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嘉顺皇后(同治的皇后简介)

2023-06-14
63 阅读

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妃子简介

  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妃子简介   1.孝哲毅皇后(1872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   阿鲁特·宝音,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蒙古正蓝旗。

  1854年7月25日(咸丰四年七月初一)生,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被选入宫,10月15日(九月十四)册立为皇后。

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死后,皇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

1875年3月27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寅刻逝世,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

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

1879年4月17日(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合葬惠陵,升祔太庙。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1909年(宣统二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2.淑慎皇贵妃(1859年12月24日—1904年4月13日)   富察·兰轩,满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凤秀女,1859年12月24日(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生,在选入宫时还不足十三岁,到1872年(同治十一年)虚岁刚十四。

她俏丽清秀,风流多情,善体人意,但不足的是为人心胸狭窄。

同治帝按慈安太后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日封富察氏为慧妃。

  两年多以后,富察氏由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两级。

同治帝刚死半个月,慈禧册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照例给皇贵妃上的封号)。

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册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

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在有清代仅此一例。

  1904年4月13日(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富察氏逝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淑慎皇贵妃。

她于1905年10月19日(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入葬,成为惠陵妃园寝内第一个墓主人。

其宝顶居前排居中位置(前排唯一一座墓),地宫是石券规格。

  3.恭肃皇贵妃(1857年—1921年):即庄和皇贵妃   阿鲁特·秀珣,为大学士赛尚阿侍妾所生,生于1857年9月20日(咸丰七年八月初三),蒙古正蓝旗人。

皇贵妃阿鲁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

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为赛尚阿第三子,即皇贵妃的哥哥。

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母,却比皇后小3岁。

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姑侄二人同时入宫,侄女被立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却被选为嫔。

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

1894年2月(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以是年六旬慈庆,命晋珣贵妃,1895年5月29日(同治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晋珣贵妃受礼。

光绪帝死后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统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

清朝灭亡后,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庄和皇贵妃。

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1922年1月4日(十二月初七)入葬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

  4.敬懿皇贵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献哲皇贵妃   赫舍里·君瑜,知府崇龄女,生于1856年7月2日(咸丰六年六月初一),满洲镶蓝旗人。

她身材苗条,冰肌玉质,花容月貌,据说是四位皇贵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聪明机敏,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尽管如此,入宫后最初仅封为瑜嫔,两年多以后,在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晋升为瑜妃。

1894年2月(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为瑜贵妃,1908年11月18日(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绪皇帝刚死四天,宣统皇帝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

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废帝溥仪又尊封她为敬懿皇贵妃。

1932年2月3日(阴历腊月二十七)病死,终年七十七岁,伪满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

  5.荣惠皇贵妃(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   西林觉罗氏,主事罗霖之女,原任七品罗定之曾孙女,原任笔贴式吉卿之孙女,原任参领托普清阿之外孙女,生于1856年9月6日(咸丰六年农历八月初八),满洲镶蓝旗人事穆宗,1872年3月11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为瑨贵人,十月正式册封,时年十七岁。

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封为瑨嫔。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懿旨封为瑨妃。

1895年5月29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尊封为贵妃。

1908年11月18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统帝尊封为皇贵妃。

1913年3月12日(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溥仪尊封为荣惠皇贵妃。

1933年5月18日(民-国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谥曰敦惠皇贵妃,民-国二十四年与献哲皇贵妃一同葬入清东陵。

  同治简介   中文名:同治   英文名:Tongzhi   在位帝王:爱新觉罗·载淳   所属朝代:清朝   类别:年号   时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   主要事件: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父亲:爱新觉罗·奕詝   人物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咸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

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欣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岁。

  人物生平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追封悯郡王),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六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

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采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废除八名顾命大臣所拟定的年号“祺祥”,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死因之争   对于载淳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

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闻》记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慈禧太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

根据宫中所藏《万 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载淳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的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载淳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官方档案中关于天花的诊断,几乎没有记录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学观察者的`看法,根据外国医学团体的内部报告,载淳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并且由于病情的发展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几年之后,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梅毒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到了这一阶段,纵有回春妙手,多半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其实。

载淳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 岁爷进药底簿》中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

  死亡结论   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同治中兴   慈禧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各国事务衙门;
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

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皇帝有多少老婆?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其妃子

同治皇帝有多少老婆?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其妃子   同治有几个老婆?同治皇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淳,是清朝的第十位皇帝,是咸丰皇帝和 慈禧太后 的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

那么同治皇帝有几个妃子?他的皇后是谁?接下来为您介绍同治皇帝的皇后和妃子。

  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册为皇后。

在同治皇帝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与同治皇帝是同一年离世。

  同治皇帝的妃子:淑慎皇贵妃、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

光绪三十年,死,谥曰淑慎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的姑姑。

穆宗时,立为嫔,之后又进妃。

光绪年间,又进贵妃,宣统皇帝时尊为皇考皇贵妃。

死后,谥曰庄和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穆宗时,从瑜嫔升为瑜妃,光绪帝年间,进瑜贵妃。

