孔子做了一件厚实的棉袄,以保持他的身体健康。

孟母给孔子的爱和关怀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个聪明、好学、有思想的孩子。

孟母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三迁家的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孟母为了让孔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孔子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一连串的迁徙。

她先是把家迁到了县城,让孔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人才。

但是她觉得县城的环境仍然不够好,于是又搬到了距离县城更近的陈城。

不料陈城的环境也没有符合她对孔子成长的要求,于是孟母最终选择了把家迁到距离陈城更远的蒲城,这里环境更加清幽,孔子得以专心学习。

尽管经历了一连串的迁徙,但孟母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长的重要价值观。

孟母为了孔子的学习和成长,不惜迁居异乡,并不断迁徙,以寻找最适合孔子成长的环境。

孟母的一生都在为儿子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这体现了无私母爱和孝顺的精神。

孟母的行为也影响和启发了中国后代对孝亲敬长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
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