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易经(冯友兰易经著作)
周易对现代人的启示
《周易》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意义在哪里呢?
诸多世界著名的和荣获过诺贝尔奖的东西方物理学家的看法可以看出,现代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周易》理论的现实意义,直接感觉到在以《周易》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中蕴藏着一个神秘的科哲同步的思想体系,以及它对现代科学发展巨大的潜在作用。
中国古代的《周易》理论十分有用,它那明显的模糊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大科学观,以及它那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思想统一论思想,能够比较理想地克服西方经典观念导致的而又无法通过内部自我调整来解脱的现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困境、危机和灾难(诸如:核战争威胁、环境污染、通货膨胀、政治丑闻、高犯罪率、癌症与艾滋病等等),并能完美地解释现代科学发现的众多新现象。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具有整体观、动态观、结构层次观和相互联系观等方面特点的《周易》理论的大科学观的一种表现或在更高阶段的复归。
《周易》的整体观认为:天、地、人系统整体结构的优化和组织的发展,在自己的行程中建立了对称、协调、契合的秩序。
系统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可能引起该系统的全面震荡和整体的损坏,其影响和后果必然是全局性的,而且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
《周易》理论的动态观,把“天、地、人”看作一个以系统方式进行运动的过程性整体,天、地的发展和演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过来,人类的各种活动又会极大影响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周易》理论的结构层次观认为:自然界这一巨大的物质系统具有层次性,各系统不同部分之间,或系统与系统之间均是互相影响的,将天可以论地,将地可以论天。
人是自然界(天、地)的一部分,人的变化可以反映自然界(天、地)的变化,自然界(天、地)的变化又可以影响到人的发展。
人类社会与地球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社会与地球之间始终存在着培育式和掠夺式两种相对立的趋势。
《周易》理论的相互联系观认为:天、地、人这个巨系统,可以划分成宇宙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它们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这里所讲的人,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在这一相互联系观中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
《周易》理论正是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宇宙观的特点,所以它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包容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学科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
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给我们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以很好的启迪。
所以,世界许多知名学者对《周易》理论的现实作用都十分关注。
冯友兰的解释
冯友兰的解释冯友兰(1895-1990) : 中国 哲学家 。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曾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 学位。
回国后任大学 教授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哲学 社会 科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哲学和中国哲学史 研究 。
在40年代著有《新理学》等书,很有 影响 。
著作 还有《中国哲学史》等。
词语分解 冯的解释 冯 (冯) é 姓。
冯 (冯) í 古同“凭”, 凭借 ,依靠。
马行速。
部首 :冫。
《易经》作者是谁?
作者是姬昌,《易经》又称《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人物生平父死继位姬昌之父季历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周国势力的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
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以封赏为名,将季历召唤到殷都,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实则软禁了一段时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人葬季历于楚山。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
《易经》作者是谁?
《易经》作者是周文王姬昌。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
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易经》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此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完成的。
但是,其中伏羲,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大圣人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伏羲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先天八卦”,《易经》从无到有,并有了雏形,可谓“一画开天”。
作者简介: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
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
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
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
商纣暴虐,他知而叹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
经闳夭等人赂纣得释,献洛西之地,请纣废炮烙之刑。
归周后,评断虞、芮两国争讼,得诸侯拥护,于是伐犬戎、密须,灭崇国,建立丰邑,并迁都于此,进而伐邘国,灭黎国,诸侯归者日众,《论语·泰伯》称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称王、改元。