宣统帝年间,进尊封敬懿皇贵妃。

  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穆宗时,自贵人进嫔。

光绪帝年间,进妃。

宣统帝年间,进尊封荣惠皇贵妃和荣惠皇太妃。

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妃子简介

  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妃子简介   1.孝哲毅皇后(1872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   阿鲁特·宝音,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蒙古正蓝旗。

  1854年7月25日(咸丰四年七月初一)生,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被选入宫,10月15日(九月十四)册立为皇后。

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光绪即位,奉两宫皇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

  同治帝死后,皇后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以寡嫂居中宫不成体统”,又对慈禧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收到其父无字书信后吞金屑求死,抢救暂缓,又绝食。

1875年3月27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寅刻逝世,仅22岁,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

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

1879年4月17日(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合葬惠陵,升祔太庙。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1909年(宣统二年四月)加上尊谥恭端二字,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2.淑慎皇贵妃(1859年12月24日—1904年4月13日)   富察·兰轩,满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凤秀女,1859年12月24日(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生,在选入宫时还不足十三岁,到1872年(同治十一年)虚岁刚十四。

她俏丽清秀,风流多情,善体人意,但不足的是为人心胸狭窄。

同治帝按慈安太后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日封富察氏为慧妃。

  两年多以后,富察氏由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连升两级。

同治帝刚死半个月,慈禧册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照例给皇贵妃上的封号)。

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册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

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在有清代仅此一例。

  1904年4月13日(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富察氏逝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淑慎皇贵妃。

她于1905年10月19日(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入葬,成为惠陵妃园寝内第一个墓主人。

其宝顶居前排居中位置(前排唯一一座墓),地宫是石券规格。

  3.恭肃皇贵妃(1857年—1921年):即庄和皇贵妃   阿鲁特·秀珣,为大学士赛尚阿侍妾所生,生于1857年9月20日(咸丰七年八月初三),蒙古正蓝旗人。

皇贵妃阿鲁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

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为赛尚阿第三子,即皇贵妃的哥哥。

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母,却比皇后小3岁。

1872年10月14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姑侄二人同时入宫,侄女被立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却被选为嫔。

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

1894年2月(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以是年六旬慈庆,命晋珣贵妃,1895年5月29日(同治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晋珣贵妃受礼。

光绪帝死后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统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

清朝灭亡后,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庄和皇贵妃。

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1922年1月4日(十二月初七)入葬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

  4.敬懿皇贵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献哲皇贵妃   赫舍里·君瑜,知府崇龄女,生于1856年7月2日(咸丰六年六月初一),满洲镶蓝旗人。

她身材苗条,冰肌玉质,花容月貌,据说是四位皇贵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聪明机敏,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尽管如此,入宫后最初仅封为瑜嫔,两年多以后,在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晋升为瑜妃。

1894年2月(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为瑜贵妃,1908年11月18日(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绪皇帝刚死四天,宣统皇帝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

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废帝溥仪又尊封她为敬懿皇贵妃。

1932年2月3日(阴历腊月二十七)病死,终年七十七岁,伪满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

  5.荣惠皇贵妃(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   西林觉罗氏,主事罗霖之女,原任七品罗定之曾孙女,原任笔贴式吉卿之孙女,原任参领托普清阿之外孙女,生于1856年9月6日(咸丰六年农历八月初八),满洲镶蓝旗人事穆宗,1872年3月11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为瑨贵人,十月正式册封,时年十七岁。

1874年12月23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封为瑨嫔。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懿旨封为瑨妃。

1895年5月29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尊封为贵妃。

1908年11月18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统帝尊封为皇贵妃。

1913年3月12日(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溥仪尊封为荣惠皇贵妃。

1933年5月18日(民-国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谥曰敦惠皇贵妃,民-国二十四年与献哲皇贵妃一同葬入清东陵。

  同治简介   中文名:同治   英文名:Tongzhi   在位帝王:爱新觉罗·载淳   所属朝代:清朝   类别:年号   时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   主要事件: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父亲:爱新觉罗·奕詝   人物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咸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

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欣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岁。

  人物生平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追封悯郡王),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六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

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采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废除八名顾命大臣所拟定的年号“祺祥”,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死因之争   对于载淳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

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闻》记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慈禧太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

根据宫中所藏《万 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载淳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的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载淳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官方档案中关于天花的诊断,几乎没有记录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学观察者的`看法,根据外国医学团体的内部报告,载淳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并且由于病情的发展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几年之后,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梅毒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到了这一阶段,纵有回春妙手,多半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其实。

载淳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 岁爷进药底簿》中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

  死亡结论   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同治中兴   慈禧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各国事务衙门;
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

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皇帝有几个妃子?同治皇帝的皇后及妃子

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名叫爱新觉罗·载淳,是清朝的第十位皇帝,是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

