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烈祖李昪-南唐烈祖李昪读音
李觏是哪个朝代的
导语:李觏,不深入了解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他。
那你想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李觏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觏是哪个朝代的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
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
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
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李觏介绍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
南城小民"
。
自幼聪颖好学。
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
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
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
同年受郡守之请办学,开课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
“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
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
高徒。
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
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
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
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著作家。
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祐续稿》8卷。
其门生邓润甫为其辑有《后集》6卷。
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37卷。
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后世人对李觏益加仰重。
宋高宗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并于郡学大成殿绘李觏像以风后学。
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立兴文堂以祀之。
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
成化八年,特旨准左赞状重修李觏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被列为重要研究项目。
[1] 李觏曾在麻姑山读书林讲学,对家乡麻姑山的赞美诗文颇多,他在《麻姑赋》中写道:“慨麻姑之去远,缅王蔡其犹昔。
俯稚川濯丹之泉,验福唐遗简之地。
丹崖翠壁,邀接太清。
碧殿紫坛,风清月白。
雨滴槽牙之溜,风摇楼角之铃。
” 李觏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师,宋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
历代郡学大成殿都绘有李觏画像,以其为风范,激励后人。
南城、黎川、资溪均有李泰伯祠堂。
现存资溪嵩市镇三口村的李氏家庙乃清代李氏后裔所建,悬有“理学开宗”的巨幅匾额。
李崝是什么朝代的人?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凉州刺史韩擒虎外甥。
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
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
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窦建德,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
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
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
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
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为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概述图片来源:出生:公元571年(雍州三原)去世时间:公元649年7月2日主要作品: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
南唐·烈祖李昪简介名字怎么读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怎么死的
李昪[biàn](888—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为吴国大臣徐温养子,故曾改姓徐名知诰。
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一说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人。
南唐国的创立者,937—943年在位,共7年,史称南唐烈祖。
娶吴国升州刺史王戎之女王氏为妻,不久王氏病死,李昪称帝后追封其为顺妃。
顺妃王氏死后,即纳王戎之养女宋氏为继室,登基后立其为皇后。
李昪少时贫苦,八岁丧父,流落濠州泗水一带。
唐末吴王杨行密下濠州掠得他,爱其聪明,欲收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一致反对,不得已送给徐温为养子,用名徐知诰。
曾任升州、润州刺史。
当时徐温已完全控制了吴国军政大权,注意培养其子徐知训以作为他权力的继承者。
不久,徐知训被杀,徐知诰得以代替徐知训执政,掌管吴国军政大权。
927年,徐温死,徐知诰拥吴王杨溥为皇帝,以其子景通、景迁先后驻广陵,自居金陵,完全接替了徐温在吴国的军政权势,成了吴国实际上的皇帝。
徐知诰犹觉不足李昪简介,还想正式登基做皇帝。
937年10月,徐知诰逼迫吴国睿帝杨溥退位,自登九五之尊,建国号唐,史称南唐。
改元升元,以金陵为都。
南唐既建,追尊徐温为义祖,尊杨溥为让皇。
南唐实际上就是过去的吴国,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其领域东达衢、婺之州,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抵长淮,共有30余州,广袤数千里,在南方诸国中再没有比南唐更强盛的了。
李异执政和称帝期间,一贯采取“保境息民”政策。
