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释义(佛经里的释义是什么)

2023-06-14
24 阅读

佛家的如是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如是”的意思? 就像这样佛经都是口口相传,定期辩经。

所以佛经第一句都是:“如是我闻”,意思是就像我听到的一样。

佛经中的“如是”是什么意思啊 如是:本来如此的意思。

--选自《佛学常见词汇》 佛教所指的“如”是什么意思 如果只是一个字“如”那么多半是指真如 所谓“如之一字,众妙之门” 又云:无非一个如字。

这里的如,都是指真如而言。

当然,佛教词语很多,具体你要结合上下文 就譬如我问你,中文里的果是什么意思。

? 但是果,可以是如果,可以果实,可以是果然,可以果断,每一个果都不一样。

你要上下文结合。

佛教的修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就众生本具的如来清净本性,修真如就是修真如本性,修清净心,就是大家熟知的修佛。

烧香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

又称拈香、捻香、焚香、炷香。

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天寒时多行烧香,涂香则通于寒时、热时。

其后,以烧香用于迎请、供养佛菩萨之行事中。

诸经中多有烧香供养之记载。

据长阿含卷二 *** 经载,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处所,并洒扫、烧香。

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功德品载,受持、读诵,或解说、书写法华经者,当受种种供养,如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十种供养)等。

据无量寿经卷下载,行者当悬缯、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又据宋元明三本之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载,富那奇与兄办足供养,持香炉共登高楼,遥向祇洹精舍烧香,祈愿归命佛及圣僧,唯愿佛明日临顾该国,开悟愚盲之众生。

香菸即如其意,乘虚空往至世尊之顶,相结聚合成一烟盖。

据大日经卷八载,烧香,乃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之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自然遍布。

于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烧之香有别。

据苏悉地羯罗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佛部燃烧沉水香,金刚部燃烧白檀香,莲华部燃烧郁金香。

或混合三种香通用于三部,或以一种香通于三部。

诸香中,室唎吠瑟咤迦树汁香,通用于三部,亦以之献与诸天,安悉香献与药叉,薰陆香献与诸天天女,娑折罗娑香献与地居天,娑落翅香献与女使者,乾陀罗娑香献与男使者等。

又龙脑、乾陀罗娑、娑折罗娑、薰陆、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咤迦等香,称为七胶香,为最胜上者,和合而烧之,可通用于九种(三部之息灾、增益、降伏等三种法)。

另据蕤呬耶经卷中请供养品所载,于一般供养法中,应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养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咤迦)等诸树汁香供养莲华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养金刚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龙脑香、苏合香、薰陆香、尸利稗瑟多迦树汁香、萨阇罗沙香、安悉香、娑罗枳香、乌尸罗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阏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钵地夜香等,与砂糖混合,称为普通和合,可随意取用,以供养诸尊。

据苏悉地羯罗经卷上分别烧香品载,因所修之法不同,而于烧香之种类亦有差异,如修扇底迦法(息灾法)应焚捣丸香,修阿毗遮噜迦法(降伏法)应焚尘末香,修补瑟征迦法(增益法)应焚作丸香。

据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载,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于增益法应焚白檀香,于降伏法应焚安悉香,于敬爱法应焚苏合香。

另于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亦有上记之说法。

此外,密教又以烧香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

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

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侍者。

关于烧香之作法,禅苑清规卷五堂头煎点条中有详明之记述。

[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规卷四西序头首条、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参阅‘上香’718、‘拈香’3265)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烧香”解释如下: 【烧香】 (仪式)五种供养及六种供养之一。

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

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

陔余丛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贤已集,因谓烧香始于佛图澄。

襄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敕龙取水。

乃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云。

然烧香实不自此始。

三国志孙策谓张津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

又江表传,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

则汉末道家已用之。

又按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

得其金人之......>
>
佛家“如来如去”是什么意思 好像来了,又好像去了。

即没有来,又没有去。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个别人解为踏着智慧而来 绕人呀,不学佛经难理解呀,有兴趣的话,就看佛经吧 佛经里的 等如称 是什么意思 没有上下文,很难知道是什么意思。

