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禹的故事(关于禹的故事有哪些)

2023-06-14
25 阅读

禹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
封堵"
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

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

简单介绍禹的事迹 关于禹的事迹介绍

1、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2、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3、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接下来我带你了解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
围堵障”
为“
疏顺导滞”
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
神禹”
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

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

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
九州”
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大禹治水的经过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

鲧采取“
水来土挡”
的策略治水。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
禹!你也谈谈高见吧。


禹拜谢说:“
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
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
禹说:“
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

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
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

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

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

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
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于是禹大刀阔斧,改“
堵”
为“
疏”

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
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
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

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

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

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   《山海经·
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
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
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
夏本纪》“
予娶涂山”
,“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司马贞索隐:“
《系本》曰‘
涂山氏女名女娲’
,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


亦称“
女娇”
、“
女趫”

  《尚书·
虞书·
益稷》篇云:“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
膝文公上》:“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
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大禹治水故事简介?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
堵"
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扩展资料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

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

参考资料-大禹治水。

介绍禹的事迹 禹的事迹是什么

1、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

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为患下民。

《孟子·滕文公上》所载孟子对洪水时期的叙述,最为生动逼真,他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由于洪水为害,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

尧用鲧治水,9年无功。

《尚书·洪范》说:“昔鲧堙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个神话,说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这是一块长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宝土,鲧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见成效。

从此中可以推测,鲧治水患的方法很成问题,主要是用壅塞的办法,水无处可去,东堵西决,此堵彼溢,仍然为患,所以治水9年,“绩用弗成”。

2、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

他“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好水患。

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

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撵是一种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齿短,后齿长;
下山前齿长,后齿短)”,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3、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

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不是用人力去与大自然对抗,而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终于有所归依。

黄河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上下得功夫最多。

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

“禹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义为分)二渠以引其河”。

禹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

大禹治水大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 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大禹治水采用了“疏” 的方法,九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成功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 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 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 ,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 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 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