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么能够让他们攻城夺地,丧失生命呢?”南唐既建,谋臣武将争欲立功,屡请四向扩张,如宋齐丘、冯延巳倡议拓疆,兼并吴越、闽、楚,李昪没有同意。
他的战略思想是,保境息民,积蓄实力,进可以北伐,谋求统一,退可以保疆界;
不打得不偿失的仗,不贪一隅之地而分散力量,形成包袱;
不轻率用兵并吞弱小,以免引起南方诸国连横来对付自己,使自己处于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
不吞地狭势弱而奉事中原王朝的吴越,免得中原之敌乘虚蹑其后。
总之,他是立足于抵御强敌,并准备条件消灭强敌,完成统一。
另外,淮地经历吴国至南唐初期的建设,经济虽然得到发展,国力比较强盛,但真要兴兵灭国,完成统一,还赚实力不足。
所以,李昪暂停干戈,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正确的。
李昪在位期间,规定外戚不得辅政,宦官也不得干预政事。
这两项成法,终南唐之世,未有更变,避免了朝政的紊乱和腐败,对于当时政局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他对内的防范也比较严。
由于他自己及其徐温都是操纵吴国军事权力后逐渐走上推翻吴国的,所以,他登基后就牢牢地将军权集中到自己手中,绝对禁止武人干政。
同时对文人也严格防范,任何一位宰相执政不久都会被罢免,以防止他们在位日久,增植势力图谋不轨。
在劝课农桑,奖励耕织,招抚流亡农民增加劳动人手,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李昪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950年,后汉臣僚李钦明奏疏里说:“我知道淮南不度僧尼,不让道士卜术滋长,已经六十年了。
”这是吴和南唐一贯奉行息民政策的一个反映。
与南方的闽、楚、南汉、吴越等国相比,实为罕见,当然更不是中原王朝可比了。
李昪诏令踏勘全国田地,按照土地肥瘠的程度决定税额。
凡是调兵、征役或有其他赋敛,都照税钱的比例摊派,税额高的多派,低的少派,人民负担比较合理。
这同中原后晋、后汉比较,显然高明得多。
后来宋朝取了江南,也沿用这个办法,可见影响之深远。
939年,又诏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每丁垦田及八十亩者赐钱二万,皆五年勿收租税。
”其旨在奖励农桑,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南唐国家库藏的丰富。
吴都广陵,南唐都金陵都是商业繁盛之区。
广陵经兵燹,残破不堪,经过几年恢复,“广陵殷盛,士庶骈阗。
”再呈旧日盛况。
金陵是军事要地,同时兼收长江舟檝通商之利,经南唐修建,盛况逾前,“制度壮丽,甚为繁荣”,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李昪执政和称帝期间,不仅保持与中原、邻道贸易往来,而且贸易远及东北的契丹。
吴、唐与中原贸易,主要以茶叶换取羊马,契丹也是以羊马易取吴、唐的丝、茶、药品。
总之,经过李昪时期的建设,南唐的经济有长足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殷实富足,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如德昌府储藏兵器钱帛七百多万, *** 的财力相当充足。
李昪本人生活十分节俭,不爱声色,常穿草鞋,用铁盆,夏季酷暑寝宫里只挂一青葛帷帐,身边只有几个又老又丑的宫婢服侍,饮食服饰都极为俭朴。
专心国政,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
在李昪的带动和督促下,朝臣及地方官都勤于政事,少有懈怠。
李昪不仅有理国之才,且能率为榜样,将南唐建设得国强民富李昪简介,江海晏然,一片繁荣,这在十国中为仅见,在整个封建社会也堪称有作为的一代贤明君主。
李昪也有不足,他希望自己长寿,晚年信奉长生道术。
服用丹石中毒,于943年3月背上生疮,医治无效,长逝于金陵,终年56岁。
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永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牛首山)。
李昪死后,遗命由其长子李璟继位,史称元宗或南唐中主。
。
南唐与唐朝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南唐烈祖李昪真的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吗?
南唐与唐朝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唐朝(618年-907年),开国皇帝是李渊,所以这是老李家所建立的王朝。
李渊出生于长安,祖父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南唐的建立者是李昪,937年--976年,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王朝。
从政权的交替上面看,南唐和唐朝,和后来的南北宋甚至东西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大唐末年,朱晃废唐自立,建立了后梁,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
南唐的建立者是李昪,李昪小时候生活很悲催,尤其是父亲死后,自己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就被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
徐温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吴王杨行密帐下的大将,吴国建立后他控制了军政大权。
徐知诰也因为他的养父,在他养父死后继续掌握大权。
后来,徐知诰逼着皇帝禅位,自己建立了齐国。
没有多久,他又恢复了李姓,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只不过是李昪建立的王朝也称为唐,为了区别,所以才称为南唐。
但两者只是国号一样,此外没有任何关系。
南唐烈祖李昪真的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吗?本来李昪建立的是齐国,可后来改为唐,他还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
表面上,两位都姓李。
据龙衮《江南野史》、《江南录》、陆游《南唐书》、陈霆《唐余纪传》记载,李昪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
《周世宗实录》、薛居正《五代史》记载,李昪是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之后。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他应该是唐朝的宗室后裔。
就像三国时期的刘备,只不过传到他这一辈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光环,甚至日子过得很糟。
但是否是真的,还是存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