那么同治皇帝有几个妃子?他的皇后是谁?接下来为您介绍同治皇帝的皇后和妃子。

同治皇帝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册为皇后。

在同治皇帝死后被封为嘉顺皇后,与同治皇帝是同一年离世。

同治皇帝的妃子:淑慎皇贵妃、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

光绪三十年,死,谥曰淑慎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的姑姑。

穆宗时,立为珣嫔,之后又进珣妃。

光绪年间,又进珣贵妃,宣统皇帝时尊为皇考珣皇贵妃。

死后,谥曰庄和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穆宗时,从瑜嫔升为瑜妃,光绪帝年间,进瑜贵妃。

宣统帝年间,进尊封敬懿皇贵妃。

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穆宗时,自瑨贵人进瑨嫔。

光绪帝年间,进瑨妃。

宣统帝年间,进尊封荣惠皇贵妃和荣惠皇太妃。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是怎么死的?与慈禧有何关系?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同治出痘。

阿鲁特氏焦急万分,立刻带领六宫供奉痘花娘娘,为皇上祈福。

十一月,天花出尽,却余毒未清,由于余毒侵入经脉,没多久,同治的病情急剧转下,腰部红肿、溃烂以至流脓。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特氏冲破慈禧的阻拦,去看望病重的同治,并不顾脏臭,擦拭脓血。

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不觉泪流满面,倾诉独居宫中、备受虐待之苦。

同治强打精神安慰她: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之日。

不料这话被慈禧布置在宫中的耳目听见,立即向慈禧汇报。

慈禧勃然大怒,闯入暖阁,拽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往外拉,一边痛打,并扬言要杖责皇后。

杖责是惩罚太监和宫女的手段,慈禧此举,分明是要侮辱阿鲁特氏。

病床上的同治看着这一幕,又惊又怒又急,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宫内顿时乱成一团,慈禧才未对皇后动刑。

惊吓之下,同治的病情更严重了几分。

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去世,终年19岁。

14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阿鲁特氏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去世不过75日。

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因,官方说法是皇后过于悲痛,抑郁于心,乃至抱病而死。

这一说法含糊不清,有许多可疑之处,阿鲁特氏年纪轻轻,才22岁,平时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死去?于是阿鲁特氏自杀而死的传闻在民间传开,有人说她吞金而死,有人说她吞鸦片而死,也有人说她是服毒而死。

无论哪种死法,都是属于自杀。

同治死后,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境况愈加险恶。

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的堂弟载被拥立为帝,即光绪。

如此一来,她的地位便格外尴尬,既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太后,教她何地自处? 据说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性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皇后。

慈禧冷酷地回答: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意思是让皇后殉葬。

崇绮惊得目瞪口呆,但也只能照办。

恰巧阿鲁特氏写来一张字条,询问父亲该怎么办。

崇绮忍痛在字条上写了个死字。

至于慈禧为何要将阿鲁特氏逼上绝路,民间还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孕,慈禧怕生了皇子,立为新帝,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人说,同治临死前写了遗诏立储,慈禧为了自己能掌权,私底下烧毁了遗诏,立自己属意的载为帝,她担心阿鲁特氏把这一秘密揭发出来,故要将她治死。

揭秘: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真的是被慈禧虐待致死的吗?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

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

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

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

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

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

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

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瑜指妃阿鲁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

意思是、瑜二妃虽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却逊于善长左手写字的中宫皇后。

孝哲皇后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

平时她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出众的皇后却不能讨得婆母慈禧的欢心,在宫中受尽了虐待和 *** 。

慈禧为什么不喜欢这位儿媳妇?事情还得从同治帝立后开始说起。

婆媳不和,备受虐待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

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

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对于慈禧的话,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

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

慈安便时常将她召到钟粹宫,和她谈心拉家常,百般安慰。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

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

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

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

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

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

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 *** ,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

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

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五弟亲王奕召来,商议此事。

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亲王奕。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

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 *** 、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

一来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顺从,二来反衬出慈禧好淫乐,格调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

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

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

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关于慈禧为什么不喜欢阿鲁特氏,最后将她逼上绝路,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

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之谜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五日,同治帝英年早逝。

14天后,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阿鲁特氏为什么要死,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靠山已无,生路邈茫。

同治皇帝是阿鲁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

在同治帝活着的时候,尚备受慈禧的虐待和 *** ,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

二是处境尴尬。

同治帝死后,慈禧不为他立嗣,却立同治帝的堂弟载(也是慈禧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为子,这就将阿鲁特氏置于处境尴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后,又失去了原来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尊贵地位。

将来光绪帝立后以后,阿鲁特氏的地位更为尴尬,这是有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这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推向了绝路。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滓亲闶健J谭盍焦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死去呢?很显然不是正常死亡。

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在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

《清代纪事年表》、《庸Q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

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

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

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意思就是皇后可以殉夫。

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她现在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

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 阿鲁特氏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陵的隆福寺。

光绪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营建山陵。

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

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与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终未提及陵寝之事。

直到同治帝驾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

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