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评价(孔子的论语)

2023-06-15
137 阅读

名家对《论语》的评价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的地位在历代学者中,都有体现。

具体如下:1、西汉匡衡“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2、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

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3、北宋邢昺《论语集解序·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

”“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
圆转无穷,故曰轮也。

”4、宋末元初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5、清代李元度“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

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

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各造其极,亦各不相谋,而简括处终不及论语。

论语之文,能以数语抵人千百言,如太和元气,如化工之肖物,各无遁形。

”。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

对论语的认识和看法如下:认识:在阅读《论语》过程中产生的歧义,有的是缘于对孔子其人其学的评价而起。

按字面上直观的理解,似乎是孔子对普通民众的轻忽与简慢,将民众仅仅视为可供驱使的对象,反对开发民智,多少含有一定成分的愚民意味。

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损害孔子作为圣人的光辉形象,于是,就有人曲为之说,通过改变通行句读的方式替孔子开脱,以维护其崇高与神圣的地位。

看法:我认为其书大部分都是精华之作,但也有不值得我们可取的地方。

论语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庸之道,仁义之道。

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中国文化的发源地,礼仪之邦的原型。

正是这种思想,使国人从骨子里就开始有这种中庸的天性,缺少激进的思想,喜欢墨守成规,创新意识远没有西方人明显。

论语价值:《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以上内容参考:-论语。

结合《论语》,谈一谈你对孔子人生观的理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篇》。

以下凡出自《论语》的引文,均只注篇名)这是孔子的育人纲领,也是孔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孔子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一、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东周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大国争霸,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春秋无义战”,“苛政猛于虎”。

面对如此局面,一些厌世者当了隐士;
一些人委曲求全,降志辱身。

《论语》中记载的长沮、桀溺、楚狂、荷蓧丈人、荷蒉者和晨门等人,都是隐者的代表。

  与此相反,为了推行“大道”,实现“天下为公”、“小康大同”理想;
为了推行仁政德治,实现社会政治清明;
为了匡世济民、强国富民,实现天下太平,孔子不顾隐者们的劝阻和嘲讽,直面现实,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长沮、桀溺对孔子弟子说:天下无道,像滔滔洪水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谁又能改变得了呢?为什么不跟我们一样躲避这社会呢?孔子听后既失望又坚定地回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强调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大道的执着精神。

接舆也嘲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晨门则认为孔子不识时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篇》)  入世与出世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前者有益,后者无益。

勇于入世并敢于救世,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二、为政育人,传承文明  孔子曾在鲁国短期代理宰相,推行仁政德治,强公室,抑私门,“堕三都”,行法制,整顿社会秩序,不久鲁国大治,为邻国所敬畏。

积累了宝贵的从政经验。

  孔子深知为政在人,育人、举人、用人是推行仁政德治的关键。

疾呼“才难(人才难得——引者注),不其然乎?”(《泰伯篇》)指出“知人”就是“智”。

(《颜渊篇》)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篇》)“政者,正也。

子帅正,孰敢不正?”(《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因而提出了识人、举人、用人的一系列主张,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篇》)要“举贤才”(《子路篇》)。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等等。

孔子也深知以德育人对为政的重要性,深知孝道是道德的基础,不孝者不能从政。

孔子在回答自己为何不从政做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篇》)就是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

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因而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培养了大批从政人才。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篇》),以文化人,传承文明。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篇》)对制礼作乐的周公,推崇备至。

孔子删订“六经”,作为教材,传之后世,功垂千古。

  由此可见,孔子所走的入世、救世之路,是一条教书育人之路,推行仁政德治之路,以文化人,传承文明之路。

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三、好学奋进,平民本色  孔子虚心好学,学思结合。

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子入太庙,每事问。

”(《八佾篇》)“不耻下问”。

(《公冶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就是孔子的座右铭。

  孔子乐观勤奋,见义勇为。

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盛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雍也篇》)。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篇》)  孔子幼时贫困,具有平民本色。

孔子幼时丧父,家境贫苦,给大户当过“委吏”(仓库保管)和“乘田”(管理牛羊)。

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不试,故艺。

”(《子罕篇》)养成了“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子罕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的美德。

(《述而篇》)孔子生活简朴,量入为出“不患贫而患不均”(《季氏篇》),他“周急不继富”。

(《先进篇》)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子女,在为亲人择偶时重品行不重地位、家资。

弟子公冶长蒙冤入狱,孔子坚信学生无罪,不怕牵连自己、不攀高结贵,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冶长篇》)  孔子入世救世,成绩卓著,但仍乐观勤奋,保持了平民本色,十分令人敬仰。

 四、知难而进,百折不回  为了匡世济民,实现仁政德治理想,孔子从教育人,周游列国14年,谏君王,评时政,答疑难,荐人才,谋官位,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累被加害,被奚落为“丧家之狗”。

孔子壮志难酬,但毫不灰心。

多次离鲁返鲁,晚年叶落归根,当“国老”,献良策,潜心著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孔子的一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篇》),为实现崇高理想,既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又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无可无不可”(《微子篇》)。

时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最真实地揭示了孔子的真精神。

 总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孔子自述的人生历程,就是他人生观的生动写照。

扩展资料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论语的看法

结合所学谈谈对论语的看法如下:1、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里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所含的所以美丽文化都以他安洋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想方向标。

2、在人生航行的旅行中指引我向着梦想的方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虽热以前粗略地看过《论语》但其中的几句让我深有感悟。

学习方面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3、就想读书,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笑不出来。

这时如果能参考一下往人们对同意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4、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

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

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

5、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所学的只是去进最大化的利用的种学习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和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6、《论语》中有一段积吐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洼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

论语的书评

《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书评首先介绍分章情况,再逐章解说大义。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论语》是集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的权威著作,曾被古人誉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忠实地反映与代表孔子和由他创立的正统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是学习、认识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最可靠的优秀的经典依据。

如何评价《论语》这本书的价值?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言谈记录整理而成,是四书之首,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

两千多年来,多少岁月的沧桑,多少朝代的变迁,不变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意义。

《论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在当今社会都是有着积极而上进的意义,消极的一面也有。

如何取舍,那就是辨证地对待,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吸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论语》中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仁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每一个人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充满着人间真爱,更加和谐。

《论语》中的孝道,在儒家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百善孝为先,人人都有尽孝的义务。

对待父母不仅只是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还应该从多方面让老人得到更大的温暖。

如今的孝又有着更深的含义,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特别是军人,武警,消防,公安,他们为着社会的建设,为着人民的岁月静好,万家安宁,难以为年迈的父母尽孝。

但是他们的忠于职守,却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种大孝,这种“孝”是真正地感动天和地。

《论语》的以德治国,以礼齐人,我觉得比以法治国,以刑齐人,更有人性化,更能让人犯错之后有一种羞耻感,能痛解前非,重新做人。

良民百姓的品德高尚,有礼有仪,人人自律,个个修身齐家,都能这样,社会的政通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多么稳定的祥和局面。

当然这只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现实肯定难以实行。

和谐社会既要以德行政,又要以法治国,这样长能长治久安。

《论语》中庸之道,是提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这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以及齐家济世的根本理论。

人的心态要保持中正平和,喜怒哀乐节制有度,始终保持一颗敬重敬畏的心,对待他人。

在事业上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持之以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发展自己的事业上,既不能因循守旧,原地踏步,也不能操之过急,贪大求洋。

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量力而行。

既不是压力山大,也不是轻闲自在,而是游刃有余,稳操胆券。

《论语》以上几个主体内容,在当今社会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观今宜鉴古,离古不成今,古为今用,继往开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