猜测:像称(天平)一样平等对待万事万物 如是妙法,诸如佛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每句话各指什么意思? 1.您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待佛经原文。

你看,短短几个字,你都抄错了,不应该的。

应该是“诸佛如来”而不是“诸如佛来”。

2.如是妙法:这里指《法华经》。

3.诸佛如来:宇宙中数如恒河沙一样多的各位佛。

如来和佛是同一个意思。

4.时乃说之:他们都是在时机最恰当时,才说这部《法华经》。

5.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种能够听闻佛讲经说法的殊胜机会,在宇宙漫漫时间长河中是极难遇到。

机会难得,转瞬即逝,就像昙花一现那么短暂,那一刻多么殊胜美妙,但是可遇不可求。

也就是告诉大众,要珍惜佛在世时亲自听佛讲经说法的机会。

6.这几句话还有扩展意思:那就是不但听佛讲《法华经》如此,而且人的一生中能够遇到佛法并有机会相信、修持佛法,这种机缘也是极难遇到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人类绝大部分时间轮转于三恶道或者投身到没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地区,即使享福但是容易造作种种罪恶。

人类真的应该珍惜这一生遇到佛法的殊胜机会,好好修习,争取此生解脱而获得实际利益。

佛家无相怎么解释 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经中的“如是”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的“如是”是印可、许可之辞,意为如此, 原来如此,出自《佛光大辞典》。

关于“如是”,佛家认为是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实相)的用语。

“应作如是观”、“众生如是”、“我闻如是”中的【如是】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

【如是】基本释义:1.像这样。

例如:《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

”2.佛教语。

印可、许可之辞。

例如:《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诗:“心通岂复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扩展资料:佛教文化中“如”的特殊意义“如”有像的意思,有类似的意思。

《金刚经》中佛陀说到:什么叫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这是如来。

如来字面意思就像来了,但是又说就像,就是没来。

所以如来是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即在一切处,又不在一切处,即在一切时,又不在一切时,即在一切物,又不在一切物。

佛语经典

佛语经典:1、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2、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3、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4、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5、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6、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7、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8、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9、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佛家经典禅语语录最新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佛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有关佛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导语: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

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有关佛语经典语录及解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佛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01、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02、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03、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04、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05、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06、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07、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08、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09、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1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1、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2、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3、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4、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5、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6、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7、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
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8、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9、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2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1、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22、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23、诸行是常,无有是处;
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24、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25、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6、爱尚语录: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7、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28、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1、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32、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33、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34、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35、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3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38、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39、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40、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41、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42、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43、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44、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4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4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8、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49、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0、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51、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52、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53、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4、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5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56、真心是菩萨净土。

  57、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5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9、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着之病。

  60、一切皆为虚幻。

  61、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62、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

  63、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6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65、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66、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6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8、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70、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71、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72、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73、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74、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7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76、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7、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79、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80、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81、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82、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83、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84、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8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8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7、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

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88、爱尚语录: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89、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90、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91、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92、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9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94、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95、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96、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97、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98、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99、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

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解释:    佛语经典语录一: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
  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
  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佛语经典语录二: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大多数人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很少有人真的理解这句佛语的内涵。

大家可以仔细领悟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慧。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佛语经典语录三:佛曰: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佛语经典语录四: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语经典语录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佛语经典语录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佛语经典语录七: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

佛经是什么语言

佛经是梵文,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梵文。

梵语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梵语是从左至右书写的拼音文字,19世纪初由欧洲学者将天城体发展成机械印刷的标准体,它的字母表由48个符号组成,其中34个是辅音,14个是元音或双元音。

在18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用拉丁字母转写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国际梵语转写字母)。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后的梵文,不仅可以方便地输入计算机系统,而且可以与多种语言互译,为语言学和宗教的研习提供了便利。

佛经是什么?

释义:佛说:世间一些事物,是遵循因缘法则的,因缘和合而聚在一起,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都要分散开。

因缘和合而构成了世界,因缘和合也生出了世间的万物,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

这就是佛教无神论所在,佛教不是神创世说,是缘起法。

缘起法是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

出处:出自《佛经》(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

扩展资料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

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
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
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

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

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

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

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

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

”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佛经。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