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轶事(古代名人轶事趣事)
历史名人故事汇总大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毅力等,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整理的历史名人 故事 汇总大全5篇,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 历史故事 ”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历史人物故事精选5篇 关于陈独秀的故事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趣味历史小故事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名人故事1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
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
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
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
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 成语 。
历史名人故事2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
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
郑板桥吩咐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
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
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
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
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
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
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
郑板桥知道如果没有充足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办法。
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天开始,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 哑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
”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 方法 去做了。
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
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
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开始审理此案。
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宁。
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如果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
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继续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
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存心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
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
哑巴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历史名人故事3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
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
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
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
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
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历史名人故事4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
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赵广,合肥人。
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
尤工画马。
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历史名人故事5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
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
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
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 爱好 ,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
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
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
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
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
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
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
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
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
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
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
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汇总大全相关文章: ★ 历史名人故事汇总大全 ★ 历史名人故事合集大全 ★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汇总 ★ 中华历史名人故事大全精选 ★ 中国历史名人大全 ★ 历史人物故事汇总7篇 ★ 中国历史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 历史名人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cript"
);
hm.src = "
https:/
/
hm.baidu.com/
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
名人趣闻轶事
提起梅兰芳,张大千和他有过一次有趣的交流。
一次张大千要从上海返乡回四川老家,弟子糜耕云为他设宴践行,并请来梅兰芳等社会名流。
张大千与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而张大千本身又是京剧迷,因此在席间张大千面带笑容来到梅兰芳面前,举起杯子就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梅兰芳一时也未能解意,忙问此语做何解释,张大千笑答:“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 摘自:民国吃家——一个时代的吃相。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那么古代的名人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一:袒腹东床 王羲之的书法「铁画银钩」,流传千古,而他一生的趣闻轶事,也脍炙人口. 有一次,大官郗鉴到王导丞相家中,想在王丞相的子侄里挑一位当女婿.消息传来,一群二十来岁的男孩子无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希望能被选上.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靠东边地床上,衣衫不整,露出肚皮吃东西.郗鉴看了,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洒脱自然又有气度,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就是「袒腹东床」「东床快婿」典故的由来.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二: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桃、枣;
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三: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
左公柳”
,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四: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
董仙杏林”
,后人遂以“
誉满杏林”
称颂医家.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五: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
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古代名人趣闻和故事篇六:饮食癖好百千态。
有哪些古代文人趣事
1.袒腹东床:指的是大官郗鉴到王导丞相家中挑女婿。
见所有人中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地床上衣衫不整进食,觉得王羲之洒脱自然有气度,决定把女儿嫁给他。
2.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以柿子充饥。
成为皇帝后铭记柿树功劳,植树造林,下令百姓种柿、桃、枣。
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3.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不取分文,百姓以种杏树作为报答,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董奉就用杏树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便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4.思乡植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 *** 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 *** 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
这些树后来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5.吴邦殿借茶:指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善于制谜猜谜的文人吴邦殿,以仆人头戴草帽,脚踩木屐作为哑谜,从邻居得到一包茶叶的故事。
仆人相当于人字,头戴草帽是草字顶,合成便是一个茶字。
历史上著名的名人事迹有哪些?
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1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
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
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2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
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
来得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3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
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4后汉时曹操近臣杨修,九岁时就非常聪明。
一天他的父执孔平坦来访由他接见,他准备杨梅招待,孔平坦见了就戏问:这是你们家的果实?杨修马上回答:我从来没听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古代中国名人小故事5宋代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
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扇子,那县民才走出县府大门,就有人来争购。
因而把欠的税,全部还清。
名人轶事
分类: 社会民生 >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具体实事例,不要名言,多多益善 解析: 1.向肖伯纳求婚 英国有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曾写信向肖伯纳求婚。
她说, 因为他是个天才,她不嫌肖伯纳年迈丑陋。
假如能使女郎的 美貌和超人的天才结合,那该是多么协调啊。
“咱们的后代 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
” 肖伯纳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她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 如生下的孩子外貌象我,而智慧又象你,那又该怎么办呢 3.开头写得差是好事 有一次,契诃夫遇到一个青年作家,这个作家一看到契诃夫,便苦恼地说,自己开始写作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好,文笔和思想的表达常常相悖,他深为自己的笨拙与自己的处境感到痛苦。
契诃夫听后,非但没有给予丝毫的安慰,反而吃惊地说:“您都说了些什么呀!开头写得差,这是好事么!” 青年作家听后,大为惊讶,不知该如何是好。
契诃夫接着说:“当然是好事了。
您得明白,如果初拿笔的作家一下子就写得顺顺当当,那么他就完了,他在写作上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 4.一场累人的斗争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创造是“一场累人的斗争”。
他认为,只有顽强地工作,不怕困难,才能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
这就好象向堡垒冲击的战士,一刻也不能松劲。
有一次,巴尔扎克一连写了好几个小时,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跑到一个朋友家里,一头倒在沙发上。
他想睡一觉,但他告诉朋友,一定要在一小时之内叫醒他。
他的朋友见他非常疲劳,就没有按时叫醒他。
他醒来后,对朋友大发脾气。
幸好他的朋友很了解他,没有和他争吵。
巴尔扎克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但他有个习惯:当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呷着几乎可以使胃 *** 浓咖啡。
他的咖啡里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要熬得发苦才满意。
象这样苦的咖啡,一般人都不愿意喝。
据他自己说,这样对他有奇异的 *** 作用,可以驱走睡魔。
5.巴尔扎克的幻觉 巴尔扎克一拿起笔来写作,就象着了魔似的,常常对他要写的东西达到产生幻觉的地步。
有一次,一个朋友到巴尔扎克的家去。
他敲了敲门,听见巴尔扎克好像正在和什么人激烈地争吵:“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这个朋友急忙推门进去,看见屋里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
原来巴尔扎克在痛骂作品中一个他正在揭露的人物的卑劣行为。
一天,另一个朋友去看望他。
突然,巴尔扎克走到他面前,激动地痛斥说:“你,你,使这个不幸的少女自杀的就是你!”他的朋友大吃一惊。
原来,巴尔扎克所说的少女是他